涂苏琴 吴国如
摘要:网络文学是依托网络产生并传播的一种新型文学样式,兼具技术与艺术双重特性,这就决定了其在原有文学性的基础上,又必然在审美特性方面体现出网络传播的技术特性。本文从视图化的审美体验、娱乐化的审美趣味、大众化的审美视角三个方面对网络文学的亚审美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亚审美特性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理性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网络文学;亚审美性;多媒体;超文本
网络文学是依托网络产生并传播的一种新型文学样式,兼具技术与艺术双重特性,这就决定了其在原有文学性的基础上,又必然在审美特性方面体现出网络媒介传播的技术特性。网络技术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传统的创作模式、阅读模式及审美原则等都带来了猛烈的冲击,呈现出一种典型的“亚审美”形态文化特征。
一、网络文学的亚审美特性
郑书淮教授曾指出,“亚审美”是指人面对客观对象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观照活动。亚审美形态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形象性,二是突出调侃性,三是社会化生产性。(1)经历了逾二十年的发展蜕变,网络文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主动迎合传播媒介的更新,形成了视图化的审美体验、娱乐化的审美趣味、大众化的审美视角等亚审美特征。
(一)视图化的审美体验
网络文学无疑是目前最具科技含量的文学样式,不仅具有比传统作品更为丰富的文学表现手段: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鏈接,而且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网络审美价值体系,即形象视图化和超链接的多维审美方式。
1.多媒体叙事
网络文学的多媒体文本即是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手段结合起来,营造一种立体的、直观可感的画面,形成一种以图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文化形态。
作为一种新媒介文学,网络文学有着以纸张为载体的(单文本) 传统文学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在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人们面对的不再是泛着油墨书香的书本,而是屏幕上鲜活灵动的画面和图像,这就改变了传统文学“白纸黑字”式的单一存在方式和平面阅读,带给读者一种感官愉悦的审美体验。如网络小说《火星之恋》在讲述传奇般爱情故事的同时,嵌入了大量具有梦幻色彩的外太空音乐和真实的火星图片,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多媒体文本借助多种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带来了艺术欣赏的感官直接性和声画一体性,能产生直观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超文本链接
传统文学多是以纸张为传播介质,网络文学的文本介质载体则是电子的,载体的分野就使网络文学拥有诸多与传统文学大相径庭的审美体验。
超文本作品实现了多媒体文本与超链接叙事的完美融合,展示出一种与传统的不可逆的单向线性叙事不同的审美形式。超文本视窗不仅可以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融为一体来达成视听美感和审美通感,还能通过设置“关键词”或“意义链”等形式,将丰富的文本系统资源以链接方式包装起来,构成了一种立体化、多渠道的网络叙事,也带来了艺术欣赏的多维审美角度。
(二)娱乐化的审美趣味
郑书淮教授曾指出:“亚审美的文学艺术不是传统意义上经典性的文学艺术,其不同之处首先表现在不追求典型性,而是更多关注人们的即兴感受和当下感觉,更多关注人们的生理性欲求和潜意识的欲望。其次是不讲社会责任感,不追求形而上的社会意义或美学意义,将文学艺术当作一种游戏。”(2)由是观之,网络文学与亚审美性文化形态的特点高度契合。网络文学自诞生之初,便以其鲜明的消费性和娱乐化的姿态出现,写作方式也由追寻文学厚重的历史承担、人文价值的理想模式向追求快意悦心、自娱娱人的个性化模式转变。
一方面,抒写本真,平面审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以及非专业性,给网络写手们打造了一个感性可以愉悦,情绪可以表达,焦虑可以释放的空间。在这个俗众狂欢的自由广场,网络写手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袒露心扉,随心所欲地抒写本真。如曾引起巨大反响的网络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就是用至情至性的笔触,描述了一群后70成都青年在事业、情感、婚姻之间的迷惘和挣扎的残酷青春的故事。
总之,网络写作多半是一种无功利性的欲望化表达,其作品不以追求崇高、经典为旨归,也不强调艺术高于生活的品格,他们所表达的只是自我体验和感觉,追求的是“当下”、直观,而非经典、深度与意义。欣赏者也无须寻找作品中的微言大义,往往是“网恋故事读情节,神怪作品看稀奇,幽默文章找乐子”。网络写作带给读者的不是高深的说教,而是一种愉悦的审美体验。
另一方面,解构崇高,畸趣审美。网络文学摆脱离了传统文学的种种束缚和限制,展现了一种颠覆和解构价值。传统精英文学重视“文以载道”的宣传教化功能,重视作品的人文价值、历史承担等审美追求,而网络文学往往把娱乐价值放在首位,戏嘲崇高、解构经典等。比如,网络作家今何在的《悟空传》,用戏仿的手法,调侃的文字,对人物形象进行反类型化叙事,表现了师徒四人对天地诸神的抗争。这种形象的降格化、语言的粗俗化及人格的本真化的叙事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颠覆了吴承恩在《西游记》里所附载的思想价值和审美内涵,给读者展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奇的审美体验。
(三)大众化的审美视角
网络文学自诞生起便卸下了精英文学那种严谨、高雅的光芒,自觉地呈现为一种自由的、世俗的文学气象。
一方面,网络文学实现了写作主体的大众化。由于文学传播载体的日益廉价和便捷所诱发的文化民主,取消了知识精英的话语特权,开启了全民书写和阅读的新时代。当下,“人人都能当作家”的遥不可及的梦想在网上变为了现实,平民大众成为了文学写作的主体。
另一方面,网络文学确立了写作立场的平民化。由于网络空间的去中心化和反权威性的民间本位特色,网络文学蔑视宏大叙事,拒斥英雄情怀,确立了平民化写作立场。网络写作常常是以平民姿态写平凡事态、平庸崇拜。网络作品的题材大多集中在描写婚恋故事、青春校园、现实烦忧等方面,往往是感性抒怀,无需对人生进行深度的价值思考,也不必刻意追求作品的壮美、崇高、悲剧等美感内涵。
有学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网络文学这种新型的文学方式不但摒弃了旧时代的文学等级制度,打破了作家的门槛,开创了信息时代的狂欢化文学,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摆脱了精英霸权的贵族书写,让文学走到回归民间,书写表现平凡人的生活状态,解放文学,从而拓宽文学的发展空间,激发社会底层的文学活力。”
二、网络文学亚审美特性的理性分析
网络文学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开启一个全民书写时代,为新世纪文学发展注入了蓬勃的活力和生机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对文学的存在意义和审美价值构成了威胁,自由书写对责任意识的放逐,视听影像对艺术魅力的瓦解,娱乐价值对人文价值的解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类精神家园和文学审美价值的沦落。
(一)技术理性对文学诗性的挤压
在高度信息化的视觉传播时代,“‘读图胜于读文,‘读屏多于读书,直观遮蔽沉思,快感冲击美感,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并且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关于世界和我们自身的看法。”(3)网络文学是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图景,高科技手段的过度利用会使得艺术突破自身的审美设定,导致文学的“非艺术化”和“非审美性”,呈现出“只有网络不见文学”的尴尬局面。
多媒体化表达和超文本链接手段的运用真正让读者形成了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也使得网络文学文本的外在形式更具有审美效果,拥有别具一格的超越以往传统平庸呆板的阅读体验,是时代的进步,也是生活方式的创新。传统文学需要经历一个感美、品美、悟美的艺术品位过程才能领悟作品的真谛,但是,多媒体叙事省略了这一过程,它把文字转换成真切可感的感性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很难再静下心去思考形象背后的意义追寻,更难获得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体验和审美深度。
(二)娱乐价值对人文价值的解构
娱乐是文学的基本功能之一。文学的娱乐功顺应了快节奏生活中人们精神放松和感性娱乐的需求,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但是,在现代传播技术的推动下,文学的认识、教化功能日益被压缩,娱乐功能日益凸现,这对于网络文学自身发展而言,实非幸事。
在“娱乐至上”观念的影响下,一些网络作品的价值取向拒绝深度、淡化意义,甚至无节制地张扬情欲,文学活动成了“欲望的狂欢”,作品创作也丧失了严肃性和思想价值。如曾风靡一时的“身体写作”,热衷于暴露个人尤其是女性欲望,侧重描写感官刺激,显示出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缺少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探寻和生命价值的反思。
在追求享乐和感官刺激的背后,泛娱化的真实目的会指向对现有秩序的破坏和虚无价值的张扬。通过戏仿经典和亵渎崇高,网络文学日益消解了传统文学苦心孤诣追求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承担。如《水煮西游记》、《古今穿越水浒传》、《谋定三国》这些作品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恶搞”式的改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网络文学审美价值承担的缺失,也体现了对文学教化功能和深度模式的放弃。
文学可以娱乐,因为“一个世界的压力和严肃可以也当然会用另一个轻松无羁来消解”。然而,网络文学在娱乐的同时,也需要承载着严肃的价值责任,实现其精神净化和情感升华功能。
(三)游戏动机对责任意识的放逐
网络空间开放的话语权赋予了大众自由创作的能力,他们不必再拘束于现实中的道德、权威、意识形态等,可以天马行空、纵情悦性地任意书写和发表。然而,仅凭“手动鼠标与网络共舞”的游戏冲动创造艺术,极容易导致对文学应有的审美品位和责任意识的放逐。网络文学尊重自我意识多于尊重规则章法,作品的自娱性、随意性、发泄性重于其严肃性、文学性、思想性,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网络犹如一个众声喧哗的露天广场,网民的自我意识、表现欲以及深层诉求都能得以宣泄和释放,但是,不加节制的情感宣泄也使得写作丧失了一贯严肃的创作态度,网络作品泥沙俱下,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特别是一些原创网络作品的写作过于个人化,缺少对现实生存的精神以及对时代变化的整体把握能力,只能把文学视为纯粹个人情绪的排遣或文字游戏,作品往往被讥讽为“心情留言版”或“灌水区”。
文学不能只是一種游戏、休闲方式和宣泄式狂欢途径,更应是一种人文生存方式或文学承担形式,这是所有文学包括网络文学的应有之义。
亚审美视野中的网络文学是好是坏,难以一言以蔽之。它在带给人们感性娱悦的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容易造成人们精神上的审美缺失。当前,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已经形成了多元共生的局面,在葆有其技术特性的前提下,借助精英文学实现对网络文学艺术品质和审美格调的提升,这或许是一条光明的前行之路。
注释:
郑苏淮,林彬,秦红梅.亚审美:一种新社会新潮[N].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11.01.序
郑苏淮,林彬,秦红梅.亚审美:一种新社会新潮[N].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11.01.序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