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玲
结合我国果品流通实际,对果品流通现状进行了梳理,以期指导行业健康发展。
一、我国果品流通市场现状
(一)我国果品市场规模大
2018年我国水果总产量达2.57亿吨,其中园林水果产量1.76亿吨,比上年增加615.6万吨,涨幅3.6%,位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苹果、柑橘、梨、葡萄、香蕉是我国种植规模比较大的水果种类。2018年柑橘的产量超过苹果产量成为我国第一大水果。
在现有的市场规模下,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化为结构性矛盾,阶段性供过于求与供应不足并存。优质、特色、安全、有机、有品牌、高价值的果品供应不足,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同质化、低档次、低价值水果产能过剩积压滞销。我国果品行业整体呈现出大而不优、多而不强的局面。
(二)国际竞争优势不强
根据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以前,我国水果的出口总量大于进口总量,2011—2013年,进出口水平基本趋于平稳,2014年以后,进口水果总量超过出口水果总量,而且进口增速大于出口增速,形势难以逆转。2018年进口量572.5万吨,同比增长25.5%,进口额86.82亿美元,同比增长36.1%,进口水果综合单价1516.51美元/吨,同比增加118.35美元/吨,涨幅8.5%;2018年我国水果出口量357.1万吨,同比下降1.14%,出口额52.85亿美元,同比下降1.0%,出口水果综合单价1479.98美元/吨,基本持平。进口水果的量在逐年增长,进出口的趋势短时间内难以逆转。
2017年新西兰的佳沛奇异果中国销售额接近25亿元人民币,约占到其全球销售额的20%,中国逐步成为佳沛全球第一大单一市场,随着进口份额的进一步扩大,还将逐步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智利车厘子出口总量的83.75%进入到中国市场;泰国生产的榴莲近80%输往中国和东盟市场,其中2019年上半年,泰国榴莲出口中国总值达4.25亿美元,同比增长70%。这些进口水果在中国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市场对国外优质、安全水果的需求比较旺盛。同时也反映了国内消费升级的趋势,当前国内的优质果品供应不足,不能很好的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需要进口大量国外优质、特色、安全、有品牌的果品。
(三)果品供应体系复杂庞大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基本形成了符合中国果品发展的特色果品供应体系。果品流通市场形成了以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等为经营主体,以果农、果品经纪人、各类批发商、零售商为流通主体,以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地批发市场为主渠道的流通格局,已经初具规模,既庞大又复杂。但是与果品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与现代供应链体系的标准还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具体情况如下:
1、果品生产分散,尚未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我国的果品产业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生产程度低,经营方式比较落后。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小农户在采用新技术、对接大市场、抵御市场风险、质量安全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在流通过程中各自为战使得果品流通分散化,效益低下。
2、流通主体多元化、组织化程度低
在中国果品流通市场有直接进入流通环节的农户、果品经纪人、地头采购商、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零售采购商等,市场秩序混乱、耗时耗力,流通缺少规模,交易缺乏效率。有些大的龙头企业公司和大型超市在采购过程中起到了一定集中化作用,更多的是极为分散的个体从业者和小商贩从事着果品流通服务。流通主体虽已形成多元化格局,但因流通主体间没有形成合力,不管是规模服务还是组织化程度都欠缺,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3、流通渠道复杂,发展不均衡
目前我国农产品70%—80%的流通渠道是通过批发市场进入流通环节。从全国范围来看,全国各地的批发市场数量多、分布广,有大型的销地批发市场、适度的产地批发市场以及小规模的集散中心等。各地市场的发展程度不一样,发展不平衡。以北京新发地、嘉兴水果市场为代表的销地批发市场,逐渐由传统批发市场向现代流通方式加速转型,更加注重建设基础设施、提升经营模式、加速信息化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适应果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但是大多数的产地批发市场小而散,综合服务能力差,市场管理无序、混乱,制度章程不规范,管理不到位,流通效率低下。
4、冷链物流体系滞后
我国果品生产具有品种多、数量大、季节性强的特点,对物流设施要求较高。但是在目前果品运输中专用的保鲜、冷藏设施不多,冷链物流技术应用不广泛,绝大部分果品还是常温流通。产地冷链基础设施薄弱,田间地头冷库、预冷设施、冷链加工基地等缺失。果品分选包装、冷藏保鲜、冷链物流和配送等设施设备不足,水果损耗率高,我国果蔬损耗率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损失率则基本控制在5%以下。
5、果品流通成本高
我国果品生产方式大多以家庭为单位,缺乏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载体和通道。农户将自己生产的商品果品运送批发市场或由收购商直接收购,然后由长途运销商运到大中城市销地批发市场,后将果品周转扩散到社区、超市等。中转环节多,费用高,除了运输费用以外,批发市场中各店铺要缴纳摊位费、市场管理费和税收等。
二、中国果品流通发展方向
(一)特色、优质果品供应能力增强
目前我国拥有3亿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升级处于上升期,市场的规模和潜力在不断扩大。现在,人们的需求已经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增加,因此绿色、优质、安全果品的需求量将进一步扩大,更大更高端的消费市场正在逐渐形成,经过品种的调节和品质的提升,低端产能将进一步淘汰,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特色、优质、安全的高端果品供应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二)适度规模经营将不断推进
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兴起和壮大有利于推动农业从传统分散经营向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转变,使得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得以实现,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社会化服务主体之间合理分工,将促成多元化互动、多形式互补、多方共赢的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三)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
新型经营主体、新业态的蓬勃发展,离不開强大的供应链体系的支撑。改造产地集配中心和产地批发市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备预冷、清洗、分级、包装、冷藏、质检等设备,保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将补齐果品供应链“最初一公里”短板,适应果业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四)全程冷链物流体系逐渐完善
随着现代冷链物流管理理念、标准和技术的推广,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冷链物流集散中心进一步发展,实现全程冷链、全程追溯、全程温控,建立的覆盖采后处理、加工、运输、冷藏、销售环节全过程的冷链物流体系趋于完善。
(五)产业链将进一步整合
全产业链发展逐渐成为产业融合的新模式。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管理模式的不断涌现,产业链分工更加细化,价值链的增值环节变得越来越多。企业将产品质量、上下游的供应能力以及后期的物流服务等全过程进行渗透,一些大的龙头企业将充分整合生产端、流通端、销售端,打造产供销一体化运营模式,同时全渠道、多业态布局,满足消费者任何场景下的任何消费需求。
(六)大数据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数据优势将有效发挥,通过整合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整个产业链数据,增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解决产业问题的能力,实现科学生产、创新服务、高效流通、精准营销,推动果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果品流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