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炜
农村图书馆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消弭农村知识贫困、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和建设和谐乡村的重要载体[1]。近年来,随着公办馆、民办馆、公私合办馆以及公共图书馆农村分馆等多种力量办馆的发展,农村图书馆已基本完成在全国行政村的布局工作①。但受管理主体缺失、管理者水平不一和稳定性弱的影响,现阶段农村图书馆普遍面临管理缺位和服务低效的问题。虽然国家政策法规和地方实践积极探索“文化志愿服务”模式,但目前针对农村图书馆开展的志愿服务主要以“引入型”为主②,偏远的地理位置、高昂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严重限制了这类志愿服务的开展频率和持续性。在基层财力有限、外部援助匮乏的背景下,农村图书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培育“内生型”志愿服务队伍,实现“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Meijs等[2]认为,志愿能力应当包括意愿、能力和空闲度三个方面的内容。农村老年知识群体作为兼具奉献意识、知识技能和空闲时间等要素的群体,是农村图书馆“内生型”志愿服务队伍的理想来源。鉴于动机(意愿)是志愿参与和推广的关键[2],本文以具有近40年志愿服务历史的腾冲绮罗图书馆为例,对老年群体参与农村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动机进行研究,以此窥探老年群体参与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从已有研究看,关于图书馆志愿者和志愿者动机两大主题,已形成相对完整的研究体系,有关老年志愿者的研究成果增多,但在三者的交叉领域和细化领域仍存在研究空间。关于图书馆志愿者的研究主要针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仅有个别学者对农村图书馆引入志愿服务模式进行探究[3-4];有关志愿者动机的研究主要针对城市社区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者,较少关注老年志愿群体;关于老年志愿者的研究主要关注城市社区老年志愿群体及其价值作用[5-8]和影响因素[9-13]。由此可见,三者都存在忽视农村地区的倾向。这与实践层面农村地区缺乏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意识,以及农村文化建设被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边缘化的现象相对应。
农村地区拥有我国56%的老年群体[14],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截至2015年,全国老年人口年龄结构仍相对年轻,低龄(60-69岁)老人比重为56%左右;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小学学历占41.5%,初中及以上学历占28.9%;农村老年人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2014年人均年收入达7621元;老年人健康状况也得到整体改善,27.7%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好”;45.6%的城乡老年人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活动[15]。低龄、健康、有一定文化知识、经济有保障且具有公益精神的老年群体,是农村图书馆和乡村文化志愿服务可供开发的人力资源宝库。在“积极老龄化”和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如何发掘农村老年人力资源,发挥老年群体在农村文化发展中的建设性作用,应当成为下一阶段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老年群体研究的一大切入点,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出发点与现实依据。
绮罗图书馆位于云南省腾冲市腾越镇下绮罗社区,1919年由绮罗乡居和侨外的先进分子共同筹建,作为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阵地;1942年日寇侵占腾冲,初具规模的绮罗图书馆被毁;1949年后绮罗乡民借一家侨眷的私宅重建书报阅览室,又因文革期间“扫四旧”而中止。1981年在绮罗贤达的倡导、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绮罗图书馆再次恢复开馆。目前绮罗图书馆藏书约4万册,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绮罗图书馆一个突出的特色是延续近40年的义务馆员制。受经费限制,绮罗图书馆一直由热心的老年村民、退休人员、归侨等老年群体薪火相传地进行义务管理,1981年以来先后有65人参与图书馆义务管理工作(详见表1),其中13人仍在职(见表2)④。绮罗图书馆的义务馆员形成了一套以馆长为核心、馆员为主体的“进退有序”的工作班子,图书馆的日常管理、读者服务、图书购置、人员接待、园林打理、卫生工作等事务都由义务馆员负责,重大事项和新馆员动员工作也由义务馆员与下绮罗村委会共同商议实施。可以说,在绮罗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历程中,历任老年义务馆员起到了引领性与主导性作用。本文以绮罗图书馆为例进行考察,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绮罗图书馆类型与性质的代表性。绮罗图书馆总体上属于“民办公助”型机构,2017年为方便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下绮罗农家书屋并入绮罗图书馆,2018年腾冲市图书馆在绮罗图书馆挂牌成立分馆。至此,绮罗图书馆成为以民办馆为主体、嵌入农家书屋和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两类模式的乡村图书馆“综合体”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二是绮罗图书馆在义务馆员模式下取得了较突出的效益。据绮罗图书馆内部统计,在老年义务馆员不断动员群众、统计需求、完善服务的情况下,2004-2018年间绮罗图书馆的年平均访问量约3,449人次(下绮罗村总人口约5,000人,绮罗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主要为下绮罗村、村内一所小学及村周边一所中学)。2017年底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对全国249家农家书屋的调查显示,2017年受调查的农家书屋的年平均访问量约1,118人次⑥。与同类机构相比,绮罗图书馆的运行状况和服务绩效处于优良状态。因此,有必要对绮罗图书馆的有益经验,尤其是其义务馆员模式和老年志愿群体进行深入研究。
表1 1981年以来绮罗图书馆义务馆员统计表
表2 绮罗图书馆现任义务馆员统计表
文化价值取向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16],价值取向可以通过内化社会规范和准则来影响人们的主导需求并引发相应的行为[17]。因此,本文主要从文化价值理念角度,对绮罗图书馆老年志愿者的志愿动机及其来源进行考察。通过对绮罗图书馆13位现任义务馆员的访谈调查和1990年代整理的已退(已故)馆员资料的研究,发现绮罗图书馆老年群体的志愿动机主要源于文化、政治和经济3个层面。
费孝通提出,人类的行为动机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二是人类在取舍之间应该有所根据,这种根据就是欲望;在乡土社会中,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自觉的欲望是文化的命令”,是人们受父辈和社会共同经验(即文化传统)的教化而产生的自觉需要,因此,在社会继替过程中,“遵守传统”“无违于父之教”也就成为了普遍的行为动机[18]98-105。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乡土社会发生了结构性变迁,经济边界、自然边界、行政边界、文化边界和社会边界相继开放[19],村落价值体系逐渐多元化。但在我国多数乡村,血缘或“血源性地缘”依然是维持社会关系的核心要素,乡土认同、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的代际传承与地缘传播依然存在,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绮罗图书馆义务馆员的价值动机,很大程度上就源于一种自觉的“文化欲望”,是为了践行孝悌和忠信等道德原则、维系社会关系而奉行的“克己”“修身”“无违”精神[18]38-39。
1990年代的义务馆员对先辈之志就有着深切的感怀和继承意识。《绮罗图书馆重建十周年纪念册》中记载了一些馆员的思想感悟:“这种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来自于我村老一辈的倡导和发扬。他们既是我们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又是我们不少后期退休干部职工幼年时的启蒙老师。在老一辈的精神感召和鼓舞下,向老师学习,走老人开辟的路,为地方人民做好事,就成为我村不见文字的好传统,因此大家退休回来都主动报名参加,使这个为地方公益事业贡献余热的老人群体越来越大。”“我们从老一辈言传身教中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现任馆员虽是受多元价值影响的一代,但在其思想观念中,弘扬先辈精神、身体力行教育后代依然是重要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动机。在现任14位馆员中,有5位是绮罗图书馆创始人或往届馆员的后代,“子承父业”“兄退弟及”“夫唱妇随”的现象较为常见,而且大多数馆员都表示曾是往届馆员的学生,受父辈和师长影响深远。受访者3表示:“我父亲是绮罗图书馆创始人之一,我的启蒙老师以前也是图书馆的义务馆员,他们是我的榜样和楷模,我从小就爱来图书馆,这里让我觉得亲切,退休后就直接过来了,我最小的弟弟(受访者2)现在也在这边义务值班。”受访者5表示:“我母亲以前也是在这里义务值班,她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来这边也相当于接她的班,受访者12是我的妻子,她最好的朋友(受访者11)来馆里十几年了,她看我们两个都在这边,于是也受影响过来了。”受访者9表示:“我儿子和儿媳妇在附近中学教书,我有事来不了的时候,我儿媳妇会替我来值班,他们现在快五十岁了,孩子也已经上大学了,两个人准备退休后就来这边帮忙。”
可见,现任馆员不仅继承了先辈的奉献精神与“公益之志”,同时也在用自己的言行感召和影响身边的亲友与后辈。在乡村这一靠血缘与地缘共同维系社会关系网络的地域,“文化英雄”的继替和文化精神的传承对社会心理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具有教化效力的,能够升华为集体的文化记忆和传统,让人产生敬崇之感并主动跟随和服从。这也是在广大乡村地区倡导奉献精神和志愿服务的社会文化基础。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元素和核心价值理念,在我国社会中发挥着基础性的整合作用[20],强调集体利益的优先性和奉献精神。计划经济时期,受政治道德化倾向的影响,集体主义被极端化为个人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对立面,个人对集体“单向的奉献和服从”[21]成为普遍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对当时人们的价值态度和行为选择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绮罗图书馆的传统志愿者(即往届志愿群体)就是受集体主义思想洗礼的一代,他们志愿服务的动机很大程度上就出于维护“两个集体”的利益。
一是“大集体”,即普遍意义上的“祖国和人民”。《绮罗图书馆重建十周年纪念册》中记载:“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我们的青春年华已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现在虽已年老退休,但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不变”;“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向祖国向人民倾注厚爱,把自己的余热全部奉献出来,这样的晚年才活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
二是“小集体”,即现实意义上的绮罗乡民和家乡文化教育事业。《绮罗图书馆重建十周年纪念册》中记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馆重建十年来,人们在紧张的劳作之余,得到健康有益的精神享受”。“一个乡的文明程度,在于乡人文化素质的高低和受教育的程度。农村图书馆既可为学习者提供方便,以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又可使人们在劳动之余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她不仅对乡人的精神文明起着直接的作用,同时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如果说,余过去以能为家乡人民做一点事情,感到没有虚度年华的话,那么,今天刚觉得晚年能够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奉献自己的余热意义更大。”
现任馆员大多成长于“政治道德化”时代,虽然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但集体主义仍是他们的基本价值理念与行动原则,是促成他们服从集体、克己奉公的重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政治道德化”影响的削弱和价值体系的多元化,现任馆员对所奉献的“集体”的定位已经发生改变:从以往的“两个集体”逐渐转变为“一个集体”,即下绮罗村这一狭义的集体范畴。在现任馆员的访谈中,大部分人都谈到了“图书馆是公益事业”这一观点,但他们对“公”的解释主要是从下绮罗村及周边居民的角度出发,而不再从“国家和人民”的立场思考。这一现象背后既有经济体制改革、多元价值传入的影响,也是政治控制弱化后集体主义被赋予新内涵的表现。新时期,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小集体利益与大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已经由绝对服从逐渐转变为对立统一,个体利益以及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小集体利益已经得到认可和肯定,在二者日渐彰显的背景下,国家主义思想在志愿动机的影响中逐渐弱化。
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概念,认为在商业社会中,自利是人类行为与经济活动的根本推动力,但人并非是唯利是图的“单面人”,而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体,“有完美道德的人”可以把对别人的同情心和理性、自私的感情结合起来[22]。从绮罗图书馆的志愿服务史来看,老年群体志愿动机的背后也是“经济人”和“道德人”之间的博弈均衡。
在传统志愿者的意识中,“重义轻利”,即贬低和限制人们追求个人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是普遍的价值倾向。他们将非功利主义作为自我的基本道德要求,追求纯粹的奉献精神和利他行为。《绮罗图书馆重建十周年纪念册》中记载:“为国家和人民辛勤工作了几十年,到了晚年不愿待在家里安享天伦,也不愿像某些唯利是图的人,退休后还要找进双工资的门路”;“不需要任何经济报酬,乐于承担义务,全凭着一片造福乡里,造福后代的热忱”;“凡是村中公益建设事业,他都不辞辛苦,积极奔走。不但出力,有时还出钱资助。”
1990年代以来,虽然“重义轻利”仍为主流价值体系所推崇的“君子人格”,但随着经济转型和多元文化的传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原则、个体意识和权益意识日益彰显,老年志愿者对于利己主义与奉献精神之间关系的看法也发生分化,表现在:
(1)观念的分化。现任馆员已不再将“义”与“利”进行对立,重“义”而不贬低“利”。对13位现任志愿者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参与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动机中(共21项预设动机),得分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志愿活动让我的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5分)、“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是我的责任”(4.92分)、“志愿活动可以拓展视野,更好地认识社会”(4.77分)、“志愿活动可以增长知识、锻炼能力”(4.69分)、“在图书馆有利于教育家中小孩”(4.46分)⑦,有利己主义倾向的动机占到4项。
(2)人员的分化。虽然目前绝大部分现任馆员仍以“义”为先,在13位受访者的问卷调查中,有10位表示“没有必要对志愿者进行激励或奖励”,其中7位选择的原因是“志愿者不应追求回报”,受访者9甚至表示:“绮罗图书馆是公益事业,我是出于义务来的,有报酬还不来。”但已经有部分馆员对物质激励抱期待或中立态度,如1位受访者认为应该给予义务馆员与市场劳动力相当的资金报酬,1位认为应该给予适当奖品或奖金;受访者8表示:“精神激励肯定是最重要的,物质补贴和奖励有也好,不发也行。”
可以看出,在传统老年志愿群体中,“道德人”及其衍生的利他主义精神是引发志愿行为的主导价值;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人”理性的萌发,“道德人”与“经济人”形成了博弈均衡、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共同作用于老年群体的文化价值理念,引发和维持老年群体的志愿动机及其行为。
Schwartz[23]根据多个国家的价值观取向,发展出“Schwartz价值观量表”,总结出4类10项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观动机类型:一是保守型,包含传统、遵从、安全3项动机;二是自我提高型,包括权力和成就2项动机;三是自我超越型,包括普遍主义和慈善2项动机;四是对变化的开放性态度,包含享乐主义、刺激和自我导向3项动机。吴鲁平[24]则根据志愿行为的目标功能,将志愿服务的动机分为以“责任感”为轴心的传统性动机、以“发展”为轴心的现代性动机和以“快乐”为轴心的后现代性动机。鉴于绮罗图书馆老年群体的志愿行为背后既有传统的、保守型的动机,也有基于自我发展目标、随时代变化而衍生的新型动机,本文结合Schwartz和吴鲁平的研究,将绮罗图书馆老年群体的志愿动机分为传统型和现代型两类。
传统型动机,即基于文化或宗教理念、自我安全稳定需求、自律服从等保守性价值目标所产生的志愿动机。
(1)基于文化或宗教理念的动机。绮罗图书馆的义务馆员多为退休教师、退休干部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村委会人员与农民,他们大多具有较明确的文化认知和价值导向,表现在:对民族、国家以及绮罗图书馆的历史感怀和感恩意识,对下绮罗作为“侨乡”和“文化之乡”身份定位的强烈认同感,对传统道德原则的遵从,对老一辈人奉献精神的崇敬,以及对后代发展的关怀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共同构成了下绮罗老年群体的文化价值体系,绮罗图书馆则是这一文化价值体系的空间载体和传承传播渠道之一。因此,建设和发展绮罗图书馆便成了绮罗乡民尤其是老年志愿群体构建“精神家园”、传承文化记忆的内在需求。
对历史的感怀和历史文化精神的传承发扬。受访者1表示:“下绮罗是侨乡,五四运动时一些有先见的乡人和侨胞共同建立了绮罗图书馆,经历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到今年已经有100年历史,非常不容易,不能让他在我们手中结束。”“祖父热心为公的精神,绮罗乡民有口皆碑,深受爱戴。对于家乡公益事业的建设,我自愧不如前辈,谨将退休后的晚年余热奉献出来,以慰先人于万一。”(《绮罗图书馆重建十周年纪念册》)。
“文化之乡”的身份定位和精神传承。受访者3表示:“我们是文化之乡,重视文化是传统,绮罗图书馆就是由村民自发建起来的,有的村民没有钱,卖菜的几元钱都要捐,我们作为村里的一份子,有责任把它建好。”受访者7表示:“我们自民国以来就有浓厚的乡贤文化,不需要政府动员,自发就能把文化建设搞起来,有时候政府推动的未必有这样的效果。”
报恩意识,及其所反映出的基层知识分子浓厚的乡土情结和故乡认同感。“绮罗曾两度创立图书馆,它曾哺育我,我之有一点半点文化知识,都是图书馆给我的,现在是第三次创立图书馆了,我虽是七十老朽,但我有一分热,还要发一分光”;“故乡的土地和人民哺育我长大,我要为故乡的建设事业尽点余力”(《绮罗图书馆重建十周年纪念册》)。
传统尊老敬长精神。“在馆里义务工作的这些退休老人中,我算是年轻的,我多做点事是应该的”(《绮罗图书馆重建十周年纪念册》)。
造福后代的目标。“为了培育后代,下一些成本,将来的收获是不可估量的”;“将自己的余年全部奉献给造福子孙后代的公益事业,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绮罗图书馆重建十周年纪念册》)。
宗教价值驱动也是老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之一。宗教信仰不仅是信众道德观念的来源,也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18]37。我国农村地区老年群体中,存在较为普遍的信教现象。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农村研究院(抽样)调查显示,13.22%农村老人有宗教信仰[25]。下绮罗村也具有较为广泛的信教群众,在13位现任义务馆员中,信教人员有5位,其中2位(回族)信仰伊斯兰教,3位信仰佛教。在志愿动机调查中,4位信教人员对“我的宗教信仰促使我帮助他人”这一观点表示“完全同意”。
(2)为了满足自我身心稳定、社会关系稳定等安全需求的动机。绮罗图书馆的义务馆员均为年龄在60以上的老年群体。人到老年必然要面临退休、丧偶、社交范围萎缩等“丧失”性事件[7],转变角色、调整状态是维持身心健康的必然要求。但是,农村与城市相比缺乏“再社会化”渠道,老年群体选择范围有限。因此,参与本地性志愿服务是一个相对理想的选择。在绮罗图书馆志愿动机调查中,100%受访者表示“志愿活动让我的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76.9%认为“志愿活动可以让我交到很多朋友”和“志愿活动让我觉得自己被需要”,61.5%觉得“志愿活动可以缓解心理压力”⑧。比如,受访者3表示,在32年的志愿服务中,管理书籍、与读者交流对保持头脑清醒和身体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受访者6表示退休后在家闲不住,来图书馆可以和其他馆员下象棋、聊天,让生活更充实一些;受访者13表示,家里3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前几年老伴去世后很不适应,便自发报名来图书馆义务工作,虽然没有读书爱好,但可以和大家聊天作伴,心情也很愉悦。可见,适应角色转变、调整身心状态已经成为老年人从事志愿工作的普遍倾向。
(3)基于集体主义的自律服从动机。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和传统美德,舍己为人、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等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意识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受过历次政治运动洗礼的老一辈人。他们思想里有着严格的、受集体主义影响而产生的自律、服从集体和奉献的意识。92.6%完全同意“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是我的责任”这一观点,在所有志愿动机中居于第二位。在13位现任义务馆员中,6位是受村委会的动员加入志愿者队伍,且69.2%的人在服务动机上完全同意“响应政府或村委会的要求”这一观点,所有党员(7位)完全同意“党员身份使我有义务帮助他人”这一观点。受访者10是下绮罗村的前任支书,他表示:“图书馆大部分的志愿者都是由村委出面邀请,村委会出具聘书,我卸任村支书后就主动过来了,一方面是因为党培育了我,我有责任,另一方面是要起一个表率作用,以前动员别人,现在自己都不来,难以服众。”
可见,由集体主义和政治意识所催生的责任感、自律意识和奉献精神仍在老年志愿群体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代型动机即基于个人的发展、成就和享乐等开放型利己主义倾向所产生的志愿动机。相比于文化理念、责任感、角色转变等传统型动机,这类动机尚属于“新生事物”,受访者较少意识到或主动提及,但从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这类动机已深入受访者的意识或潜意识之中,并呈多元、快速发展之势。如前文所提,“志愿活动让我的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这一具有利己倾向的观点在所有志愿动机中位居第一就是明证。从具体动机来看,受访者的现代型新生动机可以分为学习提升、享乐主义、价值实现、成就获取、社会交往、尊重需要等多种类型,对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较高层次的需求类型。
(1)在多元现代型动机中,学习提升是受访者最主要的动机类型。城乡一体化趋势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的封闭状态被打破。农村居民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积极的知识信息需求者,增长知识、获取信息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成为普遍诉求。在访谈调查中,受访者11和受访者12表示自己虽然是农民,但爱好看书,来馆工作前就经常过来借书,成为馆员后看书可以更方便;受访者11甚至认为,优先借阅图书和收费项目减免(如办借阅证和延期收费)是最重要的权益激励措施。同时,多位受访者提到,现代年轻人会使用电脑、智能手机等现代化通讯设备,所以来图书馆看书的少了,老年人不会使用电脑手机,来图书馆可以看看书报,了解一些新闻时事。在问卷调查中,100%(受访者)认为“志愿活动可以拓展视野,更好地认识社会”;84.6%认为“志愿活动可以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得分分别位于动机排行的第三、四位。
(2)享受生活、愉悦、幸福感等享乐主义倾向也是老年人参加志愿者服务的重要动机。对老年群体而言,履行完家庭义务(如抚养子孙)、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快乐和幸福成为其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受访者3表示:“很多老人因为身体原因或需要带孙子不愿意过来,我的孙子都大了,家里也有保姆做家务,我过来帮忙,自己也可以看看喜欢的书,保持好心态。”受访者9表示:“年轻时候为自己做事,老了就应该为社会做一些贡献,这是一种幸福。”受访者10退休前曾从事过石刻、园林方面的工作,表示自己喜欢打理馆内的花草树木,院墙上的捐款名单就是他亲自刻上去的,做这些让他感到充实和开心。从问卷调查数据来看,84.6%(受访者)认为“志愿活动很有趣、让人快乐”和“可以享受图书馆的环境氛围”,二者得分均高于4分(4分为“比较同意”)。
(3)价值实现、社会交往、尊重需要和成就获取等动机也在受访者意识中有所体现。比如,84.6%(受访者)认为“志愿活动可以发挥我的能力和专长”,76.9%认为“志愿活动可以让我交到很多朋友”“可以让我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受访者9(村委会人员)表示,参与志愿活动对从事村委会工作具有一定的帮助,并认为参选村委干部加分是(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最主要的“机会和权益”类激励方式。
从志愿动机背后的价值观来看,传统义务馆员的动机主要属于“遵从”和“慈善”,即“对违背社会期望的倾向加以限制”和“保护与增进那些经常接触的人的福祉(如乐于助人、责任、宽容等)”,是一种更为关注群体和社会而非自我的价值动机取向[23]。现任义务馆员的价值动机则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既关注群体与社会,也追求个体的享乐、成就、声望和信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成为他们的共识和普遍诉求。但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在绮罗图书馆的老年志愿群体中,传统型志愿动机仍占据主导地位,文化传统和宗教理念、身心健康和社交稳定需求、集体主义精神下的自律和服从等价值动机,仍然是推动老年人参与图书馆志愿活动的主要动力。
从绮罗图书馆几代志愿者的价值动机来看,老年群体尤其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老年群体参与农村图书馆志愿服务具有持久的、延续性的内在动力。他们是深受传统道德理念和集体主义思想影响的一代,潜意识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同时也是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的一辈,对美好生活和个人的发展、提升与幸福抱有深切的期待。这些基于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发展所形成的价值理念与思想态度,赋予了老年群体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和农村图书馆建设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在乡村文化振兴和“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要将老年群体引入乡村文化建设中,以缓解农村图书馆管理人员匮乏困境,既需传承和宣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也要深入贯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原则,将老年群体自身的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目标相结合,将文化价值实现与老年人再社会化的目标相结合,让老年群体在“有所为”的同时“有所学”和“有所乐”,激发其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从而实现老年群体文化志愿精神的“薪火相传”与持续发展。老龄人口是巨大的人力资源而非社会的负担[5],也是图书馆尚待开发的资源池[26]。贺雪峰[27]在《治村》一书中将低龄且“负担不重”的老年群体界定为“当前农村基层中最为基础的力量,最可能发动的群体,基层治理的活力之源”,可以说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推进无法忽视老年群体这一基础性力量。绮罗图书馆虽然只是一个个案,有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但其背后所反应出来的乡村历史文化精神和老年群体的价值理念却具有普遍的解释力。绮罗图书馆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上的经验,值得其他农村图书馆学习借鉴。
注释
①由于农村图书馆规模较大、类型较多,存在不同性质的建设主体,相关项目也分属不同文化部门,因此,文化相关部门和学界对农村图书馆的定义和范围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目前学界对农村图书馆的界定呈多元化特征,如“县以下广大农村地区的图书馆(室)”“直接为农民服务的农村基层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黄体杨等在《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中国农村图书馆建设研究评述》(《图书情报知识》2013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农村图书馆应包括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农村地区的民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中服务农村的部分等类型。这一界定基本涵盖了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具有图书馆功能的文化机构。本文所说农村图书馆主要指农家书屋、农村地区的民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中服务农村的部分等三类具有相对明确的图书馆基本定位、特性与功能的农村图书馆类型。农家书屋采取“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模式;社会力量办馆除少数有义工外,大多为资源投入型;总分馆制下的农村图书馆,虽然很多有专职人员管理,但该类型在农村图书馆中所占比例较低。总体来看,农村图书馆普遍面临专职人员匮乏问题。
②如2006年起中国图书馆学会开展的“基层图书馆培训志愿行动”,蒲公英乡村图书馆等社会力量办馆中的专职义工服务,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同胞的农村图书馆志愿援助行动,以及全国各地大学图书馆及大学生假期开展的多元化农家书屋志愿服务活动等。
③笔者于2019年2月24日-3月2日对绮罗图书馆义务馆员进行专项调研,调研方法包括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其中,对13位现任义务馆员的研究主要采取非结构式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已故已退义务馆员的研究主要参考1991年绮罗图书馆重建十周年纪念活动委员会主编的《绮罗图书馆重建十周年纪念册》(未公开出版),其内容主要是绮罗图书馆的历史沿革介绍、重建捐款名单以及时任义务馆员的“群言集锦”(包括馆员自述和对同事、先辈事迹的介绍等)。
④目前,绮罗图书馆共有14名工作人员,其中,义务馆员13人,绮罗社区委派的文化干事1人,因而从1981年至今,共计66人参与绮罗图书馆的管理工作。
⑤绮罗图书馆目前仍属于“民办”性质,每年固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下绮罗社区拨付的3000元经费,该项经费主要来源于村集体产业(土地房屋出租)收入。农家书屋并入绮罗图书馆后,下绮罗社区安排了一位文化专员协管。据现任馆长反映,内部管理上,绮罗图书馆和农家书屋并未完全合一;农家书屋相关事项主要由协管员负责,但在对外服务上(图书借阅、举办活动等)统筹合作,如2018年开展的书法活动主要由农家书屋发起,但在具体服务层面,绮罗图书馆的义务馆员均有参与。腾冲市图书馆与绮罗图书馆的关系主要是业务指导和资源扶持,仅2017、2018两年腾冲市图书馆就累计扶持19000元购书经费,但二者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总分馆结构,腾冲市图书馆对绮罗图书馆的资源捐赠和经费扶持也多为不定期扶助。
⑥数据来源于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内部调研。
⑦对义务馆员志愿动机的调查,采取先访谈后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调查共有21项预设志愿动机,采取“李克特量表”模式,1-5分分别对应完全不同意、不太同意、一般、比较同意、完全同意。
⑧关于志愿动机比例的统计为“完全同意”和“比较同意”两项数据之和,用以表示受访者对动机选项持“同意”态度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