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桂兰 孙 阁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河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国土绿化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美丽河北的重要基础性工程,紧紧围绕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启动实施了太行山绿化三年攻坚战、国土绿化三年行动,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突出抓好太行山燕山、京津保生态过渡带、雄安新区和张家口冬奥会赛区绿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造林绿化。截至2018年底,全省森林面积达到96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
河北内环京津,是京津区域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官厅水库、密云水库、潘家口水库的主要水源涵养地。建国70年来,河北省始终以构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努力建设美丽河北为使命,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持续加大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力度,不断续写燕赵大地上的绿色传奇。
河北省历史上曾是山清水秀、林草丰美之地,历经多年战乱,森林遭受严重破坏,到新中国成立时,全省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森林覆盖率仅为2.8%。建国后,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恢复和发展林业,林业建设在曲折中前进。到1978年,全省有林地面积增加到2514万亩,森林覆盖率12.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河北实行了林业“三定”,重新调整林业建设规划和布局,以为京津阻沙源、保水源,为河北增资源、拓财源为宗旨,突出抓好网带片点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资源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四大防护林体系(京津周围防护林体系、太行山防护林体系、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初具规模。
塞罕坝林场是河北林业70年奋斗史的一个典型范例,创造了从一棵树到一片“海”的生态建设奇迹。历史上的塞罕坝水草丰沛、森林茂密,在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清代是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退化为“飞鸟无栖树,黄沙满天飞”的荒原沙地。自1962年建场以来,塞罕坝林场忠实履行“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营林护林,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112万亩,林木蓄积量由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形成了森林、草甸、湿地相结合的生态系统,有效阻止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2017年12月,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授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地球卫士奖”。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40年里,河北省林业生态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省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办等重大历史机遇,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着眼于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加大国土绿化力度, 河北林业建设步入投资最多、规模最大、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发展时期。
从重点工程成效看,河北省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大力推进工程造林,林业生态防护体系日趋完善。一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工程(2001至2012年)完成造林绿化3474.48万亩、投资134.03亿元;二期工程(2013至2022年)已完成造林绿化299.98万亩、投资9.8亿元。张家口、承德地区由沙尘暴加强区变为阻滞区。二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78年,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截至2018年底,工程累计完成造林绿化3910.9万亩、完成省级以上投资18.9亿元。京津周围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减少。三是退耕还林工程。2002年,工程正式启动,累计完成工程造林2805万亩,惠及退耕农户218万、退耕农民800多万人,户均受益10642.2元。四是太行山绿化工程。自1994年启动工程,至今累计完成造林1500多万亩,太行山区域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增强,水土流失显著下降,区域生态承载力显著增强。五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91年,工程正式启动,截至2018年底,累计完成工程造林680.8万亩,区域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12.38%提高到27.2%。
从重点区域看,河北省服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统筹推进生态敏感区和薄弱区造林绿化。一是深入推进太行山、燕山绿化攻坚。在太行山区域,大力推进太行山造林绿化,森林面积由786万亩增加到168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3.1%提高到28.1%。在燕山区域,大面积营造生态水源保护林,进一步完善防护林体系。二是全力推进冬奥会赛区绿化。坚持“绿色办奥”理念,按照场馆与景观相协调、文化与绿化相融合的原则,突出抓好崇礼县奥运核心区、迎宾廊道、京张赛场连接线等专项绿化工程,完成张家口冬奥会赛区绿化总规模87万亩。三是高质量打造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先植绿,后建城”理念,重点构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生态空间格局,高质量完成11万亩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千年秀林”。启动雄安新区白洋淀上游规模化林场试点建设,完成造林16万亩。四是深入推进京津保平原生态过渡带建设。突出抓好生态廊道、新型城镇周边、湖淀周围等主要区域造林,打造集中连片、相互贯通的大型城市森林带,累计完成造林261万亩。
河北省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之后,林业草原生态建设步入林业草原融合发展,自然保护地统一监管,“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整体修复的新时代。河北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快构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以“两山”(太行山、燕山)、“两翼”(张北地区、雄安新区)、“三环”(环首都、环城市、环村镇)、“四沿”(沿坝、沿海、沿路、沿河)为主攻方向,重点实施京津保平原生态过渡带建设、冬奥赛区及张北地区绿化、雄安新区森林城市建设、规模化林场建设、太行山绿化、绿色廊道和环城林建设、大运河绿化等12项国土绿化重点工程。截至6月底,全省完成营造林621万亩,是全年任务的62.1%。
二是坚持综合施策,加强草原保护管理。对严重退化区、重点水源涵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严格禁牧制度,其他区域实行轮牧休牧。加快退化草原恢复和治理,下达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任务89.55万亩。草原“三防”成效显著,草原防火连续19年“零火灾”,完成草原有害生物防治500万亩以上,鼠害虫害得到有效遏制。规范草原征占程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依法查处非法开垦、非法占用草原等违法行为。
三是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深入开展全省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彻底摸清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自然遗产等资源本底。严格监管保护各类自然保护地,健全保护制度和管理机构,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和制止破坏生态违法行为。开展全省自然保护区违法违章建筑专项整治行动,保护好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组织编制《河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指导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编制完成专项规划。
四是坚持依法严管,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采取强宣传、治隐患、严管火、重扑救、明责任等一系列举措,有效防范和减少森林草原火灾发生。全省森林火灾次数和因灾损失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业400万亩次,有效遏制了美国白蛾、春尺蠖等暴发危害。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森林草原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严格落实监管清单制度。扎实开展金钺、金剑、金网等专项行动,查处涉林案件1861起,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安全。
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林业发展活力。河北省政府出台《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的意见》,不断创新国土绿化用地、新型造林主体培育、林木管护、造林投融资等机制,吸引人才、资金、项目、先进技术和装备等要素加速集聚。同时,河北省政府还出台《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进一步放活经营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山入林,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2019年,河北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了《河北省国土绿化规划(2018-2035年)》,《规划》确立了2018-2035年的目标任务,全省要完成营造林5180万亩,森林面积达到1.13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40%。届时,林业生产力布局全面优化,林业现代化基本实现,森林生态安全体系全面建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优质生态产品需求基本满足,生态公共服务全面完善,生态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美丽河北基本实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生态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