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创新

2019-11-15 03:02:01张爱萍郝飞飞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教育者载体微信

■张爱萍 郝飞飞/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微媒体的广泛使用,我们已然进入到了微媒体时代,大学生作为微媒体的主要使用者,是微媒体积极的实践者和体验者,因此,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形式

微博、微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形式。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等微媒体,都可以直接通过电脑和手机进行信息发布,既方便又快捷。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应积极把握和建设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教育载体,及时更新新载体的新内容。微博作为微媒体的主要形式,信息涵盖量大,而大学生作为微博的主要用户,可以及时了解前沿资讯、社会热点,还可以自由发表文字、图片、视频,享有广阔的互动空间。另外,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发表以及关注者的转发,也能快速传播并引起热议。众多微视频、短视频客户端也受到大学生的广泛欢迎。但同时由于微媒体受众面广,信息发布的自由度较高以及容易出现极端言论问题,一定程度上会对广大学生造成理解和判断上的误导。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充分了解微媒体的特点,取长补短,合理利用,积极发展和创新以微媒体为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微公益是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载体的又一表现形式。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愿意也更有能力参与到公益事业中,例如,全国大学生建立的“小雨滴”微公益、“微微萤火虫”贫困地区课外书公益行动、每人每月1元钱的“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微信平台上的“轻松筹”、“水滴筹”等微公益逐步发展起来,微博、微信开通的微公益平台,微视频平台上对于公益活动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关注并加入到微公益活动中来,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微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现状分析

(一)微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带来新机遇

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新空间。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通过书本、课堂教学等实际存在的形式去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网络的出现却打破了这种限制,实现资源共享,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可以在网上展开讨论和交流。现今许多高校都已开通了学校的官方微博、微信并拍摄相关微视频,定期在微信、微博平台上发布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大学生学习和讨论,使其随时随地接受教育。

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载体,随之学生们的注意力也发生转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的实时互动,与大学生进行便捷、快速地交流;通过热议的社会热点事件,引发大学生的思考;还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微公益,以微力量成就大爱。教育者充分利用这些教育新形式,打破传统“输入式”的教学形式,不断丰富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奠定了基础。

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在微媒体时代背景下,许多社会事件都是由微博、微信等微平台最先报道,继而被广大用户转发传播,随后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的。比如“江歌案”“沈阳事件”“和颐酒店女生遇袭案”“魏则西”事件等等,都在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上被大量转发,引发热议,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而微媒体对这些事件的实时更新,可以让我们时刻关注案件的进展。而这些社会事件可以被及时获取并引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二)微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带来新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绝对话语权受威胁。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教育者占主导地位,掌握着绝对话语权。但在微媒体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单一话语权受到影响,不管是普通大众,还是不法分子都可以在微媒体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言论,不良信息或不准确评论就会通过微平台走到大学生面前。由于有的大学生缺少鉴别能力,不能正确地判断信息的对错,特别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价值观偏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水准下降。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受教育者的日常表现及行为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行直接判断,从而更好地去进行接下来的教育安排,更好地促进“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而在微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多样,受教育者接受到的信息广泛,且极易受到微媒体平台大众言论的影响,这就增加了教育者控制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难度,从而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水准。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受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紧随时代发展,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但传统载体所承载的内容并不是实时更新的,比如说教材的更新需要较长时间,导致其案例失去即时性,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大众化以及即时性,使大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接受实时信息,教育者就很难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很多时候学生对新鲜事物以及网络名词的吸收往往超过前者。所以教育者应积极主动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运用新的教育载体,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运用微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新途径

要使微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持续完善微媒体的运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载体当中,有效提升校园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性、针对性、时效性。

第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内容管理。首先,占领微媒体阵地,除了学院网站的建立,还应积极搭建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通专门的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举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微电影比赛等,充分发挥微媒体网络载体的作用;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媒体网络平台的内容不仅要具有明显的政治导向,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大学生能够对当前的热点新闻、重大的政治事件进行评论及讨论,教育者也要不断吸取网络新内容,比如网络流行语、网络微表情等,与大学生进行平等地交流。还可以从微媒体网络平台的版面建设、色彩搭配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网站的吸引力。

第二,积极发展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干预机制。当前,微媒体的发展已经进入自媒体这一最新阶段,大学生用上微媒体、当上了传播者。而由于大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知识体系也不完善,极易受到外在言论的影响,在对许多问题和事件没有正确认识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转发和评论,造成价值观的偏离。所以,高校要建立网络舆情干预机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发展情况,及时、恰当地对网络舆情进行干预,在舆论宣传中强化正面信息,消解负面信息。

第三,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我所用的微平台。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搭建微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开通官方微博或微信公众号,常到网上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大学生所思所想,及时获取学生思想动态,同时还可以搜集好的想法、例子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及时更新微博、微信等信息,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并进行相关引导。另外,要积极调动学生与教育者互动的积极性,在许多网络舆论实践中,大学生与广大网友的交流是多于与教育者的交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积极在微平台上发声,但不能只是生硬地发表观点或者是一味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应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表达意见,在微博或微信中强化主流言论,对学生群体进行正确引导。

猜你喜欢
教育者载体微信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11 11:57:46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2:44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36
微信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微信
微信
微信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中国火炬(2013年11期)2013-07-25 09: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