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全方位育人策略研究

2019-11-15 04:49:40曹劲草南阳师范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17期
关键词:立德立德树人育人

■曹劲草/南阳师范学院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全方位育人的内容体系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

“立德树人”是我国自古以来长期践行的教育理念。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传道解惑,还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融入高等教育的培养体系中。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通过高等教育,把当代大学生最终培育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校全方位育人的内容概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和全员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其中,全方位育人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指充分运用多种手段、方法、载体,调动各方力量,不仅要抓住“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同时利用丰富的第二课堂以及和学生息息相关的学生活动、学生工作,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实现高校全方位育人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大力推进高校全方位育人,将思政政治教育贯穿育人的全过程,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育人是由多个育人途径形成的有机整体,育人途径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贯通,忽视任何一方都会对育人效果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全方位育人,形成全面育人格局,调动各方力量,整合有效资源,同时根据时代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创新育人机制,为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增加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全方位育人策略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方位育人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立体性的的工作,需要高校各部门形成教育合力,以保证育人工作的顺利推进。因此,高校应建设一个以党委为领导的高素质、高水平的领导集体,统筹协调,整合全校资源,形成资源合力,有效地统领学校各部门的德育工作,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学生工作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后勤管理人员的作用,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二)健全育人队伍

1、坚持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地位

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途径,作为思政课教师,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为了保证教育教学成果,专业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加强理论学习,创新教学手段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中去。此外,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发挥学生管理人员的“管理育人”作用

辅导员、班主任等一线学生管理人员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骨干作用。通过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把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大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学生成长规律,在每一学期制定不同的计划安排,借助班会、校园文化活动、校外实践、志愿者活动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相结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挖掘后勤人员的“服务育人”作用

充分挖掘后勤管理的服务育人作用,利用后勤资源,全方位、多维度地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通过开展学生公寓、食堂、物业各方面工作,保证健康饮食、和谐宿舍、安全校园,为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服务,创造条件。同时通过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传达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引导学生树立主人公意识,主动参与到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来。在老师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学生会、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先锋带头作用,逐渐实现班级自我管理,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将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三)优化育人环境

“德育环境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形成,发展和人的德育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校园环境不仅包括校园设施,也包括校园文化氛围。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为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保障。首先,应该给大学生提供一个方便、舒适的校园环境,创造必要的硬件条件。其次,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在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纪律教育等促进学风考风建设,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育人环境提供保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维护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通过育人环境的优化,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育人的目的。

(四)拓宽育人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德育教育的途径不断拓宽,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对学生的教育也从课上发展到课下,从生活中发展到网络里。必须不断强化教育机制,保证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育人目的。

1、坚持课堂教育为主

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应该重点加强思政课程建设。首先,应该加大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让学生更多地融入到课堂中,形成互动型教学,增强教育实效。同时,顺应互联网+的新模式,打造线上精品课堂、微课、慕课等,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除此以外,定期开展道德讲堂、法制讲座等,拓宽课堂教育的形式。

2、拓宽课外实践渠道

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抓住“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机会,让学生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接受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如扶贫支教、到养老院慰问等,培养学生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领学生学习革命历史传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现场教育。

3、巩固网络德育阵地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巩固网络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通过搭建校园网络平台,发布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的重要会议精神、讲话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和挖掘校园网络意见领袖,把握网络话语权,营造健康、正面、理性的网络环境;借助多种互联网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拓宽教育路径,增强教育实效。

(五)规范评价机制

首先要明确评价范围,既要包括对学生的德育评价,又要包括对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评价,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其次确定评价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明确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分工。此外应该针对评价结果,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规范评价机制,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可以通过评价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表现及其发展水平。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一方面对高校教育工作者起到监督作用,另一方面是对育人效果的反馈,根据反馈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猜你喜欢
立德立德树人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
“严以修身”先立德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