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 莹 赵红艳/.大连艺术学院;中共青海省委党校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教育领域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目标和任务。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化要与其大学治理体系建设相契合,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民办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打开新局面。
以治理的基本概念为分析起点,进一步厘清现代大学治理的内涵以及确定现代大学治理的目标追求,能够为重新审视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以及优化路径奠定理论基础。
现代意义上的治理概念,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罗伯特·罗茨在其《新的治理》一书中指出:“治理标志着政府管理含义的变化,指的是一种新的管理过程,或者一种改变了的有序统治状态,或者一种新的管理社会的方式。”[1]可见,治理实际上仍是一种管理,但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具有自己的本质特征。“一方面,治理不完全等同于管理。治理是制度设计,管理是决策及其执行;治理是抽象的法律行为,管理主要是具体的行政行为;治理是立法层面,管理是执行层面;治理在前,管理在后;治理强调自律,管理注重他律。另一方面,治理实质上是一种合作管理,强调管理主体的多样性,强调组织中所有或部分成员共同分享决策权。治理的前提是法人实体的存在,其成立的条件是多主体的共同参与,其基本特征是分权与共治,合作、共治、平衡构成治理的价值选择。”[2]
大学治理是大学建设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体现了大学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大学治理与管理不同,其主体多元化、目标人本化、方式规范化、手段法治化,真正体现了平等、公正、民主、参与、协作的现代化要求,这依赖于不断提高治理能力来实现,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治理能力的提高,是新时代下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中就明确强调“加强教育立法,遵守大学章程,完善校规校纪,健全自律公约,加强法治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这给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大学治理的多元化、服务化、法治化、系统化、协同化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高校的共识,这些理念理应成为大学治理视阈下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要求。
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体上绩效不强,依法治校任务依然繁重,其校园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各种治理危机凸显。民办高校的多数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是学校的出资人,更多苛求学校的教育服务,进而忽视学校的管理功能,同时,他们维权意识强,维权方式多样,会利用多渠道直接迅速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但也往往会导致越位的维权行为,甚至触碰到伦理道德的底线或超越现有的法律法规。所以,在实现大学治理的教育改革形势下,民办高校要利用其特殊的管理、运行体制,在办学过程中突破治理困境,从营利性向公益性、从人治到法治、从行政管理到共同治理转变以切实克服治理危机而实现稳定发展。而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要突破教育困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民办高校现代化治理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从大学治理的视角审视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治理效果明显不强,与现代化大学治理理念与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重视不够,观念落后。民办高校决策层往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治理作用认识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其治理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中,使得其在治理作用发挥上力不从心。同时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作观念落后,严重脱离大学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和目标,教育实际效果不明显等现象。二是工作内容、方式和体制机制问题突出。有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还存在着建设不到位、工作体系内部缺乏沟通协调、工作方法陈旧单一、工作评价流于形式等诸多问题,难以应对成长问题更趋复杂,个性更趋活跃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治理效果不佳。三是学校党委领导,学生工作处直接负责,思政教师课堂教育,各院系辅导员直接管理的工作模式,垂直单一,缺乏良好的治理多元生态系统。四是管理工作过于集中和严格,与学生民主意识和权利之间的失衡、冲突问题日益突显。
民办高校高层领导要明确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替代的治理作用,要从学校决策者的高度给予肯定和重视,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民办高校治理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同时,要善于运用法治理念和人本理念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本法治”是保障学生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以人为本,脱离权利的人性关怀与个性尊重只是无源之水,无土之木。[3]而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习惯于使用道德说教和借助管理权威完成教育活动,这种教育结果建立在对人本、法治的忽略与漠视基础上。因此,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人本为中心,以法治为保障,树立“人本法治”理念并切实以身作则,改善管理,保障学生权益,善于在人本立场上,法治框架内妥善解决教育问题和权益诉求矛盾。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课程改革要求,而法治素养是当代大学生面对新时代必需的核心素质和基本能力。严谨的法治思维,是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思维能力要求,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下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思维模式。而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内容却未能很好地与时俱进,切实地落实最新的教育理念和要求,将大学生法治素养纳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鲜有关于公民个体与群体、公民与社会等开展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化与实践的内容。所以,民办高校要以大学治理为目标,以培养现代公民为核心,研究制订学生法治素养培养目标和标准,通过开设校本课程、法制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加强法制教育工作,增强学生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解决学生维权认识误区和维权行为不理性问题。
以治理的视角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主体要从“一元”向“多元”转变,工作方式要从“单向”向“协同”转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校内各个部门、各类正式和非正式组织以及学生家长等都是参与这项工作的主体。要改变过去由学校党委领导,学生工作处直接负责,思政教师课堂教育,各院系辅导员直接管理的垂直单一的工作模式。要构建多元化主体共同协商的联动工作方式,要实现家校联动,调动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工作,要实现班级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为主要载体的学生群体之间的水平协商联动。
民办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上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担心出事,管得过严,强制化管理;要么担心招生,管得过松,过分迁就。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注重民主管理,既要坚持民主原则,又要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科学地进行疏导,运用民主讨论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要转变对学生以控制为主的管理思想,逐步淡化管理者意识,做到张弛有度、宽严适度。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资源,为学生搭建发表意见和参与管理的平台,让学生正确对待管理,热情参与管理,心服口服听从管理。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公平、公正、法治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基本权利,降低学生对工作制度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民办高校要建立学生工作信息发布制度,实现信息公开,保证对事关学生的事项、制度的知情权;建立健全学生反馈机制,设立专门的校方反馈机构,使学校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权利诉求等,及时有效回应和落实学生反映的问题和提供的意见;依法健全纠纷解决机制,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纠纷;健全安全管理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切实保障学生安全,维护学校秩序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