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

2019-11-15 21:34
电影文学 2019年24期
关键词:流浪地球流浪建构

王 东 张 策

(1.长春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2.东北师范大学 传媒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形象的建构始终是国家文化传播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世界经济下行、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还时常有被国外媒体“污名化”的现象。因此,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便成为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命题。国家形象的内在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与象征着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建设等方面的硬实力相反,软实力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和潜力的因素。在国际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国家形象的建构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传播方式及其话语权的支配,而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则是通过把故事背景、人物、情节等符号进行影像化的表达、诗意化的叙述,让受众获得使用与满足,从而达到宣传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意识形态、建构国家形象的作用,因此在塑造国家文化软实力、争取国际话语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众所知,2019年年初上映的国产影片《流浪地球》是春节档一匹真正的“票房黑马”。根据猫眼电影的数据,《流浪地球》首日票房就达到了1.87亿,上映4天票房便已突破10亿,最终一路逆袭第一,累计票房达46.55亿,并且接连斩获第2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第3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鹤奖最佳作品奖、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视觉奖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流浪地球》不仅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硬科幻电影”,也被人认为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科幻元年”的到来,还成为年度最炙手可热的文化现象之一。而依我们所见,抛开科幻电影的技术暂且不谈,仅仅是站在当下国际传播的时代背景中,影片所传达的中国故事、中国气质以及中国人的世界观等精神层面的表达,便足以被视为这部国产电影讲述中国故事、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最可推崇之处。

一、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

即便是在当今的地球村时代里,部分西方国家及其媒介在当年冷战时期形成的反共意识形态也会以“中国崛起论”“中国威胁论”等面貌再度出现。就像学者苏珊珊曾分析指出的:“2017年以来,新一波‘中国威胁论’来势汹汹,印度学者布拉玛·切拉尼(Brahma Chelleane)称,中国正在利用‘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债权帝国主义’。2018年2月德国总理默克尔提出要警惕中国。”[1]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言论,都显示出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建构国家形象的极力阻挠,以及对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的破坏。

回到文化传播和艺术创作上来,赫伯特·席勒提出了“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认为“今天人们不加区分地、自愿地,甚至是如饥似渴地接受西方和美国的各种文化、法律和经济的观点”[2],即发达国家依仗着强大的资本实力将其文化价值与生活方式输入到发展中国家,以实现其全球文化侵略的目的。以美国为首的超级大国,则更是通过好莱坞影片的世界流行,将其自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意识形态等灌输到这些文化产品内,全面阻击着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力。

另一方面,美国在《花木兰》《功夫熊猫》等电影的符号构建中尽管也引入了亭台楼阁、熊猫、中国古代服饰等中国元素,但却包装进了美国式的自由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等意识形态,“替”中国讲的“中国故事”,最终却是为美国文化输出服务的。比如《花木兰》虽取材于中国故事,但影片中出现的“龙”已不再是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象征,反而被塑造成一个渺小自私的“恶龙”形象。整部影片的结构安排脱离了中国故事的轨迹,故事主线不是木兰替父从军,而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木兰如何实现自我价值以及对自由主义的追求上。无独有偶,《功夫熊猫》里的浣熊师傅在雪豹突袭村庄时独自留下来面对敌人,熊猫心中不忍,本已离开却又返回帮助浣熊师傅,最后战胜了雪豹,拯救了山谷。影片看似讲的是中国功夫、中国熊猫的故事,实质上却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叙述,塑造了一个“蜘蛛侠”般的个人英雄形象,表现了个体为实现梦想的无限追求,传达的依旧是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由此可见,不管是基于国际政治背景的考量,还是电影艺术创作的分析,国产电影《流浪地球》的创作成功,都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意义上有着特殊的价值和贡献,即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有着充分的典型意义。

二、《流浪地球》与国家形象内涵

《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将故事设定在2075年,太阳正在急速老化膨胀,将在短时间内把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吞没。面对如此巨大的生存绝境,人类开启了“流浪地球”计划,即在地表建造上万个行星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中国航天员刘培强在儿子刘启四岁时前往领航员空间站,与各国航天员共同肩负起领航任务。转眼刘启长大,他带着妹妹韩朵朵偷偷开走了姥爷韩子昂的运输车,并在途中遭遇了发动机故障,为了修好发动机,刘启的车加入到救援队伍里,与世界各国救援队共同展开营救,最终世界各国救援队合力撞钟拯救了地球。可以显见的是,整部影片的结构和叙事抛弃了美国好莱坞个人主义等意识形态的塑造,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精神、中国气质以及家国意识等融入到国家形象建构的尝试中,力图用新的方式和话语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影片的核心叙事架构。在整个人类生存的巨大绝境面前,电影在故事情节的设定上并没有彰显中国角色个人的贡献,而是将人类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风险和挑战。以色列科学家七小时前提出的救援方案、俄罗斯航天员与刘培强的太空行走、各国救援人员掉转车头合力“撞钟”等,这些细节都在潜移默化地让受众感受到电影创作者在中西文明差异上的理解,英雄化的人物形象不仅仅是艺术化的生命个体本身,更凝结着国家形象、价值观念的深层阐述。西方最信奉和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并没有在影片中过多体现,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体主义精神。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今国际社会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因此影片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的呈现方式,就充分显示了“中国方案”的合理性,积极地建构起了一个担当负责的中国国家形象。

其次,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是影片的核心价值观念。从“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到“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中国人的自我牺牲精神有着悠久的光荣历史。影片中当韩子昂掉下电梯时,“刚子”砸开电梯门牺牲自己救了韩子昂;在运送火石的过程中,王磊和刘启发生争执,最后以韩子昂的牺牲为代价成功运送了火石;老何在生命最后一刻拼尽全力重启了发动机;刘培强牺牲自己,驾驶空间站点燃木星;俄罗斯航天员在行走太空时舍己救人。这是对“中国式英雄”的准确定义,是一种更为真实的刻画。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的骨子里始终就有着“舍小家顾大家”的情怀。在面临抉择时,国家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这也正是国家形象和国家精神的体现。

再次,坚毅顽强的“愚公精神”是影片的中国精神内涵。“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愚公移山的精神代代相传,也是我们国家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影片中刘培强对俄罗斯航天员老马说“终有一天冰会化成水,到时一起带着孩子去贝加尔湖上钓鲑鱼”。而影片开头课堂上老师提问“希望是什么”则是贯穿全片的一条暗线,也成为最后呼吁各国共同加入CN171-11救援队的原因。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人类才能够带着地球开始长达2500年的流浪之旅。作为一个顽强坚毅的民族,我们国家在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将不惧任何艰难险阻,奋勇直前,无往不胜。

最后,弥足珍贵的家国情怀是影片的内在情感逻辑。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表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陆游表达“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激情,这种家国情怀已不仅仅是文人抒怀的豪情书写,更是中国人向来维护的一种精神力量,也是《流浪地球》的影片核心情感。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运送火石的过程中,“姥爷”韩子昂深陷危难,救援人员陷入了救火石还是救姥爷的矛盾之中,最终以姥爷的牺牲换回了火石。刘启与父亲刘培强之间的隔阂也在刘培强舍身引爆火星时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刘启心中的绝望和自豪。不同于好莱坞的叙事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幻技术相融合,在人类面临地球家园毁灭的生死存亡问题之时,《流浪地球》给出了一份“中国答卷”——带着地球去流浪,展示出了中国人对家园、对祖国的眷恋。正如导演郭帆所说:“将地球本身带走的想法,表达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这是在美国科幻电影中很难见到的。”弥足珍贵的家国情怀在影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拓展了中国大国形象的内涵。

三、国产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策略

按照文化与艺术传播的一般逻辑,作为一部中国电影,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要想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就要首先认识到中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差异。中国文化注重群体价值,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价值。人类生存的世界是“符号的世界”,社会的维系、创造与发展都依赖通过符号进行的传播,但符号系统的差异可能会使受传者理解的意义与传播者的意义不同,要想顺利地完成传播行为,互动双方对符号意义要有共同的理解。换句话说,只有以他种文化的表达方式进行编码,受传者才能够根据自己的文化习惯正确地进行解码,从而顺利地完成传播行为,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中国电影的对外传播,是针对他国文化进行中国理念的表达过程,面对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中国电影在建构中国国家形象时,要积极地根据文化差异调整传播策略。

《流浪地球》在国家形象的构建上,形成了一些具有独特艺术品格的策略。

首先是使用体现时代内涵的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具有高度凝练的文化内涵,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观、信仰、情感等方面的特质。对电影而言,文化符号往往是视听媒介重要的表现元素,代表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典型特征,[3]能更加深入地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长久以来的文化积淀、文化内蕴和精神价值。

其次是通过改进话语方式,营造共通的意义空间。跨文化传播的过程是不同国家文化符号交流与共享的过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背景各异,国产电影在进行对外传播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营造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实现精准传播,减少艺术作品在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分歧。《流浪地球》就是选择了人类生活的大家园地球来形成了一个人类共通的意义空间。

再次是加强国产电影传播的创新与融合。在内容制作过程中,《流浪地球》也是积极将中外艺术作品相融合,虽然我们在影片中捕捉不到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影子,但是好莱坞影片的影响仍然无处不在,即是在借鉴了好莱坞的成功经验,同时融合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实现中西文化的平衡。

当今世界水乳交融,麦克卢汉所言的“地球村”正在全球化浪潮中逐渐成为现实。国产电影如何在媒介全球化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建构国家形象成为当务之急。电影《流浪地球》不仅为中国科幻电影的探索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同时也为国家形象建构提供了有益参考。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国产电影要找到中外文化之间的契合点,把人类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猜你喜欢
流浪地球流浪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流浪
流浪的歌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建构游戏玩不够
遇见一只流浪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