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瓶装老酒:微电影的前世今生

2019-11-15 09:19梁阿龙
电影文学 2019年21期

梁阿龙

(西安石油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一、繁荣发展的微电影现状

50年前,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他的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即信息”的大胆论著。他的意思是说媒介本身的意义要远远高于它所传递信息的意义。新媒介的出现改变了我们接收和传递信息的方式,造就了我们新的生活方式。“媒介即信息”的提出超出了人们当时的平均智力水平饱受批判。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媒介即信息”比人类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都相符。

2010被称为中国微电影元年,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被誉为中国微电影的开山之作。之后,微电影创作呈现井喷之势。一些明星也对微电影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如姜文执导《看球记》,陈柏霖主演《这一刻,爱吧》,罗志祥、杨丞琳主演《再一次心跳》,彭于晏、桂纶镁主演《益达广告微电影》,林心如主演《遗忘》,何洁主演《是不是爱情》,周冬雨主演《妙之异境巴黎》,徐铮主演《一部佳作的诞生》,杨幂自导自演微电影《交换旅行》,李冰冰主演《闺蜜》。

优酷出品把微电影创作又推向一个高潮。从2012年开始,优酷出品开始花重金重点打造系列微电影——美好:大师微电影。一些亚洲顶级的电影创作人纷纷加盟,让优酷出品的“大师微电影”成为微电影产业的一个醒目的品牌。国内电影人有顾长卫、黄建新、张元、吕乐、张婉婷夫妇、杜可风(香港)、许鞍华(香港)、严浩(香港)、蔡明亮(台湾)、吴念真(台湾)等,国外电影人有韩国金泰勇、日本黑泽清、伊朗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等。

创始于2012年的“微电影排行榜”成为中国微电影界的最高奖项,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二、微电影以怪胎的形式诞生

2010年《一触即发》作为中国首部微电影被热捧,影片全长90秒,讲述吴彦祖在一次高科技交易中为了将新科技安然转送至安全地带,联手女搭档施展调虎离山等计策,最终达成目的。影片跌宕起伏,实际上处处宣扬凯迪拉克优异的驾驶体验和高科技的配置。2012年3月26日,国内首个专注互联网全平台的影像评选活动——第一届未来影像季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一大批优秀微电影横空出世。《两个男人的暮光之旅》通过讲述一个亲情故事宣传的是东风日产轿车的营销理念——有东风日产就有家。《桔子酒店星座微电影》则是借助不同星座男女之间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宣传桔子酒店的舒适便利,“爱与激情,就在桔子酒店”表示了桔子酒店是爱情的升华地。

经过梳理可以看出微电影诞生初期就是以电影短片的形式宣传某种产品或者服务理念,究其本质是带有故事情节的广告宣传片。和传统的电视广告相比,微电影最大的特点是篇幅加长。传统的电视广告由于预算和版面的限制长度一般在15秒以内。《两个男人的暮光之旅》时长2分41秒,《桔子酒店星座微电影》时长31分11秒。篇幅的扩容可以更细腻更精准地传递广告主的商业诉求。从技术特点上看,篇幅加长的微电影让商业诉求更具隐蔽性、更温和,不再是赤裸裸地强行推送产品和服务,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更易接受广告理念,因此微电影从诞生初期就受到广告主的热捧。

微电影之所以“微”是因为它的“微时长”“微投资”和“微发行”。如果从这些特点来进行考量,微电影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化身于传统电影的电影短片。贾樟柯曾说过 :“短片是电影最初的形态,电影史本身就开端于短片,90分钟的长片则是电影商业化后的产物。”[1]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之初就是以电影短片的形式登上艺术舞台,在此后的20年里电影就是电影短片。卢米埃尔兄弟《火车进站》《水浇园丁》、乔治·梅里爱《月球历险记》《贵妇人的失踪》、欧洲布莱顿学派的乔治·阿尔倍特《祖母的放大镜》、詹姆斯·威廉逊《中国教会被袭记》、艺术电影公司《吉斯公爵的被刺》、美国人爱德华·鲍特的《火车大劫案》都未能超过12分钟。1915年美国导演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成为一个分水岭。格里菲斯在1908年到1912年四年间,为比沃格拉夫电影公司拍摄了近450部10分钟以内的电影短片。1915年,格里菲斯执导的三个多小时时长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在美国上映,是电影史上第一部长片。《一个国家的诞生》标志着电影开始摆脱时长的桎梏,长片成为商业电影的标准配置。但短片并没有被忘记,国际电影节上都有电影短片的竞赛单元。1932年创立的威尼斯电影节从创立就设有短片单元,1955年第20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英国导演杰克·克莱顿执导的短片《定做的大衣》获得“最佳短片奖”,此片随后在1957年第29届奥斯卡奖获得“最佳真人短片奖”。1986年第39届戛纳电影节上,《钢琴课》的导演简坎皮恩凭借9分钟的《果皮》获得金棕榈短片奖。很多大师级导演也喜欢拍摄一些电影短片,2002年,由英国“10分钟,年华老去”有限公司出品的《十分钟,年华老去》堪称是电影短片的盛宴,15位世界大师级导演分别拍摄一部10分钟的电影短片,如意大利导演贝尔托鲁奇《水的故事》、德国导演施隆多夫《启迪》、德国导演赫尔错格《几千年前》、德国导演文德斯《距离托纳12英里》、法国导演戈达尔《在时间的黑暗之中》、芬兰导演考里斯马基《狗没有地狱》、中国导演陈凯歌《百花深处》。

电影短片在2010年突然以“微电影”的身份跳入国人的视野主要得益于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2010年是海外主流运营商大规模建设4G网络的元年。2013年8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提升3G网络覆盖和服务质量,推动年内发放4G牌照。12月4日正式向三大运营商发放4G牌照,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均获得TD-LTE牌照。借助于4G网络的东风,智能手机也在迅速野蛮地占领市场,智能手机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独立的运行空间,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导航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并可以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手机类型的总称。互联网+智能手机形成了新媒体——手机媒体。4G智能网络提供了信息交换的平台,手机媒体成为信息接收和发布的移动终端。这些都给传统电视广告提供了突围的空间,用较大篇幅的剧情或故事来隐性地推销产品和服务理念成为可能,广告商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商机,微电影就以这样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

微电影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蓬勃发展,野蛮生长。从微电影诞生初期到之后几年,微电影一直是以加长版的商业广告的姿态出现。这个时期的微电影空有“电影”的名义,只是广告商推销产品和服务理念的一个噱头,和真正意义上的“电影”相去甚远,成为一个披着“电影”外套的商业怪胎。

三、微电影向电影本体的回归

广告商利用“微电影”的名义在4G网络中疯狂捞金唤醒了电影工作者,电影工作者意识到了传统的电影短片在4G智能手机普及的网络时代蕴藏的巨大潜能,纷纷转向了微电影的创作。

2012年,由秋波传媒发起组织的“微电影评选组委会”推出了“微电影排行榜”,每年评选10部优秀的微电影进行表彰,此举对微电影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时间,国内的微电影市场风起云涌,出现了“草根与大咖齐飞,国际和国内争辉”的辉煌景象,蔚为壮观。国内一些草根导演拿出自己的影片进行角逐,如《李献计历险记》大放异彩,导演李阳也一夜成名。国际一些久负盛名的大导演也携片助兴,如日本资深老导演秋元康《象之背》,国际知名的电影公司和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大奖的作品也来参赛。皮克斯公司作品《暴力云与送子鹳》、第84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莫里斯·莱斯莫先生的神奇飞书》、美国导演The Mill执导的第65届威尼斯电影节获奖短片《强迫症患者的血腥臆想》等优秀作品的介入标志着中国“微电影排行榜”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迄今为止,“微电影排行榜”成为中国微电影的最高奖项,每年的评选和获奖公布,已成为当年中国微电影行业的盛事,其权威性、客观性和独特的包容性已不容置疑,俨然已成为中国网民心目中的“奥斯卡奖”。

电影工作者的努力,捍卫了电影的尊严,打退了广告商对微电影的侵略,微电影回归到故事和情节取胜的正确道路。广告商口中的微电影退缩成为微电影的一个分支——商业定制微电影。故事类微电影成为微电影的主体,标志着微电影向电影的回归。而网络和手机媒体的普及无疑给微电影的传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四、微电影概念的正本清源

微电影脱离了商业的束缚,回归到电影的本体是微电影的一大胜利。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什么是微电影?微电影概念应该如何界定?我们看看一些学者对微电影的定义。

现代化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模式需要严格的内部控制作为基本保障,科学的内部控制建设必须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内部部门和人员、经营和决策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管理,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新的建设时期,我国应该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建立有效的改革机制和管理理念,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战略,使行政事业单位以灵活自治的姿态配合我国政策颁布的各项政策和法规。

微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休闲时段观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经过精心策划和系统制作的高水平数字视频短片。它是网络时代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产物,具有微时间、微制作、微传播的特点,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

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型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3]

微电影是借助数字制作技术和新媒体传播技术,运用现代化手段生产并传播的具有相对完整故事情节的微型电影短片。[4]

郑晓君老师对微电影的界定比较早,他敏锐地抓住了微电影主要的三个特征:新媒体的播放平台、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数字技术和电影艺术的结合,“具有微时间、微制作、微传播的特点”更像是对微电影形态的描述,“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是对微电影前途的展望,作为概念略显冗余。

江长明老师对微电影的定义也抓住了微电影的两个主要特征:新媒体平台和具有完整故事情节,但是他忽略了数字技术和电影艺术的结合,“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同样是对微电影形态的描述,作为概念不够精准。

相比之下,国玉霞老师的概念就显得精练了很多,几乎没有多余的字,同样抓住了微电影的三个特点:数字技术、新媒体平台、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作为微电影的概念来说近乎完美。

但是这三位学者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微电影和传统的电影以及电影短片比较产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创作主体的变化。数字技术的发展最大限度降低了电影拍摄的成本,打破了电影创作的专业壁垒,大量没有接触过电影创作的非专业人士纷纷加入到微电影创作的队伍中间,给微电影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而新媒体的发展,尤其是手机媒体的发展打破了电影院线发行的壁垒,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加便捷的电影消费模式——即时、在线、碎片化的消费。创作主体由专业人员向非专业人员的转变是微电影迅速蓬勃壮大的基石,也是微电影区别于传统电影的根本特征。

综上所述,微电影的定义可以这么界定:

微电影是基于现代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平台,以非专业人员为创作主体的小投入的微型电影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