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博/西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位于西南腹地,世居着彝族、藏族、羌族、回族、纳西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随着民族融合的推进,其他少数民族进入四川并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进行文化沟通与交流,并形成了特色鲜明、类型多元、内容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出发,许多民族体育项目已经被纳入到保护体系中来。但是面对如此丰富文化遗产资源,四川相关部门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却存在一定局限,如思想认识落后、管理经费不足、制度体系尚未完善、产业化道路障碍重重等。针对此,四川相关部门应立足文化发展特征,从多角度探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路径。
在我国,地广物博,56个民族传统民俗和节日庆祝方式多种多样,极具地方特色。但是有些具有信仰,有些传统比较古老,传承价值和展示保留价值比较难做决定,有时候一个不显眼的想法都能影响到一个少数民族或者稀少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例如位于贵州西部大山中的普定县猴场乡苗族村寨,射弩作为这个村寨的传统技艺,也是这个村寨生活生产必备的生存技能,在原先的生活中无论男女都能习得一副好技巧以获取食物,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善,食物的获得也不在依赖于射弩,参与这项传统项目的人也在不断的减少,同时能够熟练地操作和制作射弩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因此,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首先要对这些民族传统文化按照民族分类进行全面的客观的普查、整理,只有全面弄清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种类,清晰界定了它们的精华和糟粕,我们才能做出有意义的保护措施。
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促使其得到延续和发展,并不是说所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都会得到发展。我们要分辨哪些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哪些可以并能与时俱进。哪些项目在创新后既能保持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气息,哪些项目与现代社会准则不符,都需要我们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区分精华和糟粕后,确定重点保护对象,采取措施,进行保护、运用等工作。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民俗特点,其中有些活动本身就是民俗事象的一部分。民俗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变革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民俗一旦形成,就为特定群体所共有,便成为一个民族的一种习惯势力。在民俗中形成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正是因其民族固有的民俗,而成为少数民族精神信仰的载体,一旦脱离民俗,这种体育也就失去其特有的文化属性和文化意义。如果仅仅保护体育形式,保护也就失去了文化建设意义。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其所依附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以及精神信仰,同时也努力超越并构建自己的自然形态特征、社会文化影响以及精神信仰内涵。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及精神信仰互相关联,共同作用和决定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的特点及多样性,它们与体育形式共同构成一个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考虑文化综合体的整体性存在与发展。
时代精神和社会风俗的变异会影响人们的精神需求,从而使该民族的体育文化产生变革、衰退或消亡。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剔除那些不合理的、腐朽的东西,保留合理的文化因素,创造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因素,在保持民俗风格的基础上,适当向着现代人的文化娱乐观念、审美特征和价值取向等方向转化,适当增补体育内容和改变运动形式,以提高竞技和娱乐观赏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拓展、深入,而要想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立足,必须要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中受到现代体育文化的强烈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了现代体育项目,缺乏探索、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动机。针对此,相关部门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应从民族文化发展的高度,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宣传与教育,利用充满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体育文化冲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四川省在文化工作中应综合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推进文化发展环境的优化与完善。例如吸引体育项目传承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来,以项目开发提供人才支持;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设计相应的体育器材与体育场地;加强经费管理,建立专项资金,通过预算制定资金利用方案,以提高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的支持力度。
传承人的“断层”是目前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中面临的最主要的尴尬与困境。上一辈的传承人逐渐老去,新一代人成长在现代体育文化环境中,对民族体育运动缺少热情,导致许多体育项目传承人在保护工作中“青黄不接”。针对此,相关部门应积极打造传承人的培育计划,一方面充分利用老一辈的传承人,引导其参与到培训、教育工作中来;另一方面利用体育项目的独特魅力调动年轻一辈参与文化传承的积极性,以推动体育项目普及,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后继有人。
相关部门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文化工作发展方案,从宏观上指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方向;完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开发的相关管理机制,明确保护责任、开发主体,并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有序进行;在政策上给予鼓励,调动少数民族人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积极性。
四川各级学校应积极调整体育教学思路,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来,利用系统教育推广体育项目,例如在体育课上引入娱乐性强的民族体育项目,组织学生参与体育竞赛,在浓厚的运动氛围中提高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认知,进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来,并促进体育文化的宣传与推广。
四川应立足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市场机制,引入产业化发展模式,如围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将文化体验与体育运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以构建产业化发展路径,从而在市场经济的支持下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综上所述,四川在文化工作发展中,应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出发,转变思想观念,加强资源投入,做好人才培养,发挥有关部门主导,创新体育教育,推进产业化规划,进而才能实现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推动文化遗产的延续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