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晓/新疆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
中职教育是我们国家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从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人数持续增长。2018年艺考新政策加大了文化分的比重,这让许多中职文化课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变得“急功近利”,最后不仅失去了语文教学的初心,也让教学实践中困境重重,认识不足、课程内容与实际脱节、教师教学观念和方法落后等困境让语文变成“边缘课程”。“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要突出重围,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回归本初,追根溯源,从根本上去探寻有效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方法。
语文课程是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同时也是面向高考必修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学 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其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大困境:
(1)认知不够。中职学生不重视文化课是“众所周知”的,这有来自学校、教师、家庭以及学生本身的原因,比如学校的课程设置、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家庭的忽视等。同时中职学生本身文化课基础就薄弱,多种因素交织,共同促使了学生观念的形成。据笔者所知,竟有学生存有来了中职学校就不学文化课的念头。在这其中,语文学科更是受到忽视。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是需要时间来显现的,因此,在“速食”文化视野下,大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可学不可学,甚至认为语文是简单的,可以通过各种快捷的方法应对考试。从这些观念可以看出,学生对中职语文认知不够,从而忽视语文课的学习,学习成绩不理想,更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2)教学观念和方法的落后。受学生接受程度的影响,中职语文教学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导入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发挥教学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师组织、管理、控制课堂教学。但是仍是以教师的讲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中职学校因没有应试压力,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就可能会放任自流,在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上没有动力可言。
(3)信息化教学水平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语文课堂也变得丰富多彩。虽然信息化教学已经推行多年,各类比赛也大大丰富了信息化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是以言传为主。学校虽然配备了信息化教学设备,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各种教学设备成了“摆设”,无法发挥其效果。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学科,其内涵丰富。语文教学的本质和初心是育人,是个人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所谓“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先进和核心的部分,它不仅包括文化知识,还涵盖了德育教育,力求培养学生的气质、修养和品格。根据升学要求,笔者所在学校语文教材为人教版,老师在选择篇目时也注重文化的传承,尤其是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视语文教学,在教学中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扎实基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是语文教学的初心。语文作为培养和检测学生语言文学知识、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而设置的综合性文化基础课程,在中职学校学科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作为中职学校语文老师,需要带领学生在赏析文学经典过程中,陶治道德情操、提高气质修养、感悟生命意义、提升人生境界。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控制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语文凭借其自身的优势,更是展现情感教育的主场。情感育人,首先是要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认识,接受能力以及专注度。比如学习舞蹈、音乐以及美术的学生,他们在专注度上明显不一样,舞蹈、音乐学生比较活泼,而美术生比较内敛。这就要求老师从情感的角度去了解学生,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又根据学生的不同而设置课程。其次,要让课堂变得真实,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强责任感。中职学生的特色让他们对自己的文化课不自信,笔者曾经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当学生考试不理想的时候,他们第一个反应是,我就应该考这么点分数,如果考高了反而才奇怪。这种现象反应出了中职学校从学生到老师对自身的不自信,这是消极的情感体验,如果带着这样的态度教学、学习,我们得课堂谈何进步。因此,教师作为引路人,要让学生树立自信,并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将恶性循环变为良性循环。
学习不是简单的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学相长,“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突出以学生为本”。而文化“速食”让课堂教学变得“功利”,基于中职教学模式的独特性,教师没有升学压,学生没有排行之分,课堂教学也变得“速食”化,教师一味地将自认为重点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在高考压力之下,也满盘接受。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教师在忙碌之中没有成就感,而学生在忙碌之中也没有获得感,“教”占据主导地位,而大部分的教学改革也都集中在“教”上。在具体的实践中,课堂看似华丽,实则乏味。“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
因此,要突破语文教学的困境,就必须朴实课堂,让学生主动学习。抛却快餐式的教学,而是让学生真正从学中有所获,教师更多的扮演着一个引路人,引导学生求真务实,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语文能力。学习的主动权握在学生手中,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使其在学习中收获知识、自信与快乐。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根本作用就是激发、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积极能动地学习,这才是回归学习的根本宗旨。而信息化教学手段合理恰当的使用,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教学策略如何改进,“立德树人”是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学的初心也要求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以真实的面貌展现课堂、朴实教育,让课堂教学回归本质。怀着对课堂的敬畏,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的热爱,发自内心地认真负责,这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素养的体现,由此营造出来的潜心教学的文化氛围,不仅能促使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强大动力,也是“言传身教”的体现,那么,无论语文教学有多少困境,都能找到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