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律”法则下的《本回家了》

2019-11-15 06:47河南中原工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电影文学 2019年16期
关键词:毒品戏剧回家

李 强(河南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三一律”法则曾长期为欧洲戏剧当作经典创作理念之一,其强调剧本在时间、地点以及人物行动三者上的整体划一。这一法则也被当代电影艺术广为运用,电影因此而具有别样的魅力。彼得·赫奇斯自编自导的《本回家了》(BenisBack,2018)正是当代电影遵循“三一律”法则的范例。

一、“三一律”法则与当代电影创作

“三一律”法则诞生于欧洲。早在古希腊时期,如被誉为“悲剧之父”,撰写过《普罗米修斯》的埃斯库罗斯,就曾运用了“三一律”,以时空高度凝缩的戏剧吸引在露天剧场观剧,且容易为酒神节其他活动分散注意力的观众,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悲剧作为对一个严肃完整事件的模仿,其长度应该被限制为“以太阳一周为限”。在古典主义时期,“三一律”被著名的法国诗人尼古拉·布瓦洛、撰写了《亚里士多德〈诗学〉阐释》的文学理论家卡斯特尔维特罗等人总结出来,并被赋予了戏剧创作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此后在浪漫主义崛起之前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戏剧创作者们都认定了,戏剧就应该“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这一理论催生了人类在叙事艺术上的丰富精神遗产,如话剧《雷雨》等,就是典型的“三一律”作品。

但“三一律”法则在对人们的创作提供有益指导的同时,也成为一种镣铐。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三一律”是程式化和绝对化的,它对于戏剧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束缚、阻碍作用。因此,在18世纪以后,“三一律”开始了衰落。如马克思就曾在给德国工人运动家拉萨尔的信中写过,“三一律”实际上是对亚里士多德等人戏剧理论的一种曲解,而在达西埃等人已经正确诠释了亚里士多德以后,这种对“三一律”的偏执遵守已经没有意义。

在当代,即使是戏剧舞台也开始对“三一律”法则进行突破。作为综合性艺术,在科技的辅助下有着更自由创作空间,能够更为自如切换场景的电影更是不再将“三一律”奉为圭臬。然而,“三一律”法则依然存在于当代电影创作中,展现着它不可忽视的价值,其中最为经典的便是《十二怒汉》(1957),在数十年之中,这部电影还反复被俄中日等国进行翻拍,可见其情节结构,以及在要素、层次上的系统并未过时。

尤其是在当代电影创作理论者在对作品的样本,以及观众心理学进行了研究之后,更是肯定了“三一律”在电影创作中的适用性。如罗伯特·麦基就曾在《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巨作的原理》中提出了类似“三一律”的“故事三角”理论。麦基认为,电影普遍都是由大情节、小情节以及反情节组成的,而大情节就是一种变形了的“三一律”,即除了不限定“一地”,不限定时间上的“太阳一周”,在整一的情节以及线性连贯时间上,大情节论是符合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等人对悲剧的概括的。而电影之所以呈现给观众的面貌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在于不同的文本会用小情节和反情节对大情节进行不同的调整。

可以说,当代电影在继承和发挥“三一律”的同时,已经意识到了变通的必要性。第一,人们自然已经不必再亦步亦趋地恪守“三一律”;第二,即使是在向“三一律”靠拢时,人们也可以进行合情合理的突破,如故事主要发生在一列火车上的《天下无贼》(2004),在电影伊始也交代了在刘总家里的情节,以迅速交代王薄王丽夫妇的骗子身份。而限时于24小时之内的规定更是被不少电影人抛弃。《本回家了》就是这些选择了“三一律”法则的电影之一,而值得一提的是,它恰恰遵守了“一天”这极具难度的一点。

二、《本回家了》的“三一律”实践

(一)一天

《本回家了》中的故事发生于19岁的本·伯恩斯回家的一天,而这一天恰恰是合家团聚,人人开心的圣诞节。本由于沾染毒品,而被家人送去戒毒所,按理即使是圣诞节,他也是不允许脱离戒毒所回家的。何况在此之前,本已经毁掉过家人的两个圣诞节。这一特殊的日子也就使得母亲霍利·伯恩斯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爆发冲突,即是要遵守规定,吸取教训送走依恋家庭的本,还是因节日而网开一面。电影的第一个冲突也由此发生,大妹妹艾维·伯恩斯和继父尼尔·伯恩斯出于对吸毒者的警觉,对本的回归持保留态度,不谙世事的小弟弟小妹妹则很高兴看到这位大哥哥,霍利最终选择了收留深爱的儿子本,但是提出了诸多苛刻的条件,包括本在这24个小时之内不能离开她的视线,即使是上厕所也必须在她的监视之下。而圣诞节人们集体去教堂的预先设定,也就为后来爱犬庞塞的丢失埋下了伏笔。同时还有必要指出的是,圣诞节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意味着耶稣为赎世人的罪而降生,而吸毒者无疑是有“罪”的,甚至整个让毒品泛滥的现代社会也是有“罪”的,何人能为他们赎罪,也就成为这特殊的“一天”的隐喻性质问。

同时还需要指出的是,人的生理特征使得人在24小时中必须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这也使得剧情一旦集中于一天之内,人物在得不到休息调整时的疲惫不堪,心力交瘁等,就会充分地为观众所感知。在《本回家了》中,圣诞节这一天不但与之前本毁掉的两个佳节相呼应,同时也让霍利在本应幸福的时候历经了多次放弃与坚持,度日如年,充满无力感,长时间地停留在冰天雪地的户外,最终在报警时崩溃大哭,这都给予了观众震撼。

(二)一地

时间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导致了空间的有限。如前所述,《本回家了》的故事集中在圣诞节这一天,而这一日子的特殊性也就使得影片中人物的活动范围基本没有超乎本一家所在的小镇。人们无论是为了过圣诞节而去教堂、采购,抑或是后来为了找狗而奔波,其足迹依然几乎是被限制在“家”左右的(虽然相对于舞台艺术而言,超出了室内“家”的范围)。地点的集中,戏剧的张力也就显得颇为巨大。如《十二怒汉》中,关于男孩是否杀人,在空间的推理上,陪审员们是在室内模拟完成并讨论的,这也就造成了案件真相的隐蔽,令观众局促而紧张。在《本回家了》中,由于霍利提出寸步不离地守着儿子,观众得以追随他们的脚步,穿行于商场,瘾君子的互助会,教堂以及恐怖的寻狗路中,并最终目睹霍利在小便利店跟丢了儿子,彻底陷入绝望中。上述空间看似是分离的,但是他们被一张无形的网统摄在一起,即无处不在的毒品黑暗系统。原本只是为了购买圣诞节礼物以及去教堂的体面衣服,母子俩去了商场,然而就在商场中遇到了让本沾染上毒品(止痛药)的医生,会集了三教九流的商场也让本看见了自己昔日的,有着种种恩怨的伙伴,于是他决定立刻去互助会获得帮助,也正是在互助会,霍利看到了一个庞大的瘾君子群体,这让她意识到了自己斗争对象的可怕。而霍利在之后越是紧张本,越是在任何空间都要求与本须臾不离乃至搜身,母子的矛盾也就越尖锐,如果没有互助会上本与一个吸毒姑娘的互动,母子俩就不会在商场试衣间发生冲突,霍利也就不会带着本到野外质问他“你想埋在哪里”。电影中的空间不仅是合理的,且与人物间起到了互相推动的作用。

(三)一个故事

“三一律”法则中,由于故事没有被预留有足够广阔的时间与空间,因此,要将矛盾冲突说得明确,让故事逻辑清晰,同时还要使得人物形象被树立起来,这是颇为困难的,而这也是戏剧的魅力所在。戏剧家不得不对情节(行动)进行遴选。通常情况下,“三一律”法则下的叙事是高度集中的,旁逸斜出的情节,通常被省略或是被人物以三言两语交代完毕。在《本回家了》中,符合“情节整一律”的便是霍利对本再度复吸的严防死守。霍利在家中收起所有与麻痹神经有关的药物,怕儿子在鞋子里藏毒而失态地砸商场更衣室的门,最后不顾人伦法纪,为了得到本的下落而将从本那里搜来的一小包毒品拿来与本已经病入膏肓的毒友交换情报等,都是为了防止本再度坠入毒品的深渊。而与此有关,但在时空上和人物关系的联结上并不密切的情节,则以简短的台词交代。如本在寻狗的过程中,先去敲开了历史老师里克曼的家,霍利一再逼问原因本却不愿意说,最终只是说里克曼的母亲患癌住院,他家里有许多的广口瓶装着止痛药,而里克曼让他保守秘密。霍利在听完后备受打击,恶心地下车呕吐,随后两人结束了对此事的谈论。观众可以从中推测出,里克曼以长期向本提供毒品为诱惑,对本进行了多年的性侵,这是突破了霍利接受底线的。电影重点表现的是霍利的反应(这直接影响到她后继的与毒品作战的行为)而非昔日的畸形师生关系,对后者不以闪回的方式进行展现,以保证叙事停留在主线上。

三、《本回家了》的“三一律”审美效果

正如桑顿·怀尔德曾经指出的,在戏剧的历史上,其最繁荣的时候,恰恰就是条条框框最多的时候。“三一律”迫使创作者们“戴着镣铐跳舞”,使经其裁汰过的优秀作品呈现出了特别的审美效果。

首先,就镜头语言而言,如前所述,“三一律”对叙事有着“一时、一地、一故事”的明显限制,电影在整体上有着禁闭感,这也对镜头语言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导演必须运用具有叙事意义的,聚焦于主要人物或细节的镜头来传达出紧迫感或压抑感。在《本回家了》中,导演让大量的对话发生在室内,车的驾驶室内,以近景或特写镜头来逼近人物或细节,如母子俩在凑钱赎狗时,发现现金不够,霍利只能摘下自己脖子上的昂贵项链,最终这条项链在特写镜头中被已经决定自杀的本挂在了车的后视镜上等,母子的深情表露无遗。人物在车中走投无路,四顾茫然的心理氛围,也通过表情很好地传达给了观众,车身的晃动,也破坏了画面的平衡感,渲染着人物的不安情绪,同时,电影的每一秒钟都得到了有效的利用,生硬、冗长、拖沓的镜头在此不复存在。

其次,在叙事上,“三一律”法则保证了叙事不滑向散漫无羁,繁复无当。电影中无论是尼尔和霍利掺杂了功利考虑但又确为真爱的婚姻,抑或是让本背负上“杀人”愧疚感的他和前女友的恋情,甚至是刀子嘴豆腐心的大妹妹艾维的人生经历等,都可以发展为有丰富情节的桥段,但是这会使得电影有偏离“母控子”主线的危险,因此电影对尼尔等人都不再着墨。在“三一律”法则下,电影基本上没有过多的表达,叙事高度凝练,霍利对本软硬兼施严防死守的冲突得到了着重展现,观众对情节的记忆得到了强化,在观影结束后,无不会对一个对儿子充满了爱,不愿意放弃儿子,但是在毒品面前又意识到自己脆弱无力,母爱绝非万能的母亲印象深刻。电影的传播需求也就此得到了满足。

可以说,《本回家了》在一个有限的时空之中,完整地展开了一条故事主线,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方面体现出了一种精致感,彼得·赫奇斯的功力可见一斑。电影在部分回归了古典主义“三一律”法则的情况下,也实现了对当代传播语境的一种契合,证明了“三一律”法则在今时今日的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毒品戏剧回家
销毁毒品
有趣的戏剧课
抵制毒品侵害珍惜美好年华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火烧毒品
戏剧类
回家的路(外一则)
1670天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