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外之王》的史诗品格

2019-11-15 06:01刘丽丽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电影文学 2019年13期
关键词:华莱士布鲁斯爱德华

刘丽丽(许昌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史诗”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学,随着历史的演进,史诗的含义也在不断得到历代文艺理论家、作者和哲人的丰富,已从只代表一种庄严的口头吟咏文学体裁,变为也可代表一种审美范畴。人们常以史诗品格来概括一种具有崇高、壮阔美的,与历史事件、英雄功绩等相关的叙事作品的美学风格,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拉伯雷等人的小说等。电影也同样可以具备史诗品格。由大卫·马肯兹执导的,以苏格兰英雄罗伯特·布鲁斯为主人公的《法外之王》(2018)正是一部考察历史、激扬气概的史诗性电影。

一、民族精神的展现

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作为这样一种原始整体,史诗就是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书’或‘圣经’。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这样绝对原始的书,来表现全民族的原始精神。”换言之,史诗品格首先应该体现在,作品对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有着较为客观的认识,以及对其有积极意义的,能与流逝时光相抗衡的部分进行较为全面的展现。例如在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创作的史诗《伊利亚特》中,古希腊民族英勇善战、充满智慧、重视荣誉的民族精神,就在希腊人远征特洛伊城的故事中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即使在社会语境早已发生变迁的当代,荷马史诗依然被长久保留,被以新的方式吟咏,如电影《特洛伊》(2004)的摄制,就是人们依然对具有积极民族精神,引人遐思的荷马史诗意犹未尽的体现。而崇尚自由,刚强威武,让生命的尊严在战斗中绽放,这则是与罗伯特·布鲁斯相关的苏格兰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品格预设,也是《法外之王》对苏格兰民族精神的总结。

在剧情上,《法外之王》承接的是同样有史诗品格的《勇敢的心》(1995)的情节。自公元9世纪以来,英格兰对近邻苏格兰就常常自恃强大而进行侵略,苏格兰对英格兰有着深重的积怨,而在英格兰人先后用武力征服了威尔士和爱尔兰后,苏格兰人却始终抵抗不止,即使暂时被征服后也往往会叛乱,使英格兰吃尽苦头。在《勇敢的心》中,主人公威廉·华莱士在父兄都死于英军之手,爱妻梅伦也被英军侮辱杀害后愤然率众揭竿起义,冒死战斗,一度取得了令爱德华一世惶恐不安的胜利,可惜最后由于布鲁斯的出卖而被英国人残忍地凌迟处死,临终华莱士奋力喊出了“自由”,这一幕给予了观众深刻的印象。在华莱士死后,他的一块块尸体被拿去苏格兰各地展览,英格兰贵族们试图用这样的方式震慑还抱有反抗之心的人。在《法外之王》中,苏格兰人便看到了市场上悬挂着的华莱士的肩臂,场面一度十分混乱,这也让布鲁斯又一次地确定了英格兰人的残忍。而在《勇敢的心》中,承载苏格兰民族精神的人是华莱士,为此电影对历史进行了虚构,布鲁斯成为反面人物。事实上,历史上正是布鲁斯带领着苏格兰人一次次与英军战斗,并最终实现了将英格兰人赶出苏格兰的目标,而“勇敢的心”典故也正是来源于布鲁斯。

布鲁斯无疑是《法外之王》中最光辉灿烂的形象,他和他手下的反抗者们成为苏格兰民族精神的载体。电影开始于1304年,此时华莱士的部队已经被消灭殆尽,英王“长腿”爱德华一世率大军压境,电影中还特意表现了爱德华一世带来的巨大投石机,包括布鲁斯在内的苏格兰贵族们全部投降,苏格兰和英格兰的战争至此告一段落。然而在电影的一开始,布鲁斯就表达了对这种屈膝妥协换来的“投降”的不满,电影以一个八分钟的长镜头连接起了签订和平协议后的“封赏”仪式,以及随后布鲁斯与爱德华一世之子,暴躁自大的威尔士亲王对剑。布鲁斯桀骜不驯的反抗以及尚武形象很快便树立了起来。而无论是两人你来我往地比剑时,抑或是英军来宣布新的税收政策时,无论是贵族抑或平民,都表现出了对英王统治的不满,尤其是在华莱士被分尸示众后,众人的怒火更是被点燃了。在爱德华的铁血统治面前,布鲁斯和苏格兰人没有选择顺服统治者的铁蹄,成为乖顺的奴隶,而是继承华莱士的遗志,拿起武器去战斗。布鲁斯迅速决定加冕称王,他也很快凝聚起了全苏格兰的抗英力量,尽管在加冕当日就曾差点命丧营地,一路败退,尽管自己的新婚妻子也遭到俘虏,尽管被英王宣布为人人得而诛之的“法外之徒”,但布鲁斯从未想过投降,最终出奇制胜,在班诺克本一战中力克爱德华二世的军队。他是不折不扣的、从血海尸山中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法外之王”。布鲁斯和麾下众人的悍勇顽强,对英人“法外之徒”的名誉诋毁和肉身毁灭危险的轻蔑,正是苏格兰的民族精神。一种原本抽象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电影中被对象化了,无论是华莱士抑或布鲁斯,他们都是为苏格兰人呐喊出“自由”,誓不与敌人妥协的战斗者和反抗者,苏格兰人所秉承的这种民族精神,凝结在了主人公的具体形象和事迹上。

二、时代风貌与叙事性

史诗对主体对象所处的时代环境,有着全景式的展现,在主人公这一中心外,是辐射式的,多细节的社会风貌图。尼采曾经说过:“战争是一切好事物之父。”所谓的好事物之父,并非是尼采鼓吹战争,忽略了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伤害,而是尼采认为战争对于优秀的艺术创作有着启发之益,因此他还将战争称为“好散文之父”。如荷马史诗中,战争就为作者以全景视角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立足点。如《奥德修斯》中,特洛伊战争给予了奥德修斯献上木马计建立奇功的机遇,也让他离开故土漂泊十年,妻子佩内洛普也遭到他人纠缠,在他坎坷的经历中,壮阔的时代画卷也徐徐展开。在《法外之王》中,战争也关联起了各种人物和社会图景。如战争让布鲁斯穿越苏格兰土地,平民居住在石墙草屋中,小院中堆满木柴,养着牲畜,贵族们则住在高大的城堡之中,伊丽莎白和布鲁斯的女儿就曾一度躲藏在城堡中,但城堡在投石机的攻击下也是脆弱的,她们最终被活捉;又如在服装上,平民们身穿黑、白、灰三色,能遮盖臀部的朴素长衣,贵族们衣服的长短则没有限制,在军队中,普通战士以皮衣为铠甲,布鲁斯的战士大多赤脚光膀,而贵族们则能身穿金属甲,布鲁斯的盔甲是由皮和锁子甲组成的,而养尊处优的威尔士亲王则能身穿全身金属重甲,连手都被金属覆盖,盔甲极为精致。此外,古代苏格兰人在重要节日或庆典时在屋内地上撒满稻草,人们对基督教的虔诚信奉,布鲁斯的加冕让他被爱德华一世逐出教会,威尔士亲王在晚宴上对天鹅起誓等当时的社会图景,都在电影中得到了还原。

叙事性同样是史诗品质的组成部分,黑格尔就曾直指叙事是史诗的“职责”,史诗通常表现的是“一件动作”的全过程。这是与亚里士多德认为史诗也要遵从戏剧原则的观点相符合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史诗的情节也应像悲剧那样,按照戏剧的原则安排。……这样,它才能像一个完整的活东西,给我们一种它特别能赋予的快感。”也就是说,史诗的表现对象是一个完备整一的事件,且必须跌宕起伏,有着如戏剧般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最终建构起一个恢宏而又便于人们传颂的叙事结构。无论是《罗摩衍那》《奥德修斯》,乃至小说《战争与和平》等,都是如此,《法外之王》也是这样,无论是布鲁斯等人思想的转变,抑或是抗英的战斗,自然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情节正是一步步推进中,渐进式发展的。布鲁斯称王起兵,遭遇夜袭,驾船逃跑并失去了兄弟与妻女,开始游击战洗劫英格兰控制的城堡,最终率领着只有英军五分之一,装备低劣的军队利用泥泞的地形取得气势如虹的胜利,观众也由此心潮澎湃,得到“快感”。

三、英雄形象的塑造

人物是叙事性作品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史诗作品中,人物更是激发受众情绪,给受众留下难以磨灭记忆的关键。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那样:“真正史诗的内容却须把具体的精神意蕴体现于有个性的形象。”黑格尔对于史诗塑造人物的要求是十分具体的。他认为,史诗主人公应该真实可感,且是完整的,即符合客观规律,不脱离现实,能让人产生共鸣,且史诗不能仅仅表现主人公的外在功绩,其精神世界也应该是被触及的,此外,人物还应具有个性,以和其他史诗的主人公有所区别。例如同样有着美貌、勇武、智慧等优点的奥德修斯和阿喀琉斯,就不会被读者混为一谈,奥德修斯的个性中有狡猾阴险的一面,因此才会试探自己妻子对自己的忠贞,而阿喀琉斯最突出的个性则是“愤怒”,他暴躁凶狠,能为了女奴与统帅翻脸,为了泄愤能拖着赫克托尔的尸体绕城三圈等。这些英雄固然不完美,但是却有着能唤起读者共情的人性。

《法外之王》中的英雄形象当属布鲁斯,他有着属于普通人的感情,如一开始因为追念难产而死的亡妻,以及厌恶英王给自己指定的政治联姻,他对伊丽莎白十分冷淡,但是在看到伊丽莎白对自己女儿的疼爱后,他又有所动摇,在爱上伊丽莎白后,他在战事紧急、物资匮乏的情况下选择送一朵花给自己的王后;为了能够加冕,布鲁斯在教堂里杀死了要劝阻他的约翰·康明,而事后又十分后悔。在他和道格拉斯等人都拥有的勇敢之外,他还有着仁爱、冷静和坚强的特征。如在战斗结束后他的第一件事不是庆祝胜利而是去慰藉死伤的将士,在守护王冠的孩子临终前把王冠放到孩子的手中,让他带着荣耀离开,威尔士亲王是布鲁斯的杀弟仇人,并且在最终已经没有抵抗之力,布鲁斯却选择顾全大局放过他。而百折不挠则是电影对布鲁斯着墨最多之处。布鲁斯在遭到英军夜袭后狼狈带领残部突围,最后身边只剩下四十人,在这样的绝境中,布鲁斯却依然没有放弃。英国有着布鲁斯看蜘蛛结网,重新振作的典故,即布鲁斯在七战七败后,精神颓废,躲避在茅屋之中,然而在一个雨天,布鲁斯看到一只蜘蛛结网,而每当网快要结好时,就会有一阵风雨将蛛网吹破,而蜘蛛则一次次地从破处继续织,直至蛛网结好,这给了布鲁斯重返战场,和英格兰血拼到底的信心和勇气。而《法外之王》则还原了这一场景,在和英军对峙时,那片在风雨中飘荡的蛛网还闪过布鲁斯的眼前。可以说,电影塑造了一位非常丰满、有血有肉的苏格兰民族英雄。

而电影中还有着另外一位女英雄,即布鲁斯的王后伊丽莎白。伊丽莎白是爱德华一世的教女,但是在嫁给布鲁斯后,她却坚决地站在了苏格兰人民的一边。在被俘虏后,她依然努力照顾着布鲁斯的女儿,在被威尔士亲王威胁,被父母好言相劝时,伊丽莎白毫不动摇,最终被威尔士亲王关在悬崖边上的一个笼子里,风吹日晒,坐卧不得,伊丽莎白依然不肯背叛丈夫,最终成为当之无愧的苏格兰王后。作为布鲁斯的伴侣,拥有强大精神意志的伊丽莎白对布鲁斯的英雄形象起着衬托作用。

《法外之王》对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抗英的规模庞大、头绪纷杂的相关的史料进行了整理,使其有序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布鲁斯等人代表的苏格兰民族精魂,其身处时代的细节等,在电影中得到了集中表现,拥有理想人格的布鲁斯等英雄形象更是具有严肃、崇高的美学力量。可以说,《法外之王》是一部厚重沉雄、具有史诗品格的佳作。

猜你喜欢
华莱士布鲁斯爱德华
描绘孤独的画家——爱德华·霍普 上
描绘孤独的画家——爱德华·霍普 下
布鲁斯·鲍文
华莱士父子:将提问进行到底
大卫·华莱士《无尽玩笑》的身体叙事
请给我一幅画
小金曼·布鲁斯特:耶鲁领航人
10美元的纸
爱德华和玛米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