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板与对策:从市场资源配置看电影保险体系落地中国

2019-11-15 06:01杨若凡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电影文学 2019年13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体系

杨若凡(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一、亟待建立的电影市场资源配置体系与电影保险体系

(一)处于工业化2.0转型初级阶段的中国电影产业

2019年春节,一部中国制造的科幻片引爆了贺岁片档期的票房,《纽约时报》刊登《中国电影工业终于加入太空竞赛》盛赞电影《流浪地球》成为中国电影工业黎明的新开端。(1)Steven Lee Myers China’s Film Industry Finally Joins the Space,载The New York Times,2019年2月4日。而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统计,2018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609.76亿元,比上年增长9.06%,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82部,其中国产电影44部,票房排行榜前10名有六部国产电影。(2)资料来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2018年12月31日发布的相关数据。繁荣的电影市场和表现越发突出的国产工业大片与我国正处于电影工业 2.0 转型过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惊人的数据并不能说明整个行业的真实情况,对我国电影产业来说,工业大片只是个例,国产电影的整体水平其实还远未达到工业化水准。2018年我国共生产故事影片902部,(3)资料来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2018年12月31日发布的相关数据。而在全年票房过亿的82部影片中,国产影片只占44部,这意味着绝大部分的国产影片其实都没有收回成本,或直接就未能成功上映,“死”在了影片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产业链矛盾中。

(二)资源配置体系与保险体系形成“恶性循环”

真实的数据揭露了我国表层活跃电影市场下的深层次工业化进程中的问题。而这其中最急于解决的就是我国效率低下、尚未成形的电影市场资源配置体系:垂直垄断且不完善的产业链、失范的市场、无分工不专业的小作坊式生产、无章的行业规则、混乱投机的投融资模式、服务支撑体系的匮乏等都导致了目前国内电影市场混乱落后的局面,给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转型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如何形成完善的资源配置体系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成功转型的关键。而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保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保险可以贯穿整个电影工业流程并起到保障和监督作用,是检验电影市场规范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促进市场资源良性配置的有效手段。然而在中国,影视保险方面的实践虽然时有发生,但都是“新瓶装旧酒”,一直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与规模。好莱坞的实践表明,电影保险体系的建立需要立基于完善的市场资源配置环境,在电影资源配置体系极不完善的中国,发展电影保险自然极其困难,不完善的“资源配置体系”与“保险体系”在我国形成了阻碍电影工业化发展的“恶性循环”。

二、阻碍中国电影保险发展的市场资源配置短板

好莱坞作为世界电影界的“老大哥”,率先建立起了电影保险体系。险种涵盖电影工业化流程的方方面面,可以良好地规避电影在策划、立项、融资、制作、发行、后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以保证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花费最少成本达到最大的商业效果。

然而中国电影保险的发展路径并不能完全照搬好莱坞模式,二者在市场资源配置体系与保险体系的发展顺序上不尽相同。好莱坞先是有了高效的市场资源配置,进而才出现了保险机制来进一步强化。而目前中国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资源配置体系,尚不能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基础,而转型过程中复杂的产业现实环境又急需电影保险产品的出现。因此,目前摆在中国电影市场资源配置体系和电影保险业面前的路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同步发展,相互促进。

同步性高就意味着复杂性高,需要更多协调、反映、适应的时间。而中国此前在电影保险方面的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实践也证明中国电影保险业的建立的确缺乏工业化的思考,没有突破资源配置体系的短板。那么到底阻碍中国电影保险产品发展的短板都有什么呢?

(一)垂直整合体系垄断,信息不透明

电影产业链的构成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也在发生着变化。在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早期,打破托拉斯联营后,好莱坞电影产业找到了一种新的稳定和控制水平,“五大三小”形成了一种多巨头卖方垄断,以广泛利用他们的垂直统一管理、首轮放映影院中的势力以及高质量“A”级影片的优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派拉蒙时代,垂直整合体系。(4)[美]巴里·利特曼(Barry R.Litman):《大电影产业》(The Motion PictureMega-Industry),尹鸿、刘宏宇、肖洁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4-65页。而在1948年派拉蒙裁决之后,好莱坞“八大”放弃了垄断所有基本环节,只专心于电影行业的核心环节——制作与发行环节,垂直整合体系宣告结束。

中国电影市场当前的发展似乎正是从一个原有的官方垄断和垂直体系被打破到新的多头卖方垄断逐渐形成(如中影公司、华谊兄弟公司、博纳公司、万达集团),并向垂直整合体系发展的进程之中。(5)余莉:《电影产业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4-15页。

在垂直化整合垄断体系下,电影产业几乎成为难以渗透的进入壁垒,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极低,没有高度的市场供需体系,往往在一个卖方集团内部就可以完成电影的整个生产过程,集团体系外的保险公司势力自然极难进入。同时,在垄断体系下,信息几乎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制片方和保险公司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无法准确对电影风险实施评估,自然不会轻易提供担保。垄断性太强也很难实现多方合作,美国的完片保险制度流程是由制片方先向发行商预售发行,之后拿着发行商给的预售合约向完片保险公司申请完片保险,所以在目前的垄断状态下,我们也很难直接学习美国的模式。

(二)小作坊家族式生产,无专业不分工

人才匮乏是始终被中国电影业界诟病的顽疾,不少剧组依然延续着作坊式做法,招来一堆亲戚朋友就组成剧组。这种“草班子”生产方式既无详细的分工也没有专业化的人才,大大降低了电影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为烂片的高产奠定了基石。著名导演冯小刚就曾表示剧组真正科班出身的人员占比不足一成,其余九成都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6)《招一堆亲戚朋友就组建剧组?国内电影该抛弃“小作坊”了!》https://www.sohu.com/a/229285287_556612。

而这种小作坊式的生产其实是另一种垄断方式的体现,市场不透明、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到位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了活儿直接被各路“草班子”承包,整个产业价值链的衔接很不畅通,极有可能出现超期超支和配合不默契的现象。江湖义气与默契在很多地方仍在取代市场规则与规律,严重影响着资源配置效率,透支着宝贵的市场机遇。(7)陈鹏:《开启影视工业3.0新时代》,《现代视听》,2017年第12期。由各路鱼龙混杂人等组成的“草班子”生产方式不但无端增加了电影项目的风险,降低了电影的质量,还会导致资源配置点的不透明/信息的闭塞虚假。面对如此的风险,保险公司当然选择避而远之。

(三)工会组织和行业规则的缺失

其实形成“草班子”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电影生产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实在匮乏,巨大的位置空缺默许了一些浑水摸鱼、滥竽充数者的进入。而专业人才的匮乏其实根源于我国电影行业工会组织和行业规则的缺失。

电影产业的工会制度起源于好莱坞,工会的形成大大促进了电影工业化中的分工,为好莱坞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同时,工会也自然地为各个领域确定了一套行业标准。比如价值评估体系、薪酬体系、晋升体系、最长工作小时限制与社会保障等内容。这些条款提升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地提升能力,精益求精。

而在中国,我们缺乏详细的分工体系,更缺乏每个工种的行业规则,没有工资的保障、专业的奖项与评价机制、晋升体系与曝光通道。这导致一些工种上的专业优秀人才没有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久而久之就退出了行业,为滥竽充数者提供了空间,造成了现在我国专业人才“没的选”、根本无资源可配置的局面。

“没的选”的局面十分不利于完片担保的实现。在完片担保的运行过程中,担保公司需要首先在项目初期对电影的制作人员进行客观评估,当人员方面出现问题时还需要快速准确地换到符合预期和预算的另外人选。而正是因为缺乏专业的分工、工会体系和薪酬体系,完片担保在我国根本无法实现高效的人员安排。

(四)缺乏电影项目风险评估体系

2017年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影视风险评估与风险管控论坛”上发布的《影视蓝皮书: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报告(2017)》中指出,从 2016 年开始,观众意识、政府监管、资本竞逐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使得影视产业的风险被前所未有地放大,影视产业风险已经逐步蔓延到包括生产制作、宣传上映、口碑发酵等全产业链。(8)《报告精读|影视蓝皮书: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报告(2017)》,http://www.sohu.com/a/136799201_473338。

面对越发凸显的影视风险问题,我国目前尚缺乏一个标准完善的电影项目风险评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无端增加了电影项目的风险。投资者因为不知风险而投机豪赌,随意追加撤出资本要素,对电影内容、电影市场造成伤害,电影制作者因不知风险而起用有劣迹的艺人,外包给“草班子”作坊,助力了这些组织垄断性的进一步加强。

而由于每一部电影的拍摄方式、危险系数、上映难度都不尽相同,有必要针对具体电影进行具体的风险识别、评估并量身打造相应方案,就像好莱坞电影保险中根据每部电影特制的“制作包”。可正因为没有一个详细的电影风险评估标准,“制作包”模式在我国无法实现,担保公司无法做出深入的风险评估和详细的担保细则。

(五)混乱的投融资体系

虽然说电影是一种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的特殊产品,但随着近两年中国电影票房的持续繁荣与黑马小成本影片的频出,大量圈外热钱开始涌入中国电影行业之中。而因为中国电影工业缺乏一个标准的健康的投资融资体系,也没有相应的监管体制和风险评控体系,一时间,资本要素在市场上肆意横行,投机豪赌、不理性投资、对赌协议等问题频发,电影逐渐变成了资本的游戏,投资者开始介入影片内容创作之中,资本凌驾于艺术之上,“唯IP论”“唯明星论”根深蒂固,无形中给电影产业增加了巨大的风险。当资本开始主导一切,保险公司自然是不敢也不能再进入影片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

三、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短板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让市场规则有效运转的前提是首先建立一个市场规则,而我国目前尚未形成这样的规则,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对于规模经济和边际报酬的追求使得中国电影市场形成多头卖方垄断的局面,遏制市场资源的正常流动,阻碍新兴小企业和独立制片人的发展。垄断巨头不断塑造着互利共赢的明星,进一步助长粉丝经济妖魔化,无形中催生了电影行业的恶性价格战,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同时,资本快钱的进入也放大了明星因素的话语权,加剧电影市场的马太效应。

(一)利益导向导致巨头卖方垄断

电影是艺术商品,拥有创意的独特性、技术的独创性、操作的不相容性,在竞争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垄断的趋势。中国电影市场当前的发展就正在趋向多头卖方垄断,中影、华谊、万达等少数大企业之间势均力敌。按照经济学的规律,这些大企业之间为了避免过度竞争造成两败俱伤的灾难性后果,必然寻求某种妥协,达成垄断协定,追求规模经济的效果,就像当初派拉蒙时代形成的“好莱坞八大”,从此行业的壁垒将日渐形成,逐渐将走向垄断。

而垄断也必定是有利益导向驱动的,产业发展到垄断阶段市场是扭曲的,垄断力量将把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以上,并且不会失去自己的顾客。(9)[法]吉恩·泰勒尔(Jean Tirole):《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张维迎译,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而对于电影行业来说,顾客可以重复对电影进行消费。所谓的“二刷”“三刷”现象也表明,电影作为商品,其边际效用是递增的,边际报酬也是递增的。生产一次产品,却可以被消费多次,源源不断地产生利益,电影集团当然期望能够通过垄断手段把价格提高到边际成本之上,赚取更多利益。

从另一方面来讲,中国电影行业目前盈利能力不稳定且盈利渠道单一,主要依靠票房收入和衍生品两项。而在我国的电影票房分账一般模式中,电影院及院线会提留票房收益的57%左右,仅40%~42%归于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在这种情况下,可谓是得院线者得天下了,大型影视集团自然不会将业务限于制片和发行,而是会积极地向全产业链拓展,进一步加剧放映环节的垄断。如万达集团就非常注重院线的开发并购,目前其院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影放映终端会员院线,它还通过并购美国AMC影院,打开了美国的电影院线市场。(10)李然忠、胡慧源、孟娜:《电影产业链的构建、整合与资源配置效率——以万达电影产业为例》,《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12期。

(二)粉丝经济引发的乱象

粉丝经济指发生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是一种通过提升用户黏度并以口碑营销形式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商业运作模式。在当前中国消费社会,追逐明星几乎成为一种定式和必然,粉丝经济呈现出强大的盈利效果,有粉丝就意味着有流量,有流量就意味着有市场。对于电影行业来说,明星就等于票房的保障,等于隐性资本价值。比如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爵迹》系列,虽然遭到大量吐槽,影片评分极低,但还是因为有众多流量明星的加盟而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

于是“明星决定论”的观念在电影领域盛行,演员因素成为影视投资的重要风险点。为了迎合投资方,制片方往往采取极不理性的资源配置方式,把大部分资源都砸在了演员身上,与他们签订天价报酬意向协议书,自然就压低了其他制作方面的成本投入,把一些关乎影片质量的制作环节外包给了交易成本低廉的“草班子”式作坊。这样一来,就无形中给了这些无分工不专业的劣质小作坊很多可乘之机,进一步加剧了它们对各个工种市场的垄断。

明星在带来票房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明星决定论”使得制片方忽视了资源配置的规律,几乎把所有资源都投在明星身上,而这时如果明星突然发生负面新闻,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比如《捉妖记》在已经拍摄制作完成的情况下,其男主柯震东突然被爆吸毒,该片被禁映,无奈之下投资方只得追加投资换角重拍,最终总投资额达到3.5亿,上映时间也推迟了半年。更严重的情况还会危及影视公司自己的生存,“好莱坞八大”之一的米高梅就因采取“大投入+大明星”的经营模式而走向破产。

(三)恶性价格战

粉丝经济的强大影响力使得制片方大幅度地压缩了其他方面的交易成本。而为了获得制片方的青睐,相关制作公司或小作坊只能不断降低自己的服务价格,互相比价。价格机制是资源配置的核心机制,这种恶性的价格战必然会扰乱市场资源配置的正常秩序。过度的价格战使得企业缺乏好的效益,就会对下一环节进行进一步挤压,从事专业工种工作的员工会得到更少的收入,付出回报不成正比,他们自然就会降低自己的付出,从而导致工作质量低下,加剧电影行业的风险。

价格战也会危害到整个行业的发展。它就像一剂慢性毒药,导致买家价格观念也逐渐形成了定式,难以改变。渐渐地,整个电影行业就会把其他成本压得越来越低,影片质量相应地就会越来越差。

(四)劣币驱逐良币

对于价格的恶性追逐使得行业的市场资源配置严重失灵,低价低质、不守规矩者充斥整个市场,反而侵蚀了高质量好公司的生存环境,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消极现象。市场上优质的从业者因为追求质量提高成本而被迫退出,劣质的滥竽充数者因低价竞争却发展得越来越好,持续扩大着市场垄断。

影片《狼图腾》就是一个“良币”的例子,制片方为了追求影片质量,耗时七年才完成影片制作,多国专业人才合作、驯养真狼、中外特效团队……《狼图腾》在制作方面没有节省一丝成本,把资源全部投入到了保障电影质量方面,因而在演员选择方面就没有请到流量明星“站台”。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样一部不走寻常路的“走心口碑”电影在我国不健康的电影市场上最后仅斩获6亿票房,未收回成本。

而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即没有任何其他力量干预的市场,没有价格战,最后肯定会形成优胜劣败的结局,“良币驱逐劣币”的局面,这种现象被称为“反格雷欣现象”。

(五)资本造成的马太效应

随着国产电影的票房越发火热,大量资本开始涌入电影产业的各个环节希望分得一杯羹。挣快钱是资本的天性,为了能尽快取得回报,投资人开始介入影片制作领域,对选题、内容、选角进行干涉,严重颠覆了传统电影工业的制造流程。短期内的套利目标使得他们忽视了其他方面资源的价值,借力粉丝经济,单纯把大明星、大导演作为标准和基础,形成了内部的价值扭曲。

有流量明星的电影项目获得大量资本支持,没明星的项目就无人问津,“商业化”成为推动电影市场马太效应加剧的重要因素,给中国电影市场的资源配置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知名导演黄建新就曾在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上表示:“迫切要赚快钱的资本介入电影行业,明星片酬越炒越高,成为电影市场的无序现象。而由于很多明星演员身价偏高,也导致了很多不错的项目流产。”(11)丁舟洋:《知名导演、监制黄建新:以前抱着剧本找钱,如今投资人抱着钱找导演》,每日经济新闻,http://www.sohu.com/a/82688607_115362。

而在好莱坞的保险体系下,完片担保大大降低了投资人的风险,许多小项目即使没有明星也能通过保险获得投资,这既有利于规范电影的投融资体系,也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的正常开展和市场资源配置的健康进行。

四、探索现阶段我国电影保险业的新切入点

由于我国电影产业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资源配置体系,尚存在待解决的短板与深层次原因,无法做到直接照搬好莱坞的电影保险模式。因而在现阶段针对深层原因弥补我国电影市场资源配置短板,同时找寻我国电影保险业可行的突破点切入点就显得十分具有现实性意义。

(一)打破现有垄断价值链条

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正处于垂直整合垄断时期,这阻碍了行业分工的形成、效率的提升和信息的共享交流。为了能够促进电影公司和保险公司的信息对称,提升保险业参与到电影工业中的可能性,我国应着手瓦解目前的垂直整合体系,促进市场的资源配置。

垄断必然基于一定的垄断价值链条之上,政府应该首先负起责任,打破现有的垄断价值链条。基于电影行业的特性,可以先从打破电影技术垄断的层面下手,鼓励行业间的交流,阻碍垄断形成的趋势。此外还可以建立相关机构对电影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促进中国电影市场结构的协同竞争重组,对大电影集团的垄断行为进行处罚和监管,迫使它们只专注于电影生产的某一环节。从而加强多方合作,促进制片方向发行商的预售发行,为完片保险创造条件;同时还可以在政策上对独立制片人和中小型电影企业给予优惠,帮助他们进一步参与市场竞争,增强市场活力。

此外,还可以从盈利模式方面降低垄断价值链存在的意义,如调整票房分账的比例,使得每个产业环节的获利更加均衡,从而削弱大型影视集团对院线的垄断欲望,或者可以施行梯级税收制度,在政策上引导协同竞争的实现。

(二)加强市场监管,建立良好市场环境

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管,高度重视明星天价报酬等不法现象,严抓偷漏税行为,进一步推广“限酬令”,抑制粉丝经济妖魔化,使电影项目成本的分配更加合理化,让市场在各个方面资源配置的作用发挥起来,进一步纠正价格扭曲。还应主动取缔“草班子”小作坊式的生产,严厉打击电影生产过程中的灰色交易,防止价格竞争的出现,削弱“小作坊”的垄断势力,促进信息的公开透明。

正确领导电影产业内的投融资行为,创造良好健康的金融环境,对于电影投资领域的投机对赌行为进行监管,驱逐资本主导性势力和快钱逐利行为,还艺术创造一片净土。

(三)建立工会体系,培育专业人才

建立行业规则,扩充可供选择的人才库。分工化专业化可查询的人才评估体系数据库对于完片担保来说意义重大,建立工会体系是首选。效仿好莱坞的模式,鼓励各工种内部人才联合起来建立工会,形成内部行业规则,比如要求雇主(制片方)提供一系列的劳动保障措施,包括最低薪资、工时、加班费、饮食要求、休息日、福利金、补贴费用等。(12)陈昌业、岳翔:《工会组织:电影工业基础的重要截面——〈唐人街探案2〉的创作启示》,《电影艺术》,2018年第3期。还可以确立内部的等级体系、薪酬体系和晋升体系,设立一些评奖机制等,改变我国目前人才流失迅速、分工不明确、不专业、“没的选”的状态,也可以为电影保险领域培育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还可以模仿好莱坞模式,在工会内部设计丰富的培训课程,提升会员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程度,降低电影制作过程中的风险。建立一套评估体系和档案库也很重要,根据会员在一个工种岗位上的工作时间、项目经历、项目成绩、信用评价等量化指标建立评估体系,并以此认证相应的评价等级和薪酬标准。这样既可以方便电影制片人在项目开始初期就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到合适的人选,也便于担保公司在项目出现危机时能够高效地替换到符合预期和预算的满意人选。

(四)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加强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建立人才数据库、信用平台和风险评估体系。互联网和大数据能够帮助电影产业整理归纳复杂的人员、项目基本信息、信用信息和风险评估指数,同时根据计算和算法给出最优化的方案。建立这三个平台体系的根本目的都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制片方和电影保险公司提供更多真实有效的信息,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打破作坊式的垄断。

建立人才库,将影视产业从业者的资质上传至数据库,方便投资方、制片方、保险公司的查看。互联网和大数据是将来重新整合中国电影工业的重要方式,它能凭借天生的过滤能力,培养专业人才,在海量的基础上靠概率过滤出成功者,将最优质的资源链接在这个平台上。(13)尹鸿、张卫、陈洪伟:《提升中国电影竞争力:工业化能力·人才建设·本土化和“走出去”策略》,《当代电影》,2017年06期。

建立信用体系和信用平台,将每一个影视从业者的信用记录存入数据库中,从而为投资方、制片方和保险公司提供风险评估的标准,提高对风险管控的主动权。信用数据库的建立还可与政府进行合作,鼓励信用良好的制片公司生产更多优质的产品,如政府基金和保险公司达成协议,通过电影制片信用信息平台提供的历史数据对良好信用的制片方采取低费率的鼓励措施。(14)何圣捷、贾旭东:《欧美完片保险风险管理模式及借鉴意义》,《现代传播》,2018年03期。此外,还可以用智能算法促进影视著作权知识产权价值的有效评估,帮助保险公司了解剧本的价值,便于中小型制片公司成功向保险公司提供无形资产的担保从而获得影视投资。

建立风险评估体系,给予风险评估指标一定的量化标准,将指标制作成智能算法系统并匹配每一个业界人员或机构的人才数据库信息和信用平台信息。以演员这个要素举例说明,将演员的票房号召力、粉丝号召力、话题性、演技、名誉、敬业程度等根据人才数据库和信用平台中的数据信息,量化成一定的风险等级标准,并用算法按比例算出最终的风险等级。将风险评估指标中的每一个要素(如还有导演、编剧、制作公司、档期、IP价值等)进行如上的计算,最终得出一个电影项目的全部风险指数,便于保险公司按照风险指数制定承保细则。

(五)多险种分担风险,培养契约精神

好莱坞保险业中的“老大”——完片担保想要正常运行的话,需要有完备的电影工业化基础做保障,还要有精通保险和电影的复合型人才来负责运行整个流程。而在以上条件均不充分的我国,可以先从基本保险和完片保险的中国版“中断险”开始做起,利用多种保险分担风险。

相比于之前中国电影保险业一些“新瓶装旧酒”的“一般保险”平移式的无谓尝试,我国现阶段可以从电影“基本保险”的角度入手,设计一些保险保障导演、制片人、演员生病、设备损坏、意外等情况发生后,造成影片拍摄延误所产生的损失。

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适应中国工业化现状的保险,比如说先用中断险为日后完片担保的运行进行实践基础上的铺垫。中断险指一旦电影项目遇到问题或是没有按照计划推进,那么承保的保险公司就需要承担责任。所以为了避免出现中断的情况,保险公司就会派一个执行制片团队去督促整个项目的完成。同时,投保的电影公司也需要增加责任感,不能轻易地违约中断项目,否则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可以看出,中断险的模式和完片担保非常相似,只不过中断险只是用来保证项目不会中断,至于完片担保所保证的按时按预算完成还没有涉及。而且这种双方都承担相应责任的模式也利于培养我国电影工业化初级阶段电影公司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契约精神,为以后全方面的保险实践奠定思想基础。

好莱坞多施行险种拼盘组合式保险方案,中国保险公司也可针对中国电影产业现状设计出多种保险分担风险。比如针对“草班子”小作坊式生产导致的泄密、剽窃等风险,可以设置知识产权险;针对电影发行上映阶段的风险,可以设置第三方责任险。

(六)针对国家级项目和新兴增量进行有效的试水工作

电影保险目前还无法在中国电影市场进行全面的推广,整体既然无法迅速撼动,那就先从局部开始慢慢改变,进行一些必要性的试水工作至关重要。试水工作可以提供借鉴性意义,帮助业界积累经验,推进电影保险本土化的进程。

想要进行有效的试水工作,需要找到合适的试水对象。针对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首先可以从国家自身层面切入。对一些国家投资的大型公益性电影进行保险方面的实践,这样既不会造成太大的个体损失,也可以更好地向电影保险中国化的方向靠拢。

其次可以鼓励、支持一些中国电影界的新兴增量进行保险方面的尝试。针对一些国内新培养出来的或者是海外归来的新导演进行电影保险方面的试水,推动他们采用新的方式建立剧组,为行业起到一个示范性的作用。这些导演接受过电影保险方面的教育,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较强,能够较好地处理项目组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中国电影界另一个势头猛烈的新增量“网大”也不容忽视。网大就是网络大电影,这类电影属于小制作电影,成本低,因而保费也较低,适合进行保险试水工作。而我国国产大片投资巨大,动辄数亿,根据欧美标准,对于电影制片方来说,完片保险费用一般会是电影预算的2%~6%,有时甚至可能高达8%。(15)何圣捷、贾旭东:《欧美完片保险风险管理模式及借鉴意义》,《现代传播》,2018年03期。高额的保费用来试水可能会造成损失,还是先从小量试起最为稳妥。

五、结 语

电影保险保障影片高效高质地完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帮助资源更加有效地分配,促进垄断瓦解。小公司和独立制作人通过保险获得投资资金,更多的青年电影人被培养起来,他们可以创造出更多优质的国产电影。在投融资方面,电影保险担保了投资人的风险,促进了电影界资金链的健康有效流动。保险体系的建立还可以提升全行业的风险意识,推动工会的建立和分工的细化。其次,保险业还杜绝了小作坊式生产的可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影业的整体质量和艺术水平。在我国目前电影工业化势头有所发展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适合中国的电影保险体系迫在眉睫。

电影行业的管理者、从业者、研究者需要借助一切技术和平台的辅助,打破垂直垄断体系,提升电影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信息交流和公开透明,培养跨专业人才,为电影保险业的发展建设良好环境,才能加速实现工业化 2.0 转型,同时做好面对电影工业化3.0的准备,为电影业储蓄强劲后备力量,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影片的国际竞争力,创造更多的国际化“工业级”大片进入“太空竞赛”。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计划外用工:当代中国史上的一种资源配置形式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