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欢欢/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1860年,英法联军的炮火席卷整个北京城,咸丰皇帝携妻儿逃往热河避难,却将京城的烂摊子全都丢给了年仅27岁的弟弟——恭亲王奕䜣。年轻的恭亲王虽然临危受命但是表现的从容不迫,应对自如。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同文馆的首任校长)曾经这样评价,“恭亲王的命运之星升起在黑暗的暴风雨中,他靠着超凡的才智和勇气,在皇室危难的关键时刻,不止一次的挺身而出,尴尬的局面越发衬托出恭亲王的尊贵与镇定”。
1861年8月2日,咸丰病死热河。临终前下诏立皇子载淳为皇太子,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咸丰临终托孤一方面是由于载淳过于年幼,年方六岁不能理政,但所托大臣数量之多与慈禧有很大的关系。慈禧因子而贵,咸丰在世时就表现出对权力的渴望,并且多次试图干预朝政,并有擅权行为,咸丰生前已有察觉。咸丰晚年对慈禧的擅权行为甚感厌恶,常与肃顺商议对策,肃顺曾劝咸丰行钩弋故事,咸丰不忍,事后因酒醉泄露,慈禧闻知,对肃顺恨之入骨。又据高劳《清宫秘史》记载的关于端华、肃顺遗事密札中说,慈禧早已存篡权野心,在咸丰托孤肃顺等八大臣辅政之日,她就作了垂帘摄政的谋划。密札中记述了御史董元醇奏请太后垂帘,载垣、端华、肃顺等与慈禧抗争的情况,八大臣曾为此罢政三天,迫使慈禧让步后才恢复办公。可见咸丰临终托孤之举,实为防止慈禧借机篡权。
1861年9月,奕䜣以奔丧的名义至热河,与慈禧、慈安密谋决定返京以除肃顺等人,于是奕先行回京布置一切。在护送咸丰皇帝灵柩回京的途中,慈禧故意将八大臣分散,自己和慈安带着载淳走在前面,让肃顺殿后,这样慈禧等人就提前几天到达,为政变做了充分准备,等到肃顺回京后,一切已为时已晚。八大臣的结局可谓悲惨,有的被捕,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最后的权力落到了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的手上。此为“辛酉政变”(1861年是农历辛酉年)。
咸丰曾因就哺于奕䜣生母康慈贵妃,与其关系极为亲密。咸丰即位,封奕䜣为恭亲王并入军机。后因宫廷中的相互猜忌,二人关系逐渐疏远,咸丰还曾将奕䜣调离军机处。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二人关系仍不和谐。咸丰逃至热河后患病,奕䜣要求前去探望,咸丰以“相见徒增伤感”予以拒绝。而在咸丰托孤遗照中,又把奕䜣排之于顾命赞襄政务大臣之外。咸丰在政治上疏远奕䜣而重用肃顺等人,奕䜣虽贵为亲王却没有实权,处处受到肃顺等人的排挤。基于这些,奕䜣便决定帮助两宫太后除掉辅政八大臣。雪珥先生分析恭亲王奕䜣参与政变的原因有三:一、奕䜣深感以肃顺为首的八个顾命大臣日益跋扈,虽贵为太后和亲王却毫无尊严;二、年轻的恭亲王充满干劲,如果不奋力一搏,今后恐怕漫长的人生都要在“八人帮”的阴影下度过;三、最重要的是八大臣不仅反对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更反对他这个亲王辅政。恭亲王的权力欲也是极强的,在权力面前他选择了和慈禧太后联合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政变成功后,慈禧仍需奕䜣的支持来巩固地位。进入权力中枢的奕䜣享受了极荣,即“授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命王爵世袭,食亲王双俸,并免召对叩拜、奏事书名。王坚辞世袭,寻命兼宗令、领神机营”。同治元年,奕䜣进一步受到加封,“上就傅,两太后命王弘德殿行走,稽察课程”。除了恭亲王受到恩赏外,慈禧为拉拢奕䜣,对其家人也进行了加封。同治三年,中央发布上谕,“恭亲王自授议政王,于今三载。东南兵事方殷,用人行政,徵兵筹饷,深资赞画,弼亮忠勤。加封贝勒,以授其子辅国公载澄,并封载濬辅国公、载滢不入八分辅国公”。至此,奕䜣基本掌握朝廷大权并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罗致了文祥、宝鋆、曹毓英、董恂等人作为自己的智囊和助手,奕䜣一派在朝堂上基本形成。
但随着奕䜣集团势力的不断壮大,其与慈禧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辛酉政变成功后进入到第四个年头(1865年)时,两宫太后突然发难,一举褫夺了恭亲王的“议政王”头衔。
慈禧与奕䜣的矛盾逐渐加深,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也是奕䜣最终被罢黜的原因:
(1)慈禧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要实现对朝廷内外政治力量的控制,单靠皇位继承者的身份和皇权至高无上的威严是不够的。足够的政治经验,广泛的政治支持才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正是奕䜣所拥有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两宫太后对奕䜣在政治上的依赖,进一步加强了奕䜣在朝臣中的威信。这种威信使慈禧感到危险,处在皇权核心的人受到轻视,最终将奕䜣推向被罢黜之路。(2)恭亲王自身的问题引起皇家猜忌。奕䜣确有一些行为不检之处,从当日黜免奕䜣的慈禧亲笔朱谕中,是能窥见一些情形的。
慈禧太后联合醇亲王奕譞(奕䜣的七弟)来削弱奕䜣的权力。笔者认为慈禧太后联合醇亲王作为辅助力量的原因有四:一是奕譞具有利用价值。在辛酉政变中,奕譞也参与了密谋,而且立了很大的功劳。政变后,奕譞因功受封亲王衔,受为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职,可以说是奕䜣以下又一显赫的宗室。二是奕譞与慈禧的血缘关系近。一方面,奕譞是道光之七子,咸丰之弟。另一方面,奕譞娶了慈禧的亲妹为正福晋,是自己的妹夫,相比奕䜣来讲更值得信任。三是奕譞性格软弱易受支配。在自己亲子载湉被立为皇帝后,请辞王爵以求清白,可见他的懦弱。四是奕譞早已对奕䜣产生不满。同为皇室亲王,奕䜣大权在握,而自己却只能甘于人下,不满情绪日升。1863年,奕譞即奏称“亲贵不当专政”来针对奕䜣。1865年3月,两太后谕责王信任亲戚,内廷召对,时有不检,罢议政王及一切职任。慈禧太后以奕䜣“目无君上”、“暗使离间”等罪名革除其一切差事。这一政治举措使许多王公大臣倍感诧异,纷纷上奏请求收回成命。出于政治需要,恢复了奕䜣领班军机大臣的职务,继续管理总理衙门,但是取消了议政王的的称号。两太后复谕:“王亲信重臣,相关休戚,期望既厚,责备不得不严。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慈禧之所以没有完全削弱奕䜣权力,主要是在太平天国起义、外国侵略者不断入侵的内忧外患的局面下,大清国需要奕䜣这样的人才来稳固朝纲。但慈禧始终以奕䜣为患,等待更好的时机彻底铲除奕䜣及其“党羽”。
直到1884年4月3日,中法战争中中国战败,恭亲王奕䜣无奈下台,最高统治权落到慈禧太后的手中。在此之前的19世纪50年代,法国出兵侵略越南并进行殖民统治。1873年,法军侵犯河内地区。越南政府邀请刘永福进行援越抗法,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形式一片大好。1883年8月,镇压巴黎公社的刽子手茹费理扩大侵越战争,逼签《顺化条约》,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此后法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慈禧太后召开紧急会议来讨论越南军情。但在会议上恭亲王却大谈当年十月为慈禧太后祝寿之事,“极琐屑不得体”,惹得慈禧太后很不耐烦。奕䜣在这种关键时刻如此表现的原因只有一个:恭亲王已经全面的分析好局势,认为当前局势下只能妥协求和。这种做法非自主也,实无奈也。但是以李鸿藻为首的“清议派”高喊主战,事实上他们既不知彼,更不知己。最后的决策者慈禧太后也是左右为难、上下摇摆,最后结果以中国惨败而告落。慈禧为推卸战败责任,将错误全都推给奕䜣,趁机将他赶出权力中心,以独揽大权。慈禧以此机会发动了她人生中的第二次重要的政治运动。清军在前线战败后,1884年4月8日,慈禧联合醇亲王奕譞,以“委靡因循”的罪名,将以奕䜣为首的军机大臣全部罢黜,停奕䜣亲王双俸,命他“家居养疾”;奕䜣集团的宝鋆原品休致,李鸿藻、景廉降二级调用;翁同龢革职留任,退出军机处,仍在毓庆宫行走。奕䜣集团被罢黜后的同一天,慈禧太后即发布上谕,“命为与礼亲王、额勒和布、张之万、孙毓汶五人入军机办事”。这就是当时震惊朝野中外的“甲申易枢”政变。
“甲申易枢”政变后,恭亲王很少参与政治。在《清史稿》中有关于恭亲王的记载可以以光绪十年为界限,前期大量记载了奕䜣的生平事迹,包括受赏情况、参与事件等。但从“甲申易枢”后有关他的记载寥寥无几,只有光绪十二年和二十年两条较为重要的记载,可见权力丧失后的奕䜣在政治舞台上不再活跃。“(光绪)十二年,复双俸。自是国及甲数,岁时祀事赐神糕,节序辄有赏赉,以为常”。在“易枢”后两年奕䜣才恢复亲王爵位应有的待遇,但是这仅仅是荣誉方面。恭亲王在政治上的部分权利得到恢复是在光绪二十年,日本侵朝鲜,兵事急,太后召王入见,复起王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总理海军,会同办理军务,内廷行走;仍谕王疾未愈,免常川入直。寻又命王督办军务,节制各路统兵大臣。十一月,授军机大臣。这是“易枢”后奕䜣权力恢复的最高状态,但史料记载仅此而已,寥寥数语,可见并无太大建树。1898年5月29日,恭亲王奕䜣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65岁,谥号为“忠”。
首先是“得”之影响。奕䜣通过“辛酉政变”进入统治阶层的核心。一方面,身居高位的奕䜣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在朝堂上终成奕䜣一派,影响了晚清的朝局。另一方面,奕䜣大力开展洋务运动,使晚清的军事、国力得以提高。
其次是“失”之影响。“甲申易枢”将恭亲王奕䜣从权力的巅峰推向了谷底。在这场政变中,奕䜣集团被罢黜出军机处,作为替换的是亲附慈禧的奕劻、张之万等人。但是这些人的行政能力远不如奕䜣,所以时人嘲讽“易中枢以驽马,代芦服以柴胡。”驽马即笨马,柴胡是比芦苇价高的一味中药,借以讽刺这些新进王公的庸懦。新军机处的组成人员是一些不谙国际事务、不懂国内政情的官僚,处理国事的能力可见一斑。这次政变使本就动荡的晚清政局更加颓废,慈禧太后完全大权独揽。
独特的晚清政局塑造了恭亲王,也可以说为奕䜣才能的发挥提供了平台。清朝末年的中国正处在大变革的时期,内忧外患成为当务之急。国内政治体制腐化、国外各国恃强凌弱,大清国亟需一位能够主持大局的人来稳定局面。从小受过良好教育、才思敏捷、年轻充满抱负又身份高贵的奕䜣被历史选中。正是这多元化的大环境可以让奕䜣崭露头角,也正是复杂的权力纷争、列强的刁钻刻薄培养了奕䜣不骄不躁、处变不惊的处事风格,以至于在被易枢夺权后还能独善其身,为近代历史特别是近代化起步与外交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同样,晚清政局也阻碍了奕䜣才华的施展。自鸦片战争甚至早在乾隆末期以来,清朝的整个统治系统呈下降趋势。腐朽的政治体系、颓废的军事实力、混乱的经济状况无不成为诟病,加上慈禧上台后对独揽大权的极度渴望以及逐年增加的内忧外患,这些都成为奕䜣施展才华的束缚。
恭亲王奕䜣对晚清的政治格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辛酉政变”使其登上权力的高峰,“甲申易枢”又被逐出权力中心。在这二十多年里,他为挽救大清危亡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开展洋务运动、与洋人外交无不为了大清的延续。而“甲申易枢”的悲剧结局,也令人感到惋惜。腐朽落后的清政府早已不堪重负,不会因一人的努力而改变。恭亲王奕䜣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功过是非定会有一个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