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转型:安阳棉纺织业近代化历程刍议(1905-1937)

2019-11-15 04:09安阳工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棉纺织纱厂安阳

■殷 雪/安阳工学院

一、铁路通车与安阳棉纺织业的近代化起步

安阳地区地处中原,自古就是丰饶之地。14世纪中叶,印度的“亚洲棉”传入我国,至清末民初植棉更兴,全国“以彰德之安阳最盛”。所以安阳城内规模较大的商业均以棉花行为主。铁路通车前,安阳地区近代意义的棉纺织企业很少,即使自然经济在传统的商业布局下也有了细微的发展,出现花行交易的繁荣,但“经营此业者均系零星购运,自轧自卖”,虽盈利可观,但经营方式传统且陈旧,并没有向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方向发展。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向比利时借款修筑卢沟桥经安阳至汉口的卢汉铁路。1905年7月,卢汉铁路安阳车站建成。后卢汉铁路展修至北京前门站,遂改称京汉铁路。铁路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世界贸易发展与资产阶级民主文明的总结和最显著的指标”,1905年京汉铁路的通车,使得安阳具有了近代意义的交通方式,不仅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而且扩大了商品流通范围,棉花等经济作物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广和种植。

二、地方精英对安阳棉纺织业近代发展的推动

清末新政时期,在政府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的倡导下,诸多爱国士绅纷纷投身于实业创办,河南的近代意义的棉纺织企业开始兴起。

安阳地区是近代河南棉纺织企业开办最早且效果较好的地区。面对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对中国经济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一些开明官员和士绅产生建立民族企业,与洋人“商战”,挽回利权的意愿。安阳广益纱厂经理徐积彝曾说:”积彝秉性愚拙,本非经商之才,最初创办纱厂,实为挽回利权之说所动……”。

在实业救国的意愿与政府当局的政策鼓励下,安阳地区出现了一批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且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开明的思想境界的社会精英,如以李元桢为代表的地方官员、以袁世凯为代表的袁氏家族、以马吉森为代表的马氏家族,他们借助铁路通车的优势,以安阳繁荣的棉花生产交易活动为前提。筹办了一批资本主义性质的棉纺织企业,促进了安阳棉纺织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三、充足的劳动力优势

20世纪初,伴随外国商品在中国内陆的倾销,豫北地区传统的家庭纺织业受到严重冲击,造成了大批农民及小手工业者的破产,这为近代安阳棉纺织业的兴起提供了大量廉价且充足的劳动力。

根据经济学理论:商品供大于求时商品价格就会下降,所以劳动力的充分供给就使得压低工人工资成为一种可能。安阳拥有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破产手工业者,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如广益纱厂的建立人提到过:“人丁(工资)较上海减四分之二”。纱厂工人,百分之九十为男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工资90个钱到100个钱不等,但生活费用昂贵,一个馍卖到30个钱,资方更是经常借口亏本,推迟发薪日期。由此可见,充足且廉价的劳动力也为安阳轻工业的兴起提供着有利的条件。

四、近代安阳棉纺织工业的曲折发展

20世纪初期,在京汉铁路的通车与政府新政倡导下,安阳棉纺织业开始由传统手工纺织到近代大机器生产的历史性变革。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安阳城北1公里的郭家湾创立了河南省内最早的纺织工业企业——广益纱厂,厂基面积约五百亩,建厂初期共有粗细纱锭29000枚,同年开工试生产,开车4台,1600枚纱锭,一年后2万多枚纱锭全部开齐。

然而,由于民国时期沿海外商生产的棉纱向内地渗透,洋货倾销,国货受到遏制,加之时局纷扰,战乱频繁,安阳近代棉纺织业虽然起步早,规模大,但发展举步维艰,“纱厂三年之中,多次向当地股东以资本增资,企图进行挽救,但股东眼见盈利无望,不愿继续投资,光绪末年(1908年),竟至歇业。”

近代棉纺织业的兴起也推动着棉花加工行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1932年浙江籍安阳人吴味经申请中国银行投资200万元(法币)购买了安阳城南关裕大花行。购置新式轧花机,以50匹马力蒸汽机为动力。后又将湖北仙桃镇轧花厂30部机器调入彰德轧花厂,装200匹马力蒸汽机,工厂总轧机数达到120台,由此,安阳“中棉彰德轧花厂”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机器轧花厂,盈利颇丰。为适应安阳棉花外运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1935年杨宝璋投资20万元创办彰德中国打包厂,主要设备包括水压机、切包机、紧包机、锅炉等,均购自国外,每年打包2万件,工人260多人。安阳棉纺织业发展至此迎来黄金时期,直至1937年安阳沦陷。

五、近代安阳棉纺织业发展历程综述

综观安阳近代安阳棉纺织业从筹建至战争沦陷三十余载发展历程,纺织企业几易厂主,备受艰辛,竭力挣扎,在外国资本与本国恶劣的投资环境夹缝中生存,究其原因,大致为以下几点:

首先,安阳地处内陆,社会生活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二十世纪初铁路的通车,沿海发达地区的信息及外来文化渗透,促使安阳经济向近代化转型。然而,社会文化整体的落后以及封建经济根深蒂固,使得安阳无法拥有众多家财万贯且对投资近代工业抱有浓厚兴趣的官绅商贾。与冒险投资工业相比,这里的官绅更乐意通过兼并土地获得稳定的高额地租。这就导致了安阳的近代棉纺织企业虽然数量多,规模大,但是整体变迁缓慢,经营上呈现出新旧并存的时代特征。

其次,辛亥革命后,由于安阳地处要冲,经常处于军阀混战、官权交替、匪患势力此起彼伏的混乱状态。长期内战给安阳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农田半作战场,梁柱多作炊柴,牲畜皆被征发,农具损失殆尽,丁壮抓充兵夫”。安阳棉纺织业经营上难获良好的政治环境保证,发展步履维艰。

第三,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是极其短缺的资金投入和艰难的招股集资。作为中原内陆城市安阳,其以棉纺织业为代表的近代工业发展过程中,更是受制于资金短缺之苦。如二十世纪初,“安阳广益纱厂创办伊始,原计划集股50万元,但是经过三年的到处筹措,所得资金总计不超过20余万元,这20万还是向投资者以每年支付官利六厘的承诺艰难募集的”。经营期间,由于资金极度缺乏,1918年,纱厂投资者向同泰源商借23万元,同时,还与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保持着长期的借贷关系。

在资金短缺的艰难背景下,安阳棉纺织工业的竞争能力十分脆弱。在动荡不安的时局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共同夹击下,大多数企业或惨淡经营,或破产倒闭,即使形成了近代轻工业体系的雏形,但是直到中日战争前也没能有一个质的转变。这里资金的极度短缺成为了始终困扰安阳经济发展的瓶颈。

总体看来,二十世纪初期,安阳的棉纺织业完成了一个近代化初步转型。但是总体水平仍然很低,棉纺织业经济的命运只能受制于银行信贷,本地不具备积极的主动权,从而限制到了安阳整体经济的发展,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安阳以棉纺织业为代表的近代工业并未彻底完成城市化的转型,棉纺织业发展进程呈现出曲折发展的态势。

注释:

①安阳站志编纂委员会.安阳站志[M].安阳:安阳站志编辑出版社,1989:8.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0.

③王天奇.卫辉华新纱厂的变迁[A].《河南文史资料》编辑部.河南文史资料1992年第2辑[Z].1992.

④河南广益纱厂第八届股东常会关于该厂经营状况各项报告[A].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G].中国第二历史档案.

⑤(河南省)豫北棉纺织厂志,1903——1984(讨论稿)[Z].豫北棉纺织厂志编委会.

猜你喜欢
棉纺织纱厂安阳
安阳之旅
黄道婆
要为“乡人”谋一条生路
安阳:以最严密的法治向大气污染宣战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中棉行协发布主营业务收入百强榜
“卓郎”2018年棉纺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发布
安阳中嘉业投资有限公司
2017年中国棉纺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百强榜发布
裕湘纱厂:“湖南工业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