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军/黑龙江大学
俄国著名历史学家米勒尔·盖拉尔德·弗里德利赫(1705—1783)曾于1733年率科学院考察队到西伯利亚进行10年的考察。“他曾在一篇题为《金窖》的论文里,列举大量资料,证明西伯利亚是名副其实的金窖”。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1711—1765)也作出了“俄国的强盛将有赖于西伯利亚”的伟大预言。随着该地区金矿的不断发现及开发,人们才公认西伯利亚确实是俄罗斯最大的名符其实的“金窖”。
西西伯利亚的南方边界向南推进后,这里的找矿活动日益诉跃。1717年,托木斯克县发现储量丰富的铜矿和银矿。此后又陆续发现了一批矿源。1726年,鸟拉尔的大企业家杰米多夫获准在托木斯克和库兹涅次克建立工厂,开始了炼铜试验性生产。1729年,杰米多夫的科雷万炼铜厂正式投产。在沙皇政府的特许下,杰米多大很快在鄂毕河上游地区建立了南北长400俄里,东西宽200俄里的领地,并且在领地开设了三座冶炼厂和多座矿山。
杰米多夫工厂是当时俄国设备精良的企业。科雷万工厂在别拉亚河上筑有栏河坝,用水力推动风箱向高炉鼓风。还有以水力为动力的粉碎机、锻压机、锯等机械。工厂各生产工序分工细致。
杰米多夫领地的发展成就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注意。当沙皇政府得知杰米多夫领地上不仅有铜矿,还有丰富的银矿时,于1735年把他的领地收归国有。1736年, 杰米多夫在女皇安娜宠臣的帮助下收回了自己的领地,并在40年代初开始秘密炼银生产。杰米多夫进而要求直接受官廷事务管理局的管辖,享有不受地方行政机构管理的特权,然而,杰米多夫的请求竟成为官廷事务管理局接管其领地的口实,1747年杰米多夫死后,他的领地被官廷事务管理局接管,列为沙皇的私有财产,称为“阿尔泰宫廷领地”。
此后,沙皇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各种便利,阿尔泰宫廷领地很快的发展成为西伯利亚第一个采矿冶金工业中心,从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在原有工矿区的外围又陆续建立一批新的采矿冶金企业。到18世纪末,阿尔泰宫廷领地的面积达到39.06万平方俄里,超过了英国、荷兰等西欧国家的面积。俄罗斯联邦的阿尔泰边区、克麦罗沃州、新西伯利亚州、托木斯克州的部分地区和哈萨克共和国的东哈萨克斯坦州。该领地有自己的行政管理机构,有法庭和军队,素有“国中之国”之称。
18世纪,阿尔泰采矿冶金企业的生产利润率较高。每投资1卢布可赢利3-4卢布。在宫延事务管理局接管杰米多夫领地后的头11年里,生产出黄金和白银总值为313452卢布44戈比,纯盈利2653452卢布44戈比。18世纪下半时。该领地共生产黄金149普特,白银35712普特。一位叫什廖采夫的历史学家认为,阿尔泰银矿的开采开始了俄国的白银时代。
杰米多夫时期:1727年,俄国矿务总局批准杰来多夫自由雇佣劳动力。1745-1747年, 杰米多夫工厂做工的4879名工人中,有379人“身世不明”,他们大都是逃亡农奴。但是,雇佣劳动力远远满足不了工厂对劳动力的需求。1727年,矿物总局根据杰来多夫的请求,资库兹涅次克县的约500户农民划归工厂管理,1742年又把200户农民划归给巴尔瑙尔工厂,划给工厂管理的农民称为工厂依附农民,他们耕种国有土地,以工厂服劳役顶替地租。到1743年,库兹涅次克县有1702个农民成为杰米多夫工厂的依附农民,占全县农民40%以上。到1747年,该县的依附农民增加到 3286 人。
阿尔泰宫廷领地时期:18世纪,阿尔泰官廷领地使用三种类型的劳动力。第一种是固定工人,包括工人、技术人员、职员和官员以及技校毕业生和聘任的外国技师。固定工人多领取月薪,是企业的骨干。技术人员多是分配自由雇佣来的。1761年,俄政府下令以征兵的方式为矿山和工厂招收固定工人,征募而来的大都是穷苦农民。这种通过非经济强制手段把农民与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正是西伯利亚原始积累过程的特点之一。为了增加固定工人数量,培养技术人才,工人子弟从小就被送到企业附属学校学习 ,或是去当徒工。据1778年统计,阿尔泰皇家采矿冶金领地共有固定职工3744人,其中有职员101人,技师和助理技师108人,徒工322人,下级官员1080人,工人2133人。第二种是临时雇工。多是临时招募的流浪人。他们一般被安排干租活,工资般比固定工人低。由于西伯利亚劳动力市场小,因此自由雇佣劳动力数量不多。1785年,阿尔泰宫廷领地工矿企业一共只有531名临时雇佣来的工人。第三种劳动力是依附农民。据第三次人口调查时统计,全领地有依附农民3.9万多人。他们以每年到矿山做约2个月工的方式缴纳劳役地租。这种强制劳动的生产效率很低,而且引起依附家民的强烈不满和反对。
18世纪,西伯利亚的农业获得了新的进展。这同俄国在西伯利亚农业实施的几项政策有着直接的联系。
地租改革是18世纪西伯利亚农业最重要的改革。17世纪时,西伯利亚主要的地租形式是劳役地租,农民在耕种自己的份地时,要耕种一份税田,在商品经济尚未兴起的农业发端时期,曾起过一定作用,但特别是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后,劳役地租已经不适应要求了,如果不进行改革,则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18世纪初,随着农业的发展,托木斯克、伊利姆斯克等县取消了什一税,开始实行实物地租。1721年,西伯利亚废除纳什一税的土地,实行按户纳税的制度,由土地数量征收地租,改为按人丁征税,这种税制后来演变成货币地租。各地进行地租改革的时间并不一致,它取决于各地商品货币多的发展程度和地方当局对三种地租形式的态度。到18世纪30年代,西伯利亚54%的国有农民已交纳货币地租,19%缴纳实物地租,27%仍缴纳劳役地租。到六十年代初,西伯利亚国有农民中只右10%还缴纳劳役地租,其余农民则缴纳实物或货币地租。1762年,俄国政府命令各地取消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一律实行货币地租。由于东西伯利亚粮食征购较为困难,货币地租直到1773年才最后取代粮食地租。
实行货币地租后,农民获得了支配自己土地和劳动的权利,生产积极性明显增高。18世纪60年代后期起,西伯利亚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农业生产商品化水平也有较大提高。很明显,货币地租的实行,有力地促进了西伯利亚农业的发展。
第二项措施是把寺院的土地收归国有。17世纪以来,寺院残醋地剥削寺院农民,它顽固地保留着古老的五捆禾的实物地租,使寺院农民的地位和处境都比国有农民低得多。18世纪中期,寺院农民骚动增多,迫使沙皇政府于1764年取消教会领地,把寺院土地收归国有,把西伯利亚14291名寺院农民变为经济农民。经济农民的货币地租比国有农民高出50%。1768年,沙皇政府统一了西伯利亚的地租,规定每个登记农业人口缴纳2卢布地租和2卢布人头税。至此,经济农民成为国有农民,处境得到改善。这一改革大大提高了原寺院的生产积极性。
十八世纪,西伯利亚地方当局也采取一些鼓励农民发展的措施。
1763年,西伯利亚总督家伊莫诺夫递交一份请求政府把西伯利亚的土地分给一切愿意耕种的人,并建议国库高价收购粮食,认为“实行这一政策后,商人和居民卖给国库有利可图,就会雇工经营生产,农民看到种地要比捕猎野兽更能赚钱,将会扩大自己的种植面积”。于是,西伯利亚各地方当局同意了这一要求,还允许农民耕种他人撂荒的土地。
1765年,俄国政府颁布土地测量细则。规定每个连记人可以占有8俄亩耕地,还允许农民占有荒地。细则公布后,西佰利亚农民纷纷占领荒地,不足规定土地份额的农民追赶恳荒,使自己的耕地面积达到份额。
18世纪上半叶,俄国占领了西伯利亚南方广大地区。这里种植条件优越于老垦区。吸引了大量农民向这里迁移并开垦新荒地,新垦区在西伯利亚农业中的地位日渐重要。
由于上述措施和积极因素,促使西伯利亚的耕地面积大幅增加。18世纪,东西伯利亚的耕地面积也有较大增长,远不及西西伯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