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静 张燕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生活自理能力对于幼儿的阶段发展和终身发展都有着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然而,生活自理能力却常常成为“细枝末节”被家长忽略,刚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这种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就更加明显。本文将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从什么是生活?何为儿童的生活?如何让生活促进教育……等角度,寻求提高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环境;游戏;实践;家庭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4-0070-01
一、环境决定生活——创设宽松童趣的物质和心理环境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我们大多耳熟能详,“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然而,什么是生活呢?陶行知先生这样解释“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那么,我们可以更精确地理解为:孩子在班级环境中的各种活动和反应就是班级生活。其中,“环境”是一个关键词,它是决定生活质量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幼儿是一个主动发展着的个体,要使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和练习是难以实现的。而幼儿的参与和练习又要以环境为依托。因此,创设适宜小班幼儿身心特点、有助于幼儿充分自主活动的物质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宽松、和谐、尊重幼儿的氛围,丰富、形象、有童趣的材料,都有利于幼儿在自主、自乐的活动中,大胆操作练习,满足其身理和心理的需要,激发其内驱力,从而达到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发展的目的。
二、游戏充实生活——开展多样化寓学于乐的游戏活动
1.角色表演游戏。
即教师提供一定的内容和材料,引导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担任一定的表演角色,从而获得积极的内心情感体验和相应的知识。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人表演。不仅是因为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而且还因为其中有角色效应的作用。因为既是表演,就得擔当角色;担当了角色,孩子就由“本角色”变为“他角色”。这种新奇的转变,可以产生巨大的无形的导引作用,使得担当角色的孩子、扮演角色的孩子、作为观众的孩子,个个兴奋不已,如同身临其境。表演开始,故事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再现在孩子眼前,孩子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一下子进入了童话的情境中。在此情此境中,孩子对角色的认识、对角色的情感,很自然地移入所扮演的角色中去。自己仿佛成了那个角色,“我与角色同一”,角色的喜怒哀乐,就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表露,对故事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也理解得更直观、更深刻了。
比如,通过表演《猪小弟变干净了》中的不同角色,幼儿体验到了爱清洁、讲卫生的情感。从《小熊拔牙》的表演中,明白了少吃糖、多刷牙的护牙爱牙方法。也可通过表演哑剧或律动,用稍稍夸张的动作学习、模仿一些洗澡、洗手等卫生行为,为实际生活技能的习得打下前期基础。
2.语言游戏。
即将单调枯燥的生活技能编成琅琅上口、充满童趣的儿歌,使幼儿易学爱学,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如:小班上学期学习盖被子,我们把小床比作一幢小房子,被子就是小房子的门,还编了一首《钻被窝》的儿歌“先开一扇门,躺下把脚伸,小门关关紧,闭上小眼睛。”这下,被子成了小门,被窝成了小房子,多新鲜呀!孩子们嬉笑着,争先恐后打开小门钻进了被窝;又把小门关得紧紧地,小艾还说:“可不能让大野狼跑进了家!”瞧!孩子们沉浸在美妙的童话中,睡得多甜呀!
再如《抹椅子》“小抹布,手中拿,开汽车,嘟嘟嘟。开过椅子面,开过椅子背,我的椅子真干净。”这样,把每一个步骤编进儿歌,不但条理清晰,而且节奏鲜明,富于童趣,不仅让孩子操作时有方可依,还增强了幼儿练习的兴趣,提高了练习的效果。
3.随机生成游戏情节。
小班幼儿爱游戏,而且容易进入成人创设的游戏情节,成人可以充分利用小班幼儿这一年龄特点,积极地、随机地创设一些形象生动的游戏情节,使幼儿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比如,幼儿练习穿套衫的过程中,做个“钻洞洞”的小游戏,使之在听听念念顺口溜中,知道“一件毛衣四个洞,一个大洞洞,一个中洞洞,还有两个小洞洞。穿毛衣看仔细,先钻大洞洞,再钻中洞洞,最后小手钻小洞。”整个钻洞的过程也就是学穿毛衣的过程。再如:让孩子整理玩具时,可以用拟人化、游戏化的语句加以提示,像:“这些玩具该上床睡觉了,快放到架子上让它们去睡吧!”“娃娃应回家吃饭了,把它放到桌子上吧!”这些游戏的形式和口吻,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觉得劳动就像做游戏,既轻松又有趣,这对形成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践巩固能力——结合日常生活环节充分操作实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造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活动,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通过各种儿歌和游戏,绝大部分幼儿已经获得了初步的认识,也产生了与教育要求相符合的行为反应。然而,这些认识和行为反应毕竟是不稳固的,尚未建立起条件反射和动力定型。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强化,幼儿学得的知识与行为就会随之消退,而无法巩固。比如,一些幼儿在初学洗手时,能在饭前便后洗手,且方法正确,洗得干净。但以后却马马虎虎,“见水为净”,甚至不洗手就拿取食物,原因也在于此。因此,提高生活自理的能力,需要注重反馈,不断强化,巩固已有的行为和动机,直至养成良好的习惯。
日常生活活动占一日生活的60%,这是生活自理能力实践、巩固、锻炼、提高的重要环节,抓好每一个生活内容的培养,对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有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午睡是幼儿一日生活中很重要的生活活动。虽然可以在谈话或一个二十分钟的教育活动中,让幼儿懂得怎样午睡好,学习一些正确的午睡方法。但孩子的特点是言行不一致,他虽然知道该怎么做,但到了具体操作的时候,往往不能很好地遵守规则;如果要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那就更不是一朝一夕的容易事了,必定得贯穿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
可见,“做”和“学”、实践和生活能力之间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
四、家庭拓展生活——注重家园联系,共同培养和提高
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他认为“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学校不得关起门来办学,必须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提高幼儿的生活技能、养成良好习惯,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园联系是联系家庭与幼儿园的纽带,它能有效地让教师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及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需要,让家长明白幼儿园近阶段的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以及孩子真实的素质发展情况,方便家园双方及时沟通,调整教育方式,更好地教育幼儿。
现在,有些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存在着很大的不一致性。比如,在幼儿园里老师要求孩子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但当孩子回到家,家长们的教育方式却是:“孩子年龄小,在家里已经能自己吃饭了,但吃得不快時,我就喂他;睡觉是和我一起睡的,我讲了几个故事后,他就能睡着了,所以我觉得我的孩子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的;我们平时比较忙,没有让他做事,所以我们能做的尽量做掉,反正他长大了自然会做的。”这样包办代替,过低要求,不但不能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还会形成懒惰、依赖性强的不良性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做好家长工作,如把每日的培养目标写在家长园地里,交待内容,让家长了解,同时也要求家长在家里进行同步培养;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宣传孩子生活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谈谈培养的方法、孩子的进步等等。家园联系,共同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
实践告诉我们:运用生活教育理论,创设宽松童趣的环境,开展自主愉快的游戏,营造和谐关爱的师幼关系,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幼儿提高自理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