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合文化视阈看寒拾传说的演变与意义

2019-11-14 11:05曹露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7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2019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910299385X。

摘  要:寒山拾得为唐中叶人,为唐大历年间著名的诗僧,其形象经历了由贤者和隐士到散圣的转变,清代雍正帝的敕封使得两人正式成为民间的和合二仙。民间关于寒拾的传说也经历了早期的“五马隐”到“寒山闻钟”再到“和合二仙”的流变过程。寒山拾得在明代取代了万回成为民间信仰的和合神,婚嫁和各种喜庆节日场合常要挂“和合仙”像,以图生活美满,百年和合。“和合二仙”所代表的意义即和合文化,是一种以和为贵、追求团圆好合的深层民族心理。和合传说可以宣传、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宣导平和心境的处世哲学;和合精神在翻译文学中被远播海外,其中人与自然和合观在日本和美国影响深远;和合文化符合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合文化可与帮助化解社会矛盾,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合文化正符合“和谐世界”的构想,可以被用于国与国、文明与文化之间交流的基本观念。

关键词:和合二仙;和合文化;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曹露,女,生于1998年6月,汉族,江苏苏州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03

中华民族的“和合”观自宋代就已成型,是古人永恒而生动的文化精神,展现出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理性思考。寒山拾得传说讲述了寒山拾得两人如何成为人人敬仰的和合神的故事,其作为江苏省级非遗,凝结、承载、传播着和合理念,蕴含了人们对身心、家庭和合的美好愿望与追求。

一、從“形貌枯悴”到“和”“合”敕封:寒拾传说的演变与和合二仙的诞生

寒拾的形象与传说都经历了演变,两人的身世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中叶,寒拾的真实姓名不为人知,《宋高僧传》中记载寒山因“其本无氏族越民,唯呼为寒山子”[1]而得名,其人举止癫狂,后归于佛理。传记中也记载了拾得的身世,僧人丰干在山间听到婴儿啼哭,遂上前查看,见一弃孤,即为拾得。拾得在诗中也自序:“别无亲眷属,寒山是我兄。”[2]贞观年间台州刺史闾丘胤所作《寒山子诗集序》中对寒山的叙述最为详尽,结合《太平广记》中的“寒山子者,不知其姓氏,大历中隐居于台州翠屏山”[3],我们可知两人是唐中叶人,活动于唐代宗大历年间。

1、自由清旷的诗僧:“五马隐”与“虎背收徒”的传说

唐代文献中的寒山形貌为一枯悴僧人,行为疯癫狂放,内心自由清旷。闾丘胤形容他:“且状如贫子,形貌枯悴,一言一气,理合其意。”[4]他喜欢到处游荡,追求修仙得道,后由道入佛禅,成为一名修行有得的禅宗行者,时而隐居,时而化世,外在嬉笑怒骂、内在清静解脱。

寒拾早期传说出现在晚唐时期的天台国清寺(今浙江天台县),有“五马隐”与“虎背收徒”两个故事,二人的形象兼有仙人的神秘与贤人的超脱凡尘,自由清旷。相传闾丘胤听闻寒山为“文殊菩萨”转世,寻访寒山,寒山置之不理扬长出寺,闾丘胤忙派随从追去,寒山入天台山中,随从的五匹马竟也跟了进去,在山壁上留下了五匹马的影子,即所谓的“寒山无踪迹,五马隐青山”。[5]拾得早期的传说却与丰干相联系,相传拾得在孩提之时即为孤儿,被丰干从虎背上救出,后被收为徒弟,这与其自叙的诗句“从来是拾得,不是偶然称”相一致,只是增添了神话色彩。[6]

2、“蓬头欢笑”的散圣:“和合二仙”与“寒山闻钟”的传说

明代晚期,“和合二仙”之说正式产生,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下诏敕封唐代的两位诗僧寒山与拾得,一为“和圣寒山大士”,一为“合圣拾得大士”。官方认证的封号是对寒拾地位的最高确认,“和”“合”敕封之后,寒拾由“散圣”成为了人们民间信仰的“和合二仙”,传说也在这个时期定型。

定型后的传说首先改变了发生的地点,由浙江天台山转为江苏苏州,《寒山寺重兴记》中就曾提到,天台寒山子与拾得云游至妙利普明塔院,后人感其盛名,供其圣像,改名为寒山寺。在此基础上,明末清初产生了最早的“寒山闻钟”的传说,象征寒拾二人的朋友之合。传说寒拾居于寺中时,某日寺前河里漂来一口大钟,拾得乘钟逆行至日本并留居萨提,而寒山因思念拾得成疾,遂请人铸钟,敲钟寻人,拾得闻声,亦敲响萨提之钟,两边钟声相和,将寒拾之心连在一起。根据考证,嘉靖年间为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之趣,确实营造一口巨钟悬于寺内,等到明末,这一大钟流入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日本人士募捐小钟一口送于寒山寺,至今悬挂,此为传说之原型。

民间还为寒拾传说加上了爱情的元素,形成最为人们熟知的寒拾故事。寒山本是屠夫,寒拾两人亲如兄弟,共爱一女,寒山与女子临婚之时,寒山得悉拾得的心意,为了成全他们,即离家为僧,拾得亦舍女去寻觅寒山,相会时,一人手持荷花,一人手拿盛着素斋的饭盒,后两人俱为僧,立庙“寒山寺”,两人居于寺中时,寺前河里漂来一口大钟,拾得乘钟逆行至日本并且留居萨提,寒山思念成疾铸钟寻人,后来两人都得道成仙。[7]寒山拾得都甘愿为了成全对方放弃自己的幸福,其友爱善良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人们,后在寒山寺塑二人神像,一持荷花,一捧圆盒。此时传说已经脱离了“五马隐”时期天台山的影子,具备了完整的情节,还交代了二人被称为“和合二圣”的缘由,故事生动曲折、扣人心弦。

二、和合文化与民间信仰的融合:和合神溯源

自古以来,能够担得“神仙”二字的大都是历史上颇有声望的人物,寒拾能由圣僧转为寓意和合的神仙,一则可见他们的成就之高,二则与民间对和谐文化的信仰有很大关系。

“和”“合”二字早在金文与甲骨文中单独出现,两个字都有和谐、相合的意思,两个字作为词表示和谐的意思则是在春秋时期,并且和谐、调和的思想在春秋时期儒、道等各家理论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在民间,和合二字逐渐转化为一种追求家庭和谐,亲朋和睦的心理,并把其实体化,和合神应运而生。

和合神与和合文化的起源是早于二仙传说的,寒拾传说及其形象的演变也象征着民间信仰和民间文化的独特融合。根据考证,民间文化中对“和合”的向往与追求诞生了早期的“和合神”,其起源于民间傩戏中的“跳和舞”,通过跳和舞的仪式性表演达到驱邪祈祥的和合境界;[8]至宋代,唐代神僧万回被祀为“和合之神”,传说“祀之可使人在万里外亦能回家,故名万回”,人们对他“无不奉祀,每一饭必祭”[9],南北宋战乱下的百姓们以和合神为寄托,希望通过祭祀可使远方亲人归来,阖家团圆。

“和合二仙”取代万回和合神信仰的时间,虽无明确记载,但迟不晚于明代,《太上三洞神咒》中已有“召和合二圣咒”,明代中晚期已有成熟的“跳和合”演出,均为二人对舞,表明民间流行的和合神也已为二人。这种选择与其说是雍正帝敕封的结果,不如说是民间信仰之于“和合”之意的自发选择,正如上文所说,寒山拾得传说发展到了明清,已经具有朋友和睦、夫妻团圆的象征意义,百姓对传说的认同程度高,寒拾二人都愿意为了对方的幸福做出牺牲,懂得成全,这比万回的传说更加丰满;并且“和合”正好与“盒”“荷”谐音,符合民族祈吉纳祥的惯用手法;从“和”“合”的本义来看,均是指两件事物的和谐、相合,两个人的传说更符合民意。

和合二仙作为广受尊敬和喜爱的神衹,其形象广泛地出现在各种喜庆和节日场合,江浙地区更是有祭拜和合二仙的传统。相对于唐代的“形貌枯悴”,人们更喜爱清代八大家之一罗聘所作的《寒山拾得图》中二人的形象,图中两人蓬头袒腹, 一人手持荷花,一人携竹编圆盒,画中加入了其鲜明的民俗色彩、喜庆气氛。寒山寺现在还存有寒拾殿,供奉的正是罗聘版画像,平日香火不断,祭拜之人络绎不绝。另一常常出现在人们家中的画像则是胡锡珪笔下的“和合仙”像,图中有两个蓬头笑面的童子,一人手持牡丹,腿置荷花,一人捧竹盒,盒中盛莲子,这样童稚化、典型的化改变使得和合二仙脱离了写实的色彩,达到了“荷”与“盒”的象征意义,赢得了广大民众的热爱。相传农历的六月二十五是寒拾生日,和合二仙会在在重大节日或其生日时受到祭拜,并且百姓大多求和合,希望家庭可以和和美美,夫妻相亲相爱,不离不弃,友情和谐美好。旧时婚嫁也常要挂“和合仙”像,以图婚姻美满,百年和合。

三、发扬传统与和谐社会:寒拾传说的意义与影响

无论寒山与拾得的原型是道教的仙人还是佛教的圣僧,“和合二仙”传说根本上是基于宗教的一种民间信仰,人们从寒拾传说中汲取平和的心境,颂扬寒拾之心和人和,这实际体现出了追求家庭和睦的现实利益诉求与崇尚和谐文化的深层民族心理。寒拾的出现,迎合了人们追求和谐、和好的心理,我们应当汲取寒拾传说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并意识到和合神作为民间信仰一种,可以发挥并利用其社会教化的职能。

从一方面来说,从和合视阈看寒拾传说,我们可以发现和合神可以宣传、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宣导平和心境的处世哲学。中华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和谐文化,“和合二仙”的诞生也正是对这种文化的传递,这实际上是一种以和为贵、追求团圆好合的深层民族心理与文化精神。《国语·郑语》中和合就有和睦同心之意:“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10],《焦氏易林》卷三有“使媒求妇,和合二姓”[11]。和合传说中还蕴含了中国古代和气修心的处世哲学,南宋时期的《古尊宿语录》曾记载过著名的寒山拾得之问,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和合二仙的这段话并非简单地表明因果报应,而是通过平和宽恕的方法,通过忍、让、耐来明自本心,达到“人和”的境界,悟自本性,不由气来操控自己,久而久之,我们会发现这些诽谤者、欺骗者根本不值一看,他们的恶毒、轻贱不值一哂,我们对待生活中的小人,应该同样以慈悲心、平和心观之。

寒拾传说中所蕴含的和合文化还在翻译文学中被远播海外,寒山诗及寒拾故事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与镰仓和室町时代的日本流传甚广,嬉皮士们纷纷追求寒山的禅境与超脱,日本学者则被寒山富含禅机的禅悟诗、脱俗超然的禅者形象吸引。寒山诗和传说中传播的众生与佛和合观、人与自然和合观以及人与身心自我和合观在日本和美国影响深远,也因此掀起了海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从另一方面看,“和合精神”正符合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合精神”采撷自儒释道三家的和合观,佛教传入我国以后,在佛经翻译过程中,“和合”一词被借用为佛教术语,指众僧和谐共处、天下和合之意;《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向来认为“和为贵”;《老子》则更注重于“天人合一”自然和谐观、“理想真人”的人际和谐观、“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和谐观。在现代化社会,面对国际化挑战之时,正是应该注重用和谐化解社会矛盾,主张兼容并包, 求同存异的时候。在我国现阶段存在贫富差距、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一系列社会利益不均问题,我们应该宣扬和合文化,坚持“人和”理念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和合文化不仅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还有利于民族的团结,人和家和,方能万事兴,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只有群我和谐,人我和谐才能实现共同建设的效果,才能更好地探寻和构建社会和谐、构建和谐政治。并且“和合文化”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不仅可以用来解决人与人之間的关系,更可以被用于国与国、文明与文化之间交流的基本观念。今天全球文明对话的主要方式为“交流、对话与合作”,和合文化正符合“和谐世界”的构想,所谓“和”即君子可以和而不同,各国平等地对话与交流;所谓“合”即合作,各国各取所需,求同存异,为人民更好地生活合作努力。

今天去寒山寺旅游的游客们,依然可以看见那口象征寒山拾得友谊的古钟,钟声里还蕴含了中日友好交往的。千年以前,我们不曾得知拾得是否真正听见了寒山思念的声音,但是千年以后,每当钟声响起,我们都可以听到其中蕴含的和谐愿景,“和合精神”流淌在钟声中,和谐文化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不曾停止。

注释:

[1]赞宁.宋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第485页.

[2]余嘉锡:寒山子诗集二卷附丰干拾得诗一卷,四库提要辩证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1250-1264 页.

[3]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第338页.

[4]项楚:寒山诗注[M].中华书局,1920,第2页.

[5]陈玮君编,天台山传说[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1983,第47-49页.

[6]陈玮君编,天台山遇仙记-浙江山的传说故事[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1990,第16--18页.

[7]《民间文学》第八期,转引自崔小敬.寒山及其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4.

[8]崔小敬.和合神考论[J].世界宗教研究,2008(01):75-87.

[9]《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五一,转引自崔小敬.和合神考论.

[10]左丘明,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1]焦延寿.焦氏易林[M].北京:光明日报.2006.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向弱势群体伸出援手暖民心
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管仲的利益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论“尚中贵和”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几个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