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形势下国家为改变农村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而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当下,乡村振兴战略要解决乡村产业发展落后、乡风文明衰落、乡村治理失序等问题,仅靠政府解决农村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会导致实践的有效性不足,这就需要引入社会力量来共建共治。而在这一过程中,社会资本可以充当有力的助手角色。把社会资本与农民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是实现社会资本成功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因此,应从拓展乡村社会网络、完善乡村社会规范和重塑乡村社会信任三个维度来重构乡村社会资本,实现社会资本与乡村的良性互动,全面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1]。
关键词:社会资本;乡村振兴;乡风文明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0-0070-02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間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乡村尤为突出,主要体现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充分,如何解决乡村发展落后这一问题成为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一环。在此情况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新时代我国农村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三农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2018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与任务进行了战略部署,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需要多元主体互动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制度安排,构建一个利益表达、行为保障、价值认知相统一的规范系统[4],按照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在政府、市场和个人之间进行分工协作,形成振兴乡村的强大合力。这就需要重构乡村社会资本,探索一条让社会资本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的路径。
一、社会资本理论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机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理论为解决社会矛盾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学界对社会资本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综合各学者的主张,概括起来“社会资本就是以信任为核心、同时包括公民参与的关系网络及互惠规范的一种资源集合体”[5]。社会资本能增进社会成员的相互信任,提高组织绩效,克服集体行动困境,它对乡村治理乃至整个社会进步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社会资本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者
乡村社会资本是在乡间共同体成员相互合作、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可以通过乡村的社会网络调节乡邻之间的社会关系,以此形成非正式的制度规范,有利于乡村公共精神的培养。这种公共精神同中国文化宣扬的传统范式不谋而合,对乡村凝聚力的提升施加了隐性影响。此外,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社会资本将社会关系和文化因素纳入分析框架,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和政治文明基础,改善乡村政治文明面貌,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社会资本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内外动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多元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需要一个沟通机制,而社会资本理论为之提供了一个可行思路。这是因为,乡村发展有其内生动力的特殊性,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形成一个适合当地乡村发展的内在逻辑,在特定的乡土社会中,基于血缘与地缘关系培育而出的社会资本,是对该地区资源禀赋情况最为熟悉的一种力量,可以充分调动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一部分“城归精英”可充当沟通村内社会资本与城市社会资本的桥梁,为乡村发展引入了外生动力。只有让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相互协同,才能有效地推动乡村振兴。
二、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发展滞后
目前农村的土地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不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也有限,造成农业管理粗放,这大大限制了农业的生产效益。首先,从“三产”融合的效果来看,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及旅游等产业的融合程度低,难以突破产业间的条块分割,各种产业之间的扶持带动能力差,难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和形成竞争优势。其次,从支撑农业发展的科技体系来看,乡村地区受区位条件的影响,难以吸引现代大型农业企业落户乡村,也难以引进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型人才投身乡村进行农业生产,使得乡村的农业升级换代缺乏动力。最后,从资本的角度看,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对社会资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仍以传统贷款为主,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支持的专业性与针对性不强,缺乏统筹规划机制[6]。
(二)乡风文明衰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乡村社会的面貌得到了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但是乡村社会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重利轻义、缺乏诚信的现象开始泛滥,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遭到破坏,乡风文明出现衰落现象。首先,由于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导致了大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乡村人口减少,基于亲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交际圈变窄,村民之间互惠互利的交往活动减少,乡邻之间的公共意识日益淡薄。其次,涌向城市的乡村人口中包含了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乡村精英”,这些“精英”本身就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他们的流失使得乡村文明建设缺失了榜样力量和积极的宣传骨干。
三、乡村振兴战略中社会资本培育的路径分析
(一)拓展乡村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的作用在于利用这些网络的互动和联系,把各种资源整合起来,构建一个更加清晰的链接机制,畅通交流渠道,消除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各类障碍。首先,要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完善道路交通设施和互联网的建设,让村民能更加便捷地与外界交流。此举既可以打通乡村通往外界的通道,利用信息网络和便利的交通设施拓宽农产品市场,又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来往,为乡村的旅游业带来便利,有助于“三产”融合,从而为产业兴旺发展提供便利。其次,搭建优质平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产业发展离不开优质平台的支持。乡村应充分利用当前国家的惠农政策,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利益分享机制,优化服务,吸引现代化大型农业企业进驻乡村。引进资本、人力、科技等生产要素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延长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最后,建立差异化金融支持体系。一方面,扩大金融扶持的广度和深度,根据农业的不同类型及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产品,做到精准扶持。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并建立产权抵押、贷款融资和金融保险等制度。让金融资本放心大胆地进入农业领域。
(二)完善乡村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的功效在于利用互惠性规范和约束性规范来引导个人行为,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将社会活动纳入一定的轨道。首先,要提高村民的思想觉悟。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合理利用基于血缘与地缘关系的村社共同体意识,加强村民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培养公共精神。其次,加强乡村传统美德与现代规范的理性整合,一方面要树立榜样,开展各类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活动,宣传道德模范的典型事迹。另一方面也要健全農村社会乡规民约建设,确定合理的奖惩标准,派出宣传干事进行宣讲,通过这些措施来培养村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政治契约精神。在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对村民的行为进行规范,促进乡风文明的提升。最后,要培育发展一批组织载体。依托文化下乡政策,搭建各种形式的弘扬正能量的娱乐平台,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同时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辨识能力,自觉抵制封建迷信和低俗文化的侵蚀。
(三)重塑乡村社会信任
社会信任的功能在于解决乡村振兴战略中参与主体之间的信任问题,用目标的一致性来协调各方的行为,从而提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率。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民主自治制度,规范乡村干部和基层政府的治理行为。同时也要注重对村民利益的维护,村委会和乡镇干部在进行关系到乡村发展的相关决策时应充分考虑村民的利益诉求,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形成共赢合作的新局面,从而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7]。其次,需要增强村民参与乡村自治的能力。村民要充分了解作为公民享有的法定权利。在村干部换届选举的过程中发挥民主监督的积极作用。在选举过后,村委会要吸纳新乡贤力量参与到农村基层管理事务中去,切实保障村民真正享有决策权、参与权和知情权,提高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积极应对乡村自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要坚决打击腐败行为,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净化乡村的政治环境,通过反腐弘扬社会正气,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胡中应.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经济问题,2018(5):53-58.
[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8)[2019-05-28].http://cpc.people.com.
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3]萧子扬,刘清斌,桑萌.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何以可能和何以可为[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2):224-232.
[4]李金成.社会资本视角下乡村振兴动力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7):274-276.
[5]牟晓明.社会资本视角下社会治理困境的突破[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43-47.
[6]马德帅.资本“微”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大事业[J].人民论坛,2019(12):90-91.
[7]吴春梅,石绍成.乡村公共精神:内涵、资源基础与培育[J].前沿,2010(7):1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