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精神视域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

2019-11-14 08:05满园春
学理论·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马克思主义

满园春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肩负着为党和人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为关乎高校立足之本乃至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的重要使命。志愿服务精神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一脉相承,本文结合实践探讨了志愿服务活动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要作用和培养途径。

关键词:志愿服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0-0037-02

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有效载体,也是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志愿服务活动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有效结合,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深远。长春中医药大学“杏林青马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每个学员在青马工程学员班学习期间,要参加不少于20小时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通过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以及中医药文化驻点宣传等活动,增加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对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意义

(一)志愿者精神是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外化与延伸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工人阶级中产生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在苏维埃俄国全面展开,列宁高度赞扬这一行为,称之为“伟大的创举”,认为它是“共产主义的实际开端”[1]。这种行为不计报酬、自觉自愿,也体现出了志愿者“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精神的内涵。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体现了人的价值的极大实现。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指出,社会规定了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的基本价值,只有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一个人才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在中国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革命呕心沥血直至牺牲,毛泽东同志评价他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也体现出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勇于牺牲奉献的志愿者精神。所以说,志愿者精神和共产主义信仰是一脉相承,互通共融的。

(二)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之后,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青年志愿者行动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有论文中记述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大学生志愿者共有53 000人,参加残奥会的志愿者共有21 000人,大学生志愿者人数占志愿者总人数的八成。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约有20万名志愿者,其中约有13万在校大学生。”[2]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成为青年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青春的一张名片。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在2013年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勉励他们弘扬志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并向这支志愿服务队和全国广大青年志愿者致以诚挚问候和崇高敬意。

(三)志愿服务活动为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提供有效载体

首先,志愿服务活动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第一课堂的理论讲授,缺少有效的实践教育环节,这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理论课教师遇到的共同难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知识与实践转化的问题,通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可以对第一课堂进行有效的补充。其次,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精湛的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主意识较强、奉献意识薄弱。部分学生受到家庭的过分宠爱和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表现出自私自利、责任心淡漠、功利化等现象。所以,以志愿服务活动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显得尤其重要。再次,志愿服務活动为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提供了平台。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90后”大学生越来越需要个性化的体现,对社会各种文化思潮接受很快,思想也容易随之动摇,对社会各种矛盾产生不理解,甚至偏激,需要大学生在社会中锻炼,寻找问题的答案。志愿服务活动恰恰是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平台。

二、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拓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有效途径

(一)在活动设计上要把握“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

2017年12月7日至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志愿服务活动作为育人的重要过程之一,在活动设计上、内容把握上、教育效果引导上也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宗旨。要充分认识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教育属性和社会影响,不能把志愿服务当成噱头和形式。曹卫洲在对比了中国和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后指出,我国青年志愿者项目从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因而活动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一致肯定和响应,志愿者的个人行为往往上升为一种群体行为甚至国家行为,因而其实际影响力十分广泛、深刻[3]。因而,我们要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宗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把握和指导,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二)项目化运作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

项目化运作是对项目管理理论的运用,也就是“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的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4]项目化运作是一种高效的管理办法,最早被应用于企业管理,后来被引入社区工作、公益组织、高校管理等多个方面。目前对于项目化运作开展共青团工作、团学活动以及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文献研究也比较多,说明其理论和实践探索都具有较好的基础。在项目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流程方面,南京工程学院的蒋伟[5]认为,应包括前期论证、过程督导、总结评估、跟踪回访四个部分;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陈玉[6]认为主要分为项目征集、专家论证与公示、项目跟踪管理、项目验收四个步骤。

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项目化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已经进行了六年的实践积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项目申报、现场答辩、实施和指导、项目验收四个环节形成了良性的运行模式,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效果得到保障。学院大学生连续六年开展的湖北恩施支教志愿服务项目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三下乡”支教课程设计大赛三等奖和最佳组织奖。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项目化运作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可行且有效的。

(三)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社区志愿服务作为志愿服务的一种,其服务的内容和范围越来越广泛,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不仅丰富了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的平台,也对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提供了平台,实现了学生培养和社区建设的共赢和相互促进。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建工作“三服务三提升”工程中“走进社区,服务群众健康和文化提升”项目就为青年大学生实践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该校在长春市区内一百个社区建立了志愿服务基地,其中包括由博士生、硕士生组建的博硕医疗志愿服务基地和在校本科生组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学生们在专业课老师的指导下定期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服务和文化宣传,利用专业所学服务群众,不仅提高了专业素质,更增强了学生们感知社会的能力和为国家贡献力量的责任心、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长春中医药大学“杏林青马”学员丁琳琳同学说:“志愿服务让我明白,有一种爱不需要理由,作为青马学员我会把这份爱继续下去。”

综上所述,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体现的志愿者精神是共产主义理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涵之一,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实践环节。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牢记使命,积极探索实践,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列宁.伟大的创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刘哲.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的意义[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4(6):26-28.

[3]曹卫洲.国外青年志愿服務活动概况[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4]毕星,翟丽.项目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8-9.

[5]蒋伟.项目化管理在高校公益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1):108-109.

[6]陈玉.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项目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1,12(4):223-224.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