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脾益肺固表方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

2019-11-14 05:18:04张冬雪
光明中医 2019年20期
关键词:脾益太子参防风

张冬雪

近些年来,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具有越来越高的发病率,单纯采取西药治疗效果明显,中医药治疗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明显。中医学认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因为小儿脏腑比较娇嫩,肌肤较为薄弱,正气不足,抵抗力差而导致的,而且小儿心智不成熟,导致寒暖难以自知,极易因外邪而导致肺部受损。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主要病机为肺脾不足、卫外不固,在对其治疗时通常按照补脾益肺、扶阳固表的原则进行。本文选取92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探讨补脾益肺固表方治疗效果。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集2016年4月—2018年4月92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3~12岁,平均(5.95±0.76)岁;每年发作次数7~12次,平均(9.32±0.71)次。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3~12岁,平均(5.90±0.70)岁;每年发作次数7~12次,平均(9.29±0.69)次。2组患儿基础资料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研究符合伦理学要求。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按照1年呼吸道感染次数进行诊断:1)2次感染相隔时间≥7 d。2)如上呼吸道感染次数少,可对上、下呼吸道感染总数予以相加,但是不能反行之;若反复感染主要为呼吸道,可将其定义成反复下呼吸道感染。3)在确定发生次数时应持续观察1年时间。4)反复肺炎:应通过肺部体征、影像学确诊为肺炎,在1年时间反复发作次数≥2次,而且诊断显示肺炎体征、影像学并未发生变化。按照半年呼吸道感染次数进行诊断:在半年时间呼吸道感染≥6次,并且下呼吸道感染≥3次,其中发生肺炎次数>1次[1]。

1.2.2 中医诊断标准患者均符合《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肺脾气虚证辨证标准,临床证候为肺脾气虚证[2]。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年龄1~12岁;治疗前1个月无免疫增强剂、抗生素使用史。排除标准:合并重度营养不良,严重心、肝、肺、肾系疾病者,造血系统疾病、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儿。

1.4 治疗方法观察组采取补脾益肺固表方进行治疗,药方:炙黄芪10 g,太子参10 g,蒸黄精10 g,山药10 g,白术10 g,炒薏苡仁10 g,茯苓10 g,防风6 g,陈皮6 g,炒苍术10 g,白芍10 g,五味子5 g。若恶风寒,可加入炙桂枝、煅牡蛎;若食滞纳呆,可加入焦楂曲、生麦芽、鸡内金;如脘腹胀满,可加入枳壳、砂仁;若汗多,可加入煅牡蛎、麻黄根;若喷嚏、鼻塞流涕,可加入辛夷、白芷;若面色苍白、萎黄,可将太子参调整为党参或是加鸡血藤、熟地黄、何首乌。每天1剂,煎煮取汁100~150 ml,在非急性感染期使用,分成早晚2次温服。对照组采取匹多莫德分散片(北京金城泰尔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718,规格0.4 g)进行治疗,口服0.4 g/次,1次/d,用温水送服。

1.5 观察指标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恶心、呕吐、皮疹等)。

1.6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均消除,症状积分下降≥90%;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大部分消除,症状积分降低60%~9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一定缓解,症状积分下降30%~6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未缓解或更为严重,症状积分下降<30%。

1.7 统计学方法研究通过SPSS 20.0系统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若P<0.05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8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2组安全性比较2组患儿均无恶心、呕吐、皮疹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属于中医学“虚证”“咳嗽”范畴,通常是因为小儿先天禀赋弱、脾肺两虚而导致的,当脾虚时会导致化源不足,当肺虚时会导致表卫不固,容易因外邪侵袭而害病。疾病病机通常认为是营卫失和,表虚不固,在治疗时通常遵循扶正固表、调和营卫的原则[3]。

补脾益肺固表方在治疗时主要按照“补脾益肺、扶阳固表”的原则进行。炙黄芪、太子参、蒸黄精、山药是君药。黄芪属于味甘性温之药,可归脾、肺经,以炙而用可发挥补中益气的作用,对于肺脾气虚的慢性病具有重要作用。太子参属于味甘、微苦,性平之药,可归脾、肺经,是一种清补之药,可发挥补气健脾、生津润肺的作用,而且补中不峻。蒸黄精、山药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的作用。上述四药联合使用,可发挥补脾益肺的作用,而且黄芪具有止汗的作用,太子参、山药可发挥养阴的作用,黄精具有气阴双补之效,共用对脾肺气阴具有重要补益作用。白术、茯苓、炒薏苡仁属于臣药。白术属于性温、味甘苦之药,可归脾、胃经,具有益气健脾的作用。茯苓属于味甘淡、性平的药物,可归心、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炒薏苡仁具有健脾效果。白术、黄芪联合使用,具有增强固表止汗的作用;茯苓、炒薏苡仁具有健脾渗湿的作用,与脾脏自身喜燥勿湿的特性相符,与黄芪配伍对于脾虚气弱形成的倦怠乏力、食少纳呆、便溏腹泻具有明显治疗作用[4]。防风、炒苍术、陈皮、白芍、醋五味子等均作为佐使药进行使用。防风属于味辛微温之药,可祛风解表,通达周身之气。苍术属于味辛苦、气温之药,通过炒制可燥湿健脾。陈皮可充分发挥健脾理气、燥湿化痰的作用,而且能够行脾胃之气,在行气过程中不会对正气形成损伤。白芍属于苦酸微寒之药,具有养血敛阴柔肝的作用。五味子属于味酸甘、性温之药,对于敛肺止咳、止汗具有明显效果。防风联合黄芪使用时,防风可因黄芪而生,而且黄芪能够达表,而防风能够御风,使得外来之风因黄芪而消除。防风在发散过程中作用比较温和,在联合黄芪使用时,对于卫气虚、肌表不固而形成的风邪感冒具有明显效果;而且防风联合白芍、陈皮使用,对于脾虚肝旺、腹痛腹泻具有明显作用。以上诸药联合使用,配伍比较严谨,可有效扶正,而且能够护脾胃,补益脾胃;诸药同用可充分发挥健脾益肺、扶阳固表的作用,使得中焦日益健运,确保肺卫得固。

经研究可知,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7.83%显著高于对照组84.78%。由此表明,观察组患儿采取补脾益肺固表方治疗具有明显效果,与对照组使用匹多莫德分散片治疗进行比较,其效果更为显著。而且2组患儿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通过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药方中的黄芪可有效增强代谢,具有抗疲劳、抗菌效果,而且有效促进干扰系统作用。太子参可使得淋巴细胞增殖受到显著刺激,且能够抗缺氧、抗衰老。黄精制剂内富含抗菌物质,可有效抑制致病性真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而且具有抗结核杆菌效果,对于淋巴细胞转化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使得抗体形成更为顺利。山药对于增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具有明显作用。白术内的多糖可提高免疫力,利于小肠蛋白质形成,而且可以保肝、利尿、抗菌。小剂量薏苡仁油可兴奋呼吸,大剂量使用对于肺血管具有明显扩张作用,薏苡仁多糖可有效提高免疫力。白芍可明显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充分发挥抗炎效果,而且对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具有明显改善作用。茯苓中的茯苓多糖可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力,而且能够明显减少胃液分泌,对于肝脏具有明显保护作用。防风内的挥发油成分可充分发挥解热、镇痛、抗菌、抗炎的临床效果[5]。苍术对于脾虚的小肠活动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使得脾虚代谢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而且能够增强血红蛋白合成,对于红细胞功能具有明显促进作用。陈皮可有效扩张支气管,对于胃肠痉挛疼痛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五味子可提高机体防御功能。各种药物联合可充分发挥抗菌、改善呼吸,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总之,补脾益肺固表方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猜你喜欢
脾益太子参防风
补脾益肠丸通过抑制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糖酵解代谢途径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研究
补脾益肺汤联合脐针治疗压力性尿失禁脾肺气虚型临床研究
春天要防风防湿,避免湿热伤身
基层中医药(2021年3期)2021-11-22 08:07:58
太子参品种栽培特性及其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花卉(2021年14期)2021-07-26 02:22:38
补脾益肠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大楼的防风攻略
自制山药饮,补脾益肺养阴除燥
家庭医药(2017年16期)2017-03-25 01:54:09
ZTGC-TD-2011D便携式色谱仪防风处理
正交设计优化太子参ISSR—PCR反应体系
云防风的化学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