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森, 周兴茂, 吴俊哲, 张振山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广东中山528400)
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发生在腰背部肌肉、筋膜的无菌性炎症[1],也叫腰背筋膜疼痛症候群,常由外伤、阴冷潮湿环境、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不变等因素导致腰背部肌筋膜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变性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群中腰背肌筋膜炎发病率越来越高,在脊柱科门诊约占腰腿痛患者的20%~30%[2],已经成为脊柱科的常见病种。临床上用西药治疗该病往往能迅速取效,但长期疗效欠佳,容易复发,且不良作用较大,而针灸[3]、推拿[4,5]等中医外治法有一定优势,尤其是推拿手法,因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患者接受程度好,是治疗该病的常见手段。棍点理筋疗法是由传统推拿手法演变而来,由我科医生张振山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引入并结合个人经验加以改良而成,临床用于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治疗,常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观察棍点理筋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脊柱科门诊就诊的明确诊断为腰背肌筋膜炎的患者,共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及中华医学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7]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腰背肌筋膜炎诊断标准;②病程在1个月以上;③年龄在18~70岁之间;④无合并其他引起腰痛的疾病;⑤腰背部无急性的软组织损伤;⑥同意作为受试对象,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保证完成疗程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局部皮肤有感染、溃破,不适合手法等治疗,以及合并有消化道溃疡、胃肠道出血的患者;③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70岁的患者;④孕妇和哺乳期妇女;⑤合并有腰椎结核、腰椎肿瘤或心脑血管、造血系统、肝肾功能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精神病患者;⑥腰背部皮肤有伤口或合并有严重皮肤病的患者;⑦不同意接受本课题研究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给予棍点理筋疗法治疗。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主设计的头端尖尾端大的特制木棍作为治疗辅助工具。操作者根据患者病情详细查体,在腰背部找到压痛点,一般可触及条索或结节。利用治疗棍,先采用擀法大面积放松腰背部肌肉、筋膜,再以搓揉法及切法松解表层肌肉的粘连,然后在压痛点或结节处施以点按法,力度由轻到重,用力均匀渗透,以患者能耐受的程度为宜,切忌暴力。通过手法彻底松解软组织。隔日1次,每次20min。3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5.2 对照组 给予常规推拿手法治疗。①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用掌推法沿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行推法,时间2min。②沿腰椎两侧足太阳膀胱经用掌根揉法、滚法施术,手法宜深沉而缓和,时间约5min。③以双手拇指点揉两侧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膀胱俞、志室、秩边等穴位,配合弹拨紧张的肌索,时间5min。④对下肢牵掣痛者,在患侧臀部及下肢前外侧行滚法、按揉法,时间约5min。⑤沿腰部两侧膀胱经用掌擦法,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隔日1次,每次20min。3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①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患者根据自觉疼痛程度在标尺0~10分之间选择一个分数,评分越高疼痛越严重。②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由10个问题组成,涵盖疼痛程度、生活自理、提物等10个方面内容,每个问题6个选项,每题最高得分5分,满分50分,最后得分转换成百分制:实际得分/50×100%,得分越高说明功能障碍越严重。③疗效评价: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分为4级。治愈:腰背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局部筋结或条索状物基本消失;显效: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功能基本正常,筋结或条索状物明显缩小;有效:腰背部疼痛及活动功能较前好转,筋结或条索状物较前缩小;未愈:腰背部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3.55±17.69)岁;平均病程(7.04±2.87)年。治疗组40例患者中,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45.74±15.83)岁;平均病程(6.93±3.21)年。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 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Table 1 Com parison of VAS pain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Table 1 Com parison of VAS pain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N 40 40治疗前5.46±1.53 5.70±1.62治疗后2.88±0.91①1.52±0.55①②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 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的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Table 2 Com parison of ODI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Table 2 Com parison of ODI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N 40 40治疗前32.88±5.47 31.96±6.13治疗后21.17±6.36①15.38±7.12①②
2.4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3结果显示: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为67.5%,组间比较(秩和检验),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3 Com parison of clinicalefficacy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n(p/%)
腰背肌筋膜炎实质是一种人体软组织源性疾病,其形成的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学者提出的假说包括扳机点的致痛学说、能量危机学说、神经嵌压学说等,其中的扳机点致痛学说是目前的主流观点[8],认为是外伤、劳损等因素破坏了肌纤维结构,释放一系列化学物质引起周围软组织血管的收缩和痛觉敏感,局部组织供氧供血不足,使肌纤维处于持续收缩的紧张状态,多个紧张收缩的肌纤维构成了条索结节,触之有明显压痛。在日常活动的牵拉、天气变冷等情况下容易发作。
中医学认为,腰背肌筋膜炎属于“筋痹”、“腰痛”范畴,《素问·长刺节论》中言道:“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常常有腰背部肌肉酸胀疼痛、局部压痛明显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影响睡眠,更有甚者动则剧痛,活动艰难。究其病因病机,多因正气不足而复感外邪所致,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或脾胃虚弱,营卫之气失于充养,卫外不固,风寒湿邪趁虚而入,客居经络筋膜,经气不通,日久成气滞血瘀之候,因此,本病病性多属本虚标实。
棍点理筋手法由岭南蔡李佛伤科流派传承人徐广坚医师所创,全称叫棍点理筋正骨手法,临床中主要用于胸椎小关节紊乱、脊柱侧弯等的治疗[9]。该理筋手法具有疏经通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对寒湿阻滞、经络不通、气滞血瘀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尤为适宜。笔者在临床中也发现,其理筋手法对腰背肌筋膜炎患者有很好的疗效。医者通过手摸心会,以拇指触诊感知肌肉、筋膜、骨骼病变,再以棍点代手,利用杠杆原理,通过特制的木棍让力量直达病所,以轻松松解粘连、恢复筋膜肌肉机能。棍点理筋手法作用于患处筋膜,能减少甚至消除筋膜、肌纤维的粘连,解除肌纤维持续收缩的紧张状态,减少对周围小血管的压迫,改善局部血运,促进局部炎症物质的吸收,更有利于软组织粘连的松解,同时解除粘连组织对神经的压迫,减轻疼痛症状。与传统推拿手法相比,棍点理筋手法疗效更佳,可以保护疗法操作者双手,减少肌腱炎等疾病的发生,而且省时省力、效率更高,让疗法操作者可以治疗更多患者,因其操作简便,场地及设备要求较低,基层及社区也可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