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伟 博
(河南省南乐县人民医院 濮阳 457400)
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较为常见,具体指由脑组织出血性意外引起的脑部血管各类疾病,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具体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肿瘤、外伤或血液疾病相关[1]。针对急性期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治疗以改善患者脑部微循环为主,具体治疗可选择药物方式,其中低分子右旋糖苷日益被关注,临床研究[2]指出其具有治疗脑部微循环效果,但深入研究较少,尚未给出明确结论,需做进一步探究。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低分子右旋糖苷治疗脑部微循环治疗急性期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愈率、有效率及对GCS评分的影响,现详述如下。
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期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简单随机法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3例。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45~67岁,平均(56.13±2.29)岁;出血部位:基底节21例,脑干8例,枕叶4例,丘脑5例。观察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44~68岁,平均(56.14±2.49)岁;出血部位:基底节22例,脑干7例,枕叶5例,丘脑4例。本次研究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全部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上述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良好,可进行比较研究。
纳入标准:经由CT、MRI诊断确诊为急性期出血性脑血管病;40~70岁患者;无药物过敏史患者;神志清楚且无语言障碍[3]。
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伴有严重心脏功能衰退患者[4]。
对照组给予出血性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入院后合理控制患者血压,保证血压维持在140/90mmHg以下,以此确保脑灌注充分,调整患者脑部循环,在确保其稳定的基础上,予以脱水、降颅内压治疗,并做好营养支持、抗感染和对症治疗工作;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上海长征富民金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2786)治疗,50ml/次,1次/d,静脉滴注,2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1个疗程。
临床疗效[5]比较,于治疗后6个月评估。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分率>90%;显效: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明显好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分率70%~90%;有效: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分率50%~70%;无效: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未改善甚至加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分率<50%。治疗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其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满分为45分,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6](GCS评分),包括肢体运动、语言反应、睁眼反应,满分为15分,分值越高说明状态越正常,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评估。
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率)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以P<0.05表示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治愈率、有效率分别为39.54%、93.02%,均高于对照组18.60%、76.74%,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痊愈率、有效率比较[n(%)]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4317(39.54)15(34.88)8(18.60)3(6.98)40(93.02)对照组438(18.60)10(23.26)15(34.88)10(23.26)33(76.74)χ2-4.568---4.441P-0.033---0.035
两组患者治疗前GC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上述评分明显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发病率较高,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致残率高和致死率高等特点,尤其在急性发作期,患者病情危重,严重影响其生命安全,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主要与动脉硬化、高血压、脑动脉瘤、中毒和外伤等因素相关,急性期发病后患者伴有意识障碍、呕吐、肢体偏瘫等症状,且患者颅内压升高,并伴有突发性出血情况。在具体治疗中,临床以防止继发出血、降低颅内压、减轻炎症、恢复脑组织供氧供血为主。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tP观察组438.21±1.1513.69±1.2121.5270.000对照组438.09±0.8410.62±2.925.4600.000t-0.55313.244--P-0.5820.00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率、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GC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上述评分明显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常规治疗以稳定血压、降低颅内压、营养支持、对症治疗为主,虽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很难从根本上缓解患者病情,治疗效果不理想,有效率较低,且患者肢体、睁眼状况不佳,GCS评分较低;考虑到临床治疗主要目的,本次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低分子右旋糖苷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其是一种血容量扩充剂,为高渗胶体溶液,药物作用于机体后可吸收血管内水分,增加血容量,进而提升血浆胶体渗透压力,促进血压稳定,在此基础上提升脑血流灌注量,挽救神经元损伤情况。同时低分子右旋糖苷在扩张脑动脉的同时,可有效预防红细胞聚集,抑制血栓形成,进而改善脑内血氧供给状态,对损伤脑组织进行修复。此外,低分子右旋糖苷由蔗糖经由肠膜状明串珠发菌发酵而成,是一种葡萄糖聚合体,能够改善患者脑部微循环。低分子右旋糖苷表面带有负电子,可作用于表面粗糙的血管,对其进行有效填充,抑制红细胞黏附在其表面上,进而达到抑制血管痉挛,预防血栓形成的效果,同时负电子可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有效预防红细胞聚集,进而达到调节改善患者脑部微循环状况,缓解出血造成的危害,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改善其昏迷状态。
综上所述,在急性期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低分子右旋糖苷治疗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脑部微循环,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推荐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