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高 峰
(河南省许昌市第五人民医院 许昌 461002)
便血、呕血、黑便都是急性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由于该病发病突然,病情发展快,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否则会让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影响[1]。当前,药物、外科手术、内镜手术等都是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的常用方法,但都有一定的治疗缺陷。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一种微创手术,具有治疗成功率高、止血快、创伤小等多种优势,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本文对急性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并将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从我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接收的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选取104例进行观察,根据患者就医时是否采取了介入治疗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54.75±6.41)岁;病程3~25h,平均病程(15.72±4.18)h;上消化道出血34例,下消化道出血18例,出血量(1807.29±251.62)ml。对照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54.03±6.54)岁;病程4~25h,平均病程(15.57±4.22)h;上消化道出血33例,下消化道出血19例,出血量(1789.68±260.17)ml。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诊断规定,且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要求,患者均知情且同意;(2)满足介入治疗的临床要求;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的肝肾心肺功能疾病;(2)存在精神病史,或出现意识障碍,不能配合医院治疗。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入院时的出血情况、病理状况等资料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都立即展开了常规的保守治疗,主要为补液、抗休克、适量止血药、促进血压平稳等措施。观察组在生命体征保持平稳的状态下采取介入治疗:(1)通过造影观察患者腹腔动脉干与肠系膜的上下动脉,与三代优维显进行对比,向血管中注入对比剂,每秒2~7ml,最高使用剂量为20ml;观察到对比剂从血管中溢出,则说明该血管便是出血血管;向出血血管的近端插入导管或微导管,并选择明胶海绵或弹簧圈与聚乙烯泡沫醇进行栓塞处理[2];(2)再次实施造影检查,观察是否成功止血;出血血管与其他血管都没有出现对比剂外溢时,说明已经成功止血;(3)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实施胃镜检查,且对可疑的出血血管进行栓塞处理;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采取术后保留动脉鞘管的方式,术后1d没有出血表现的,说明栓塞层高,将动脉鞘管取出。
观察两组的失血情况与临床疗效。失血情况通过分析患者的血红细胞数目与血红蛋白计数来观察;临床疗效的判断依据为:显效:接受治疗后,其呕血、黑便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常规相关指标与生命体征都恢复到正常状态或保持稳定状态;有效:患者治疗后的呕血、黑便等临床症状都显著改善,血常规等指标也基本正常;无效:患者治疗后的相关症状没有明显的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两组治疗前的血红细胞数目与血红蛋白值都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红细胞数目与血红蛋白均比治疗前要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都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红细胞数目(×1012/L)血红蛋白(g/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3.18±0.943.83±0.9791.93±1.0197.02±1.05对照组3.21±0.923.46±0.8592.14±1.1294.68±0.94t0.053.640.0715.74P>0.05<0.05>0.05<0.05
两组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96.15%高于对照组82.69%,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n(%)]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5232(61.53)18(34.62)2(3.85)50(96.15)对照组5219(36.54)24(46.15)9(17.31)43(82.69)χ29.63P<0.05
临床接收的急腹症患者中,急性消化道出血是比较常见的一类患者。根据出血的部位,临床上将其分为上消化道与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则主要有食管、胃、胆管、胰管等;下消化道出血则主要为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有研究认为,同感动脉造影与介入栓塞治疗的方式,能够及时诊断出出血部位,且创伤小,对抢救患者的生命十分有利[3]。在介入治疗中,自体血凝块、位弹簧圈、氧化纤维、明胶海绵等都可用作栓塞剂,在具体使用时应根据动脉级别与需要栓塞的范围进行合理选择,弹簧圈、明胶海绵等比较适用于近端栓塞,而动脉远端的栓塞可选择较小的栓塞剂。介入治疗法主要有栓塞治疗和局部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是通过垂体后叶素进行止血,促使动脉毛细序贯前括约肌的收缩,缓解血管内流血的症状,达到止血的目的;而栓塞治疗则是通过栓塞剂与动脉造影技术进行止血,通过降低动脉出血位置的灌注压,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4]。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平稳状态后实施介入治疗,其临床疗效与出血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都很明显(P>0.05)。
综上所述,经过常规治疗将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到稳定状态后采取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出血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