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强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100089
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最基本的假设“经济人”,认为人是自利的,每个人都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这支有形的手,对供求、价格施加影响,追求经济均衡。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社会人”,谈生产关系、阶级属性,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压榨无产阶段剩余价值的发展,是违背人性、伦理的发展,而无产阶级是劳动的创造者,必然代替资产阶级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
笔者认为,经济学范式在利益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代表富人利益的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一类是代表穷人利益的、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范式,所以中西方经济学范式的不同在一定程度是阶级立场的不同,西方经济学站在“人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负责”的认识基础上构建整个西方经济体系,是富人的经济学,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并且西方经济学所驱动的社会历来嫌贫爱富,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包括卢卡奇、卡尔•波兰尼、阿玛蒂亚•森、甚至一些福利经济学家,站在“共同道德”(即个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其他人发展的权利)的角度上,强调共同体的发展。是穷人的经济学,如阿玛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中“贫困”被认为是可行能力的剥夺,而“自由”是在实质意义上定义的,即享受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而发展可以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
卡尔•波兰尼曾定义了两种意义上的“经济”:一是形式上的意义,经济的意义是最有效地使用有限资源获取和满足特定目的的过程,在方法论上,它强调个体自利的行为动机和个人利益最大化,这正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即“经济人”无处不在,但西方经济避开阶级属性,空谈经济现象。二是实质意义,即一种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设置的满足物质需求的过程,它强调文化和社会系统对个体选择的限定。 这个区分既是经济人类学的基本争论,即形式论与实质论的辩论,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西方经济学范式在思想层面的不同,马克思站了无产阶级立场上,为多数的人发展著书立说,为共产主义社会,(人人平等、自由)而呐喊,是嫌富爱穷的。
区别于自亚当•斯密以来根深蒂固的形式主义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即从“经济人”的抽象概念出发,研究人们的经济行为及其理性选择过程和逻辑推理基础,马克思倡导劳动价值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探讨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实质主义经济学,而波兰尼认为,前工业化社会长期存在的互惠模式、再分配和家计模式,乃是深深植根并嵌入特定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自然演化的结果。波兰尼创新性地揭示出,“只有到了近代,以货币为媒体的市场交换模式才成为主导地位的交换模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成为凌驾于社会关系之上,成为主宰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机器。”然而,在波兰尼看来,这种自我调节的市场机制是一种非嵌入性机制,在社会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加速恶化,导致人与自然环境的加速恶化。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全球世界危机四伏,社会分崩离析,腐败与日俱增,被文明化的野蛮随处可见,西方经济学范式在全球的蔓延所带来的物欲至上、文化枯萎、信仰缺失、庸俗消费是“市场经济”飞速奔跑的必然。而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从初民社会考察“交换”、“货币”等一些经济学现象,发现没有一种社会关系、社会体制或一整套社会制度本身就是“经济的”, 正如“嵌入性”概念是卡尔•波兰尼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谈到的核心概念,他认为,经济原本嵌入在社会里,但从亚当•斯密开始,西方世界主导的经济学范式统治了两百年之久,使社会、制度、文化、道德、伦理都变成经济的,整个社会表现出一种经济凌驾于一切的趋势。 西方经济学营造了一个物质至上、嫌贫爱富的社会,不可避免的将社会引入歧途,我由衷的敬佩那些站在时代潮头、俯瞰整个社会发展方向的人,马克思、卢卡奇、波兰尼看到了那个理想的世界,那个人人有发展权、社会公平、实质自由、讲求道德的大同世界。
从改革开放之后将西方经济学逐步引入我国开始,西方经济学因为在指导现实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有效性而越来越被吸纳和采用,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地位越来越高,但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纲领和手段是不同的,西方经济学只是发展经济的好手段,而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的灵魂,中国始终要站在最广大的无产阶级身边,发展不是为国家机器,而是为普通的老百姓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公平。
“马魂、中体、西方是对待中西方经济学范式应秉承的原则,早在2006年,方克立先生就提出了“马魂、中体、西用”论,其基本表述为“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流合一,综合创新”,旨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和外来文化的“他山之石”地位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准确揭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实质内容和现实道路。 而后其思想被杨承训引入对待中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态度上,认为“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马学”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学”就是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西学”就是西方经济学。坚持“马学”为魂、“中学”为体,并非完全排斥西方经济学,而是要吸取有益成分为我所用。不过,我们应当明确,不能把西方经济学作为中国经济学的主流,尤其是不能以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为经济发展的向导,否则我们就会栽大跟头,甚至会变成西方强国的附庸。中国经济学借鉴西方经济学 ,要区分两个层面,属于社会制度的东西,我们不能学,不能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西化);要学习的是一些有用的分析方法和适用于部门经济的运作经验、管理方式等。
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成就之一就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宝贵的经验之一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实践。这就以事实回答了中国人不仅可以创造经济奇迹,而且可以创造理论成果。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有自己的经济学,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吸收西方经济学精华基础上综合创新的“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在全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进程中,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政治经济学也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进入体系构建阶段,其新时代特征表现在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上,表现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上,表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目标上。
就方向而言,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今天就是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为指导,那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鲜明的特征,一个是姓“中”,中国特色,一个是姓“马”,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一个产物。所以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要创新。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要坚持中国特色和实践性的统一,不仅要为解释中国特殊的规律,同时解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把中国特色的民族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性统一起来。
就方法而言,要构建好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在五个方面我们要下功夫:第一在科学性上下功夫,要解释规律,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经济规律,而不停留在一般经济现象的描述上 第二要坚持人民性,一定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从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第三要坚持实践性,要为实践服务,要跟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第四要坚持发展性,不故步自封,要不断地发展、完善 第五要坚持开放性,不仅研究中国的事情,而且要研究世界的事情 不仅要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我们要广泛地吸收人类文明的所有的优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