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圭与他者:马里奥•贝内德蒂诗歌创作

2019-11-14 00:13:09马元昇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新生代 2019年17期
关键词:俳句乌拉圭马里奥

马元昇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一、马里奥•贝内德蒂诗化的一生

(一)创作初期

贝内德蒂1920年出生在塔库伦博省的帕索•德•洛斯托罗斯镇,他的父亲布伦诺•贝内德蒂是一名制药和化学酿酒师。马里奥在蒙得维的亚的德意志中学完成了六年的基础教育,在那里他还学习了德语,这使他后来成为乌拉圭第一个翻译卡夫卡的人。当纳粹主义出现在教室里时,他立刻被父亲送出了学校。之后,他在利奇奥•米兰达学院学习了两年,但在高中的剩余时间里,他没有受过任何教育。在那些年里,他学会了速记,这是他长久以来的谋生之道。14岁时,他开始工作,起初是速记员,后来成为一名公职人员、会计、记者、播音员和翻译。1938年至1941年间,他住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1946年,他与露丝•洛佩兹•阿雷格里结婚。

(二)声名大噪

他是乌拉圭知识分子和文学运动“45代”的重要成员。当时卡洛斯•马吉、曼努埃尔•弗洛雷斯•莫拉、安吉尔•拉马、埃米尔•罗德里格斯•莫内加尔、何塞•佩德罗•迪亚兹、阿曼达•贝伦格、艾达•维塔莱、利伯•法尔科、胡安•卡洛斯•奥内蒂等作家都在其中。

他还在著名的乌拉圭周报《Marcha》(1945年至1973年被军政府强行关闭)上撰文,并从1954年开始担任该报的文学总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贝内德蒂一度旅居古巴,为“美洲之家”工作,为之创办了文学研究中心。

(三)流亡与回归

对贝内德蒂而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一个异乎寻常的时期。从1973年到1985年,乌拉圭受到军人政权独裁统治,贝内德蒂在这12年里一直流亡海外,先是去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然后他去了秘鲁利马,在那里他被拘留,驱逐出境,然后得到赦免。1976年他去了古巴,次年去了西班牙马德里。他的流亡特别艰难,他的妻子留在乌拉圭照顾他们的母亲。1980年,他搬到了马略卡岛的帕尔马。

贝内德蒂在恢复民主后于1983年3月返回乌拉圭,他的大多时间都居住在在蒙得维的亚和马德里。他被乌拉圭共和国大学、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学和西班牙瓦拉多利德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1986年,他被授予国际博特夫奖。2005年6月7日,他被提名为Menendez Pelayo国际大奖的获得者。1992年阿根廷电影《心灵的黑暗面》(El lado oscuro del corazon)也使用了他的诗歌。

他膝下无子女。与他相守整整60年的太太露丝•洛佩斯•阿莱格雷已于2006年先他而去。

路透社说,到了晚年,贝内德蒂以其花白的小胡子和友善的圆眼睛,依然在乌拉圭广受欢迎。他经常与艺人一起外出表演,坐一把摇椅,捧一本大书,大声朗读。美联社的报道也写道,几乎每到午餐时间,贝内德蒂都会和兄弟劳尔、秘书阿维拉一起,到离家几步远的一家饭馆用餐,此地遂成蒙得维的亚一景点,仰慕者不断携书前来,看贝内德蒂,寻求签名。

2009年5月17日,贝内德蒂在蒙得维的亚家中去世,享年88岁。乌拉圭政府宣布第二天为全国哀悼日,并将其遗体移入国会大堂,开放瞻仰。巴斯克斯总统亦到场致哀,并称:“马里奥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死!” 古巴的《格拉玛报》为其逝世打出了醒目且具有评价性的标题:“字母们在哭泣(Las letras lloran)。

二、马里奥•贝内德蒂的乌拉圭书写

贝尼德蒂的诗歌和小说获得了许多国际奖项。《La Tregua》于1960年首次出版,现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哈里•莫拉莱斯[Harry Morales]将其译成英语),并于1974年拍摄了电影《停战协定》(the Truce)。

在国内出版的“20世纪世界诗歌译丛”中,有《马里奥•贝内德蒂诗选》(朱景冬译)一卷。是国内译介整理贝内德蒂诗歌的重要作品之一。全卷共收录了181首作者在不同时期创作的风格各异的诗歌作品。

(一)拉美风格的讽刺诗与赞美诗

贝内德蒂的诗歌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种侧重于评议政治时事,有的讽刺军人专政时代中丑恶的社会现象,有的则是对乌拉圭人民民主斗士们的赞美与称颂。如《宣传者何塞•马蒂》中,诗人连用大段的比拟,使这一民主斗士的形象跃然纸上。

“你的名字像熔炉

里头熔化着英雄业绩

你的名字像甘蔗

凭借雨露和阳光变甜蜜

虽然是颂歌题材,但诗人依旧能够运用极具美洲特色的意象,使内容产生惊奇热情之感。同时对位的比喻,也同样塑造出了何塞•马蒂面对不同群体不同态度的光辉形象。

而贝内德蒂的讽刺诗,在揭露了军人独裁政权的残暴与专制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发人深思的隽永诗风。如《天堂》:

刽子手通常是天主教徒

他们相信神圣的三位一体

他们把折磨人

作为反对基督教死敌的方式

但他们死后不能进天堂

因为天堂不接受杀人的罪犯

自西班牙征服者踏入美洲大陆时,种族与国别之间的屠杀就从未停止,西方的殖民者一遍再用暴力征服本土原住民,一方面又利用文化与宗教对殖民地进行统治和掌控。正如诗中所云,刽子手作为天主教的捍卫者,在信仰层面上不得不对反基督者进行屠杀。然而正是这样,却犯了天主教义中最重要的一条:不可妄取别人的性命。规则与现实将刽子手本身置入了一个行为难题中。如果加以引申,那么是否所有困扰在特殊意识形态中的权力执行者,都面临着这样一种拷问?军政府的军官,是否也面临着统治人民和屠杀反对者这种相悖的选择中。而作为殉教者,已经明了天堂的一切规则,却开始对一种共同的最高理想表现出不信任。最终,天堂究竟接受着什么样的人呢?排除了屠夫与英雄这两个选项后,贝内德蒂给我们已如此深远的思考空间。

(二)乌拉圭风格与世界的交融

他的生活诗也同样有着类似的风格,如《综合症》,叙说自己老之将至,但同时仍然有许多中青年人的特质。诗歌在最后一句时,突然反转:

“但是严重的问题是

以前我没有注意这些具体问题”

立刻让人沉浸在一种时间如梭,岁月难察的氛围中,也颇带俏皮幽默地阐明了自己的岁月观。诸如此类的诗歌还有很多,如《海上的瓶子》

我把这六行诗装进我的瓶里,

怀着这个秘密想法把它抛进大海

有一天它漂到了一处几乎荒凉的海滩,

一个男孩捡到它后把它打开

他取出的不是诗行

而是急救物品、警报、海螺与小石块。

本诗耐人寻味之处就在于最后两句,让人产生一种魔幻浪漫的感觉。最后两句正是让此诗产生了强烈的多义性。既可以把小孩理解为庸俗不懂欣赏的顽童,亦可以把他理解为一个具有极度浪漫色彩的再创造着,还能讲小孩是诗人对预期读者形象的一种投射。诗人并没有把除了诗歌以外的东西塞进瓶中,或许这是一种很模糊的隐身手段。但到接收者这里,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可能是小孩将诗人的作品视为精神上的急救包,也有可能是小孩忽略了诗人的大作,仅仅注意到了其他事物,更可能是小孩利用自己荒岛人敏锐的直觉和文学感,将六行诗重组为一连串新的事物。这三种接收者的境界,循序渐进,各能产生其独特的艺术效果。本诗也佐证了贝内德蒂诗歌所能带给人们的隽永之思。

(三)贝内德蒂的拉美式俳句

在贝内德蒂晚年,迷上了日本古典诗歌题材——俳句。在其78岁高龄时,出版了其俳句作品集《俳句的角落》。其中贝内德蒂的尝试颇有趣味,玲珑小巧,精美别致。以拉丁美洲视角去观照东方古典诗歌,同时我们又以中文翻译后,可谓和俳句“隔了三层”。但正是这种多重跨文化的交织,使得贝内德蒂的俳句作品颇值一读,也与其善于在尾句反转的诗歌风格贴合。

这些充满现代语言风格和想法的俳句,以精短的方式,记录下现代人面对悲欢离合时的瞬间,具有很强烈的现实感,但题材依旧沿用俳句格式,呈现出一种不和谐的美感。

猜你喜欢
俳句乌拉圭马里奥
趣说俳句
马里奥闯世界
学生天地(2020年26期)2020-06-01 02:17:42
Philip Morris诉乌拉圭国际投资仲裁案解读(上)
仲裁研究(2019年1期)2019-09-25 07:41:02
Philip Morris诉乌拉圭国际投资仲裁案解读(下)
仲裁研究(2019年2期)2019-09-25 07:31:44
透过数据看乌拉圭
新派俳句的倾向
名作欣赏(2017年19期)2017-07-15 07:25:11
超贱小幺鸡
女友(2016年3期)2016-09-13 13:08:18
超贱的小幺鸡
女友(2016年12期)2016-09-13 10:32:25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女友(2015年11期)2015-06-10 15:57:50
关于松尾芭蕉俳句汉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