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元 广元市利州中等专业学校 四川广元 628017
群文阅读是一种探究性阅读,以议题为任务目标,通过对多个文本的比对读议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群文阅读教学中,利用群文的“互文性”这一特点,可以让学生快速发现群文之间在写作角度、表达方式或情感态度方面的差异性,巧妙抓住这些关键点,可“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提高中职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即题眼、诗眼或词眼 有关照全篇作用,主要是透露文章内容、包蕴主旨、启示重点、统摄全文等作用。
本人执教的群文阅读课例《诵读蜀道诗歌 感悟蜀道精神》是同题链接的“1+X”模式,阅读目标的落点在“蜀道精神”,但蜀道诗歌与蜀道精神之间怎么架通呢?就以时间为经、以蜀道为纬,立足原点,扎根《蜀道难》这个“1”,从“蜀道”入手,通过诗眼“难、奇、新”来设计教学活动,以“读蜀道--唱蜀道--析蜀道--悟蜀道--说蜀道--写蜀道--走蜀道”的思路展开教学。梳理李白《蜀道难》时,让学生找出“地崩山摧、六龙回日 飞不过、愁攀援、不可攀、不盈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收或匪亲,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等关键词就可以得出“开辟难、行走难、人心难”的蜀道三难。同时,借助PPT的音画效果还原某些诗歌情境,与郭沫若《蜀道奇》和何开四《广元赋》进行对话和建构,得出蜀道从“难”到“通”到“快”的前世今生,靠的是代代相传、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蜀道精神”这一精神内核。随着教学的渐次推进,用“诗眼”融贯三首诗歌,由一篇带动三篇,借助群文,连动品析,学生的阅读方向明确,阅读思路清晰,很快达到深悟文本之目标。
比如李白的《蜀道难》中除了“难”这个关键词,还有一些负载着“难”这一重要信息的句子,用之前抓关键词的方法分组来讨论《蜀道难》中的蜀道“难”在何处?《蜀道奇》中的蜀道“奇”在哪里?《广元赋》中的蜀道“新”在哪里?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比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等句子,有利于学生理解李白送别朋友时内心的纠结和担忧。比如郭沫若《蜀道奇》中“我知劳力创世界,由来天险待人锄”、“李冰之师兼学徒,力士五丁何止五”、“长征二万五千里,雪山草原炼英雄”等句子就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蜀道由“难”到“通”靠的不是“神力”而是万万千千劳动人民的“人力” 又如《广元赋》中“通天大道,九千九百九十九 广元风流,日新月新岁岁新......”学生自己就可以悟出蜀道已经由新中国建设之初的“通”发展为“快”既是“人力”努力的结果,更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教师懂得通过《蜀道奇》与《广元赋》这个“X”,引领学生品悟《蜀道难》这个“1”,就能以一当十,事半功倍。
通过上述“联结”策略,教学重点得以快速解决,当然,教师也要提醒学生,文体不同,提取关键点的侧重点也不同。古诗词鉴赏侧重于“看题材”。在看题材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看标题,看作者,看意象,看注释。懂得梳理题材与作家创作背景之间的关联,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这既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建模训练,也是为高考做思维训练。
关键段,即文章的“精段”,对文章的理解起关键作用,便于对学生阅读能力训练的“关键段”,可以是单一的某个段落,也可是段的群落。
在本人执教的《诵读蜀道诗歌 感悟蜀道精神》这一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中,就是把三首诗歌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学。从李白《蜀道难》中的“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到郭沫若《蜀道奇》中的“西南四塞成通衢”、“神鹰铁翼开云途”、“东风轮下峨眉俯”,到何开四《广元赋》中的“六道并行,明月古峡叹奇观”、“休称蜀道难,大路上云天”,历史朝代更迭,1000多年后的蜀道早已从李白时代的“鸟道”发展成了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从封建社会的唐朝到新中国到改革开放30年,蜀道发生翻天覆地的基石是什么?为什么?不需要老师讲,学生就能说出答案。
借助群文,学生能更快捷并快速地梳理出蜀道天堑变通途的基石有两个,一个是社会制度的变革,一个是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不畏艰难、忍辱负重的蜀道精神。
在这个聚焦关键段的训练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更是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思维聚合能力。学生通过这个聚焦训练,能认识到即使是本课这种同类型的“蜀道题材”,同类型的“蜀道体裁”的群文,作者的创作风格、表达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然是有差异的。到这一步,学生的思考就有了深度,阅读理解能力自然就有了更大的提升。
群文阅读教学不是单纯的把多个文本放在一起就可以了,而是要以议题为引领,依据文本特点,巧妙抓住组元篇目中的“关键点”,再通过“一词”、“一句”、“一段”或“多段”来领起“一篇”、“多篇”、“整本”,再到“多本”,最终收获多种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