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雯/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推进教学方式改革,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在增加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上下功夫,努力把思政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如何有效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作用,新时代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辐射作用不可忽视,这就要求我们在把握好改革创新维度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融合,对已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守正创新,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冲击,过去以教材教师满堂灌为特点的课程式信息传递方式而呈现出来的实际教学效果,已黯然失色,随着移动互联网、虚拟仿真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信息化教学模式给学生、课堂乃至整个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化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另外,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分析,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两大主要角色,他们都身处于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与发展的浪潮之中,信息化手段已经成为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仍然不高,还是习惯于夹着纸质的教案和备课本走进课堂,难么又如何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
泛在学习是指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使虚拟环境与物理环境无缝融合,以学习者为中心,对其学习的过程记录、个性评估、效果评价和内容推送,并根据学习者模型,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计划、监控和评价作用的学习模式。其实质就是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前提下,因其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而达到随时随地任何人可以使用的学习环境,从而超越了时间、空间和学习者自身条件的限制。在信息爆炸时代,学习能力和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往往决定着竞争的结果,因此,“人人、时时、处处”的泛在学习已经成为学习者的现实需求,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更应做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切实发挥其重要作用。
当前高校迎来“00”后大学生,他们被称作互联网的原住民,并且高度依赖新媒体获取信息、知识,这是他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积极适应他们这种新状况、新特点,把丰富多样的信息化手段深度融入到思政课教学过程当中。据一项调查研究现实,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脱离实际、空泛枯燥、缺乏生活感。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亟需充分利用学生的信息化生活方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结合线上线下,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思想困惑,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真正实现获得感。
传统的理论教学往往呈现出点对点的,从一到多的知识传输路径,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独立的信息源,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着中心位置,对知识有绝对的选择权,通常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设定,将知识传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主导的所有教学环节,缺乏主体性。而信息技术时代下,人人都有可能成信息源,知识的传输路径呈现出网状传输,学生不再被动接收,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获取信息,其主体性显著增强,由此“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学生将获取大量多元复杂的信息,教师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海量而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便有了大量的教学素材可以提取,但同时也面临着如何选择好教学资源,如何精准运用的问题。零散的教学资源犹如茫茫大海,而随时更新的政策与理论犹如不断更新的浪花拍岸而来,教师往往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形成东奔西撞的焦虑感,不能够将案例背后的理论讲清讲透。如何整合碎片化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开发与管理,是改革教学模式面临的一种挑战。
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技术的日常应用,使得学生处在信息高速传播的环境中,使得学生获得信息变得开放、自由,但也复杂、隐蔽,有时还会处于“信息茧房”之中,而变得具有局限性,这无形之中增大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由于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具有差异性,有些尚未形成成熟的明辨能力,面对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与观点,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将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与政治立场的选择偏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的主流社会价值观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这一点上来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应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更新教学理念,利用新技术,充分挖掘“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问题导向、合作探究”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改革思路。理论的价值在于对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积极回应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在课前利用学习平台发布预习任务,在预习中提出疑难问题,课上根据学生难点问题,引导其思考、分析、总结,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自主探究学习、讨论,最终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决都由学生这个主体探究完成,从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明辨是非能力与综合素质养成。
信息技术使得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立体多元,但同时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取长补短,避免哗众取宠,实现理论为本、内容为王,是亟需思考的问题。混合式教学模式广义上是在线学习与面授教学的混合,但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中心与教师引导的混合,为学生提供真正参与性的学习体验。当前,诸多创新的教学形式运用到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慕课、微课、VR虚拟仿真坊、智慧教室、沉浸式体验中心等,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形成了同步互动式的在线教学,实现了教学的空间与时间的拓展,同时,实时在线的自由讨论区,增强了与学生的互动,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避免了教师的“一言堂”。最终的后台检测系统,可以随时监测学生学习动态,进行大数据分析,教师可据此调整教学内容。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取长补短,形成合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培养时代新人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因此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过程中,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题中之义,项目式教学模式是一项创新的探索。课堂教学中,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可以是一场新闻发布会、一次嘉宾访谈,亦或是一个情景剧,将学生的理论知识、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立体呈现出来,得到了充分锻炼,促进学生进行自主的深度学习。这些关键能力的培养,是任何职业都需要的,是未来职业道路上适应外界变化和科技发展所必需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