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钟山区六盘水师范学院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能源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对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化发展来说,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发展经济的根本保证。在民生社会发展中,能源也是非常的重要,当今社会很多能源类产业正在兴起,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电池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性的人才,只有足够的人才才能够保证企业稳定、长远的发展,能源动力专业正是肩负着为能源领域培养更多专业性人才的作用和使命,不断向社会输送发展所需的高级人才,为企业、整个行业乃至国家的发展提供助力。随着人们对能源问题的重视程度的提高,能源动力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各大高校也对此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力求能够找到可以保证人才能力的培养方案。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有意识的培养能源动力专业的人才,并出现了能源动力类的专业,随后在受到当时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后,分别于1993年、1998年和2012年对此类专业进行了修改和合并,最后成为现在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如今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中的涵盖科目十分广泛,如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能量的转换及有效利用等[1],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还要训练与强化机械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等能力等,要满足现代社会和企业对动力工程师的要求。想要将上述的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变为现实,核心在于学校的培养模式,既要考虑高校自身条件,也要紧跟行业需求,并且在设定了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之后再继续给予认真的施行。但是,经过许多的调查和反馈结果显示,我国当今许多高校在能源动力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还有许多地方有待加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专业的划分过于精细,造成学生就业面狭窄。很多高校中在能源动力专业上又进一步划分出许多专业方向,常见的有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清洁燃烧、供暖、制冷等[2],同时在教学的时候也依照不同的方向划分了模块,这种方式限制了专业知识的扩展,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综合知识基础,并且也制约了毕业生的工作选择余地,缺乏岗位竞争能力。
第二,对人才培养的定位还需完善。经过调研和对相关资料的梳理可以看出,我国如今对能源建设的关注和投入都在持续加大,所需求的相关人才的层次也正在变化,目前我国高校所培养的多是能源动力行业运行、维护与管理方面的技术人才,而更高端的设计、研发类人才却很难从高校毕业生中出现,这是由于作为一项专业实践性极强的领域,高层次人才势必要从实际的工程实践中磨砺而出。因此对于高校的培养方式来说,要更多的注重构建有着自身特点的和专业实力的人才培育方式,做到了解并紧跟行业需求,将更多的实用型人才送向岗位。
想要打造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才能以此为导向来指导模式的构建。
从现代社会的背景下来看,企业和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是一种“复合型”+“实践型”的人才,因此在能源动力人才的培养方式上来看,也要更多的侧重于对专业基础的扩展,才能够满足现代能源动力领域对人才的需求,而且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专业综合知识越广,对于选择就业也更有利,在岗位竞争中也更有竞争力。能源动力专业的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的期间,不仅要学习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来看,应包涵以下几点[3]:
(1)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及责任感,有民族的自豪感,有创新和进取精神;
(2)具有独立吸取知识、发现并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从事机械、动力类产品设计、制造、安装、运行、测试、管理工作的专业能力;
(4)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积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众所周知,能源动力类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实践能力,并且实际的工作种类都是综合性较高的工作,这就需要高校在人才的培养教育方面能够做到满足此种需求,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一直以来,国内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都比较薄弱,为了强化教育效率与成果,我们也可以多多参考先进国外在此方面的教育模式及方法。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该校的教育方式是直接要求学生到工厂中参与实习,学生要真正的去实践并给企业创造价值,当然也会给予相应的报酬,这样做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加直观的学习并掌握技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了经验,并且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能力都会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也一定程度上会提升学生回校学习的欲望,并在学习的时候更加的有目的性。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只停留在到工厂参观这样的程度上,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教学体系,提升实践在整体教学体系中的比例,以有效锻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创新意识是能源动力领域之分重要的一种基本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能源动力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1996年,清华大学启动了一项实验教学项目,名称是“SRT项目”,即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也可以称之为“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这一项目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让高校生能够尽早的接触到科研训练,熟悉科研的基础程序,学会独立完成一项实验或研究的方式。参加这项项目的学生最好是大三、大四的本科,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研究能力,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些小的科研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训练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执行”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即便有了较为完善和合理的教育模式,如果没有严格、认真的给予执行和贯彻,那也是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处于教学领域一线的教师们作为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的实施者,教师团队的水平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平,先进的教育理念就像是一颗种子,而优秀的教学队伍,则是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的人。作为一线教师,要时刻鞭策自身,不断学习,积极吸取新的知识,随时关注这行业内的前沿讯息,引领学生不断向着正确的方向丰富自身,在学校的新型课程体系的框架下,锻炼和培养自身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对于高校来说,要持续化的坚持打造自身的新师资培养理念和教学团队,用优秀的教师队伍为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
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给行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提供新鲜血液和技术支撑,因此人才的培养也要和实际工作紧密相连,高校要为学生创设足够的实习空间,构建科学的实习计划,通过实习、实操来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了解,并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产学联合是创设实习空间的很好的途径,除了加强产学联合以外,学校也可以打造校内的仿真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基地中进行初步的系统实操,对机械、工具、维护、管理都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给学生更多的操作机会,再用仿真基地+产学联合的方式,真正进入到生产的前线实地体验,在现场中发现问题,让学生更好的实现知识内化,通过这两种途径的结合,为学生在工作中发挥能动性奠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