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挖掘和运用

2019-11-14 23:50
长江丛刊 2019年27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乌鸦科学

天津生态城南开小学

语文和科学,是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个学科,但其实在语文的教学中,只要教师认真的挖掘和思考,便会发现科学元素,这正如吕淑湘先生所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科学,那么就要从语文教材中充分发掘和利用科学元素,同时有意识且不留痕迹地将科学元素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可以增长学生的科学知识,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善用科学知识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悟

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很多课文蕴含着科学知识和科学元素,有些是文本中显而易见的,如科普类文章;但有一些则是蕴藏在文字背后的,需要教师充分地挖掘和运用的,如某些散文、记叙文、诗歌类文章。这些潜在的科学知识如果挖掘的恰当而合理,则会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悟,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太阳》这一课便是科普类文章的典型代表,在这一课中文本直接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相关科学知识,比如文章直接告知“太阳离我们约有1.5亿公里远”,“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以及“太阳表面温度约有5500摄氏度”等,这些科学知识的引入让我们不仅了解了太阳的特点,更有助于学生体会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与此同时,文章还直接阐述了煤炭的形成、自然气候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以及细菌的扼杀均与太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科学知识的阐述让学生加深了对太阳的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类似于这种显而易见的引入科学元素的文本还有很多,比如《月球之谜》、《鲸》等。

另外的一类文章即是需要通过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文本中所隐含的科学元素来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从飞蛾求生、砖缝瓜苗、倾听心跳这三种生命事例来阐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思想含蓄深刻的散文对于年龄偏小的四年级学生而言难度有些大,因而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尝试了融入科学元素来加深学生对本课语言文字的理解。比如在教授飞蛾求生这一部分时,我通过运用飞蛾4厘米的身长与普通人手掌15厘米的差距这一科学知识来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跃动、极力、挣扎”等用词的准确性,进而体会飞蛾的求生欲望之强烈。而在第二部分讲授时我还引入了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这支无光,无土的砖缝瓜苗的不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

善于运用语文中的科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悟,让学生在如春雨般的科学知识的浸润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文本的内涵和意义。

二、巧用语文教学中的科学元素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在现阶段的习作教学中,有很多老师感到困惑不解,那便是课前教师备课充分,课时教师有条理且细致地讲解着写作的思路和注意事项,可结果却出现了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怎么写作文,即便写出来也是相当的空洞乏味,言之无物。其实,只要仔细探究原因,并能找到答案。从学生自身而言,那便是缺乏真实的体验,如果没有来自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又怎能写出生动而形象的文章呢,正所谓“观察是思维的基础,记录是思维的再现”。而从教师而言,那便是割裂了学科间的联系,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周围的世界,更没有指导学生将观察所得作为自己的语文素材。

基于以上考虑,在三年级开学初期,我变带领学生在班级一起养绿萝、蚕和蜗牛等动植物,并定期让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这就为本学期我们观察日记的书写做了充分的准备。本文以蚕生长变化的观察日记为例来阐述,在喂养前,我提前让学生们查阅了养蚕的相关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让同学们在班级内分享,这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饲养热情。接下来学生们便开始了养蚕实践,同学们会定期对蚕的生长变化做以记录,并定期书写观察日记,对于喜欢画画的同学,还可以把不同阶段蚕的样子画在自己的观察日记旁。这种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的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对于此项活动的兴趣,增长了他们的科学知识,而且还激发了他们写作的热情,让学生的习作不再空洞乏味,而是变得言之有物、生动形象。

在学习家乡的景物这一单元时,正好赶上我们学校组织的“爱家乡 懂感恩 争做公能好少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借此活动我便和同学们一起徒步来到了生态谷公园,同学们认真地观察,细心地寻找,用心地感受,将生态城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尽收眼底。当同学们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我便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上了一节有关家乡景物的习作课,这堂课可谓生动活泼,同学们滔滔不绝地诉说着他们各自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以及由此所联想到的。有的同学想要介绍生态城的城市文化雕塑,有的同学想要描写生态城硕果累累的秋季景致,还有的同学由此联想到了生态城四季的美景和自己曾经游览过的家乡景点。对于本次习作,同学们在兴趣指引下快速而高效的完成了。他们笔下的文字不仅仅是家乡的一处景观,更包含着他们对家乡浓浓的爱。

巧用语文教学中的科学元素,其实便是让我们的学生走出文本,走出课堂,亲近自然,亲近社会,让学生在真正的生活中去观察,去感悟,积累自己的写作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本中的科学元素,给孩子提供观察的机会和经验,让孩子在观察中学会积累材料,从而燃起学生写作的燎原之火。

三、合理运用科学实验来突破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一些课文对于所处学段的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他们更愿意以形象而直观的事物或现象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科学实验的方法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从而突破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如人教版二年级有一篇名为《曹冲称象》的课文,本篇课文的重难点便是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便引入了科学课中的浮力实验,以水盆为木船,用玩具当大象的方式让学生直观体验和感受称象的过程。通过以上的科学实验,同学们不仅更能感受到文本中 “赶、沉、画、赶、装、沉、称”这几个动词连用的准确性,而且还能让学生轻松地理解曹冲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科学秤象方法,进而让学生在自我实践和体验中体会曹冲遇事善动脑筋的可贵品质。以上这种以科学实验为依托的语文教学便轻松而有效率的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再如人教版一年级的一篇文章《乌鸦喝水》,本篇课文讲的是一只口渴的乌鸦遇到了一个装着水但瓶口很小的瓶子,于是便努力思考,寻找办法,最终解决问题,喝到了水的故事。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把遇事要学会自己动脑来解决问题作为本课的难点,可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如果让他们仅以文本为依托来体会乌鸦身上的这种品质是有难度的,因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融入了科学实验,让学生化身为乌鸦,以他们的手为乌鸦的嘴,逐个将小石子投入瓶子中,让学生感受“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的那份喜悦和快乐,同时也让学生在这种亲身体验的氛围中感受到乌鸦遇事善动脑的可贵品质,这便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我们的教学目标。

让科学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绽放,让科技之光在语文教学中璀璨,这便是我语文之路的前进方向。身为语文教师我将不断地挖掘和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科学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真情实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科学元素助力学生学习语文,在语文的学习中收获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乌鸦科学
蜗牛看牙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小乌鸦
饮料瓶中的云
乌鸦喝水后传
探析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梦想中的学校
科学拔牙
乌鸦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