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育人”视域下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研究

2019-11-14 18:46杨树真山西财经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全员育人全员资助

■杨树真/山西财经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在新时代全员育人视域下实现资助工作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建立全员育人有效机制、优化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构建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创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方法,是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回归育人事业的高度、坚持以育人工作为导向、有效发挥资助育人工作实效、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一、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从而,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为此,各高校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完善资助育人方式的进程中,也逐渐发现育人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1)高校管理缺乏“全员育人”理念,未能形成有效育人机制,育人工作出现断层。(2)资助育人工作长期以来重资助,轻育人。工作模式滋生了被资助学生“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极大地削弱了资助的育人功能,背离了资助育人工作的初衷。(3)资助育人缺乏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资助工作“身份认定难”、认定精准度不高、专业性不强,“输血型”资助多于“造血型”资助,影响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

二、建立全员育人有效机制,优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

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建立“全员育人“有效机制,就是构建以政府、学校、学生,三个层面的协同资助育人机制。以此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优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

(一)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全过程育人

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我国近几年逐渐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渐形成了“奖、贷、助、补、免”为主要内容的资助体系。政府作为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首先,应着力通过一系列国家资助政策,不断强化对各个高校资助育人的政策引领,强化育人导向;其次,应强化学生资助制度建设,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强对高校资助政策的管理,实现对学生入学、求学、就业等不同阶段的全过程精准资助;再次,应加强督促高校落实资助项目、引导高校将资助育人工作贯穿始终。

(二)以学校为主体,协同全员育人

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高校需站在更高的起点,打开思路,调动有效资源,形成合力,贯穿始终,达到协同全员育人。一方面,高校需有效发挥政府政策的引领作用,大力宣传国家的各项资助育人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及校企合作单位、优秀校友等爱心人士加入到资助育人工作的行列,开发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实践基地,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另一方面,高校要整合资源,积极发挥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的作用,优化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结构和建设发展,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建立起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切实增强育人工作实效性。

(三)以学生为主角,践行全方位育人

资助育人工作要以学生为主角,不断践行全方位资助育人。高校需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经济资助的同时,将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经济帮扶与精神帮扶相结合。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自身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自身的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现由“受助”向“自助”,再向“助他”的资助转变。

三、构建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创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方法

科学高效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是做好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构建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要求高校在全员育人机制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精准资助为基础,以价值引领为目标,以心理疏导、榜样示范、素质拓展为手段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创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方式,提升高校资助工作效率,增强高校育人工作实效性。

(一)科学开展精准资助

为了适应新时代高校教育发展新要求,高校应树立精准资助育人新理念,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完善高校贫困认定机制,科学开展精准资助。在建立年级(专业)民主评议、学院认定、学校审核三级评审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建立量化指标体系,开发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在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环节,对资助对象实现科学评估、精准认定、精准分析、精准挖掘,将其档案分阶段、分层次构建,客观公正识别校园亟待资助和扶助对象。积极运用互联网手段和大数据思维,采集分析学生家庭信息、受助信息、日常消费等数据,实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态管理,以实现真扶贫工作实效。

(二)以价值引领为导向

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切实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引导高效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高校应适时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资助育人主线,培养他们牢固忠党之魂、永怀爱国之心、多行孝亲之举、常续敬师之情,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引导其挖掘自身潜能。通过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激励他们以实际行动励志成才、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实现自我价值,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才。

(三)积极开展心理疏导

加强心理教育,促进心智成长。高校应对学生心理资助工作提高重视,真正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脱贫。避免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出现自卑与自尊的双重性格、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自强自立意识薄弱等诸多心理问题。高校需通过“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家访计划等形式进行心理援助,时刻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心理动态,及时疏导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排解不良情绪,端正学生心态,引导学生树立勤俭节约、奋力拼搏的信念,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四)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由于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诸多问题,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会出现学习差,自信心薄弱等诸多现象。因此,在资助育人工作中,高校要善于运用榜样示范的方式。一是注重培育先进典型,通过大学生自强之星的评选,以身边人,身边事感染教育和激励学生。二是通过激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对榜样的仰慕之情,通过榜样的力量,调节自身学习行为,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树立学习自信心;三是善于发挥集体作用,成立学业帮扶、开展学霸课堂、设立筑梦团队,切实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能力。

(五)加强素质拓展教育

突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优秀人才的基本特征。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应着眼于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需建立长期资助育人机制,拓宽资助渠道,创新和开拓育人载体,提升资助育人成效。在组织载体方面,通过学生组织,开展求职创业、生涯规划等主题活动,提升学业表现和就业能力;在活动载体方面,开展志愿服务类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公益精神,践行社会责任;在项目载体方面,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学术研究,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实践等各方面能力,促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复杂的工作。为突破现有资助育人工作困境,我们要紧跟新时代的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在全员育人视域下,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建立机制、优化路径、构建体系、创新方法,切实增强资助育人实效性,开创高校资助工作新局面。

猜你喜欢
全员育人全员资助
全员核酸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构建多面展示平台 打造家校沟通纽带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点面结合,让“全员育人”落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