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及意义

2019-11-14 18:46曾丽琼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中华书局论语孔子

■曾丽琼/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关于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都收藏在《论语》这部著作中。《论语》它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形式的著作,也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它承载着丰富的儒家思想。全书一共包含二十篇。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关联。每一篇采用了以每段开头的几个字作为篇名。所以篇名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论语》中所记录的内容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横向看有:政治、礼仪、哲学、教育和生活等。纵向看有:上达国家层面,下至个人的言行。所以他自成一家的教育思想不仅在春秋末期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现代或者未来教育教学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论语》这部著作在小学、初中和高中有相关的考点知识。其中初中和高中还要求学生对这本书进行精读。而作为老师,这本经典著作对我们仍有许多启发和借鉴作用。所以笔者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归纳和解读。

(一)教育的目标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政治秩序紊乱。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孔子决定用教育来协调人们的行为,改善当时社会中不良的风貌。因此他首先要求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这使知识分子个体的人生价值、终极关怀被导入“救世济民”、“同胞物与”的方向。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要有礼义廉耻,时刻要以“仕”来规范自己的做人标准。如此,即使以后脱离个体,投身社会也不辜负君主的使命。这是他“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其次,孔子提出了另外一个教育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而君子之道包含三个方面: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在《宪问》篇,孔子层层递进地对子路阐述了如何达到君子的境界,修己、安人和安百姓,由己及人及天下。无论是“仕”还是“君子”都是为其当时的社会服务,与政治相联系,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二)教育的对象

孔子的教育对象可以用四个字总结—“有教无类”。类”,它具有时代性。在春秋时期,由于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环境和自身思想认识的局限性 ,孔子没有将女子和奴隶纳入教育对象 。而他闯办私学,播学却不分贵贱、贫富和等级,不分地区和部族。只要学生送上“束脩”,表示拜师的诚意,即可学习。此处的“束脩”有别于于现在的“收学费”。

(三)教育的内容

《论语》中孔子明确指出教育的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教”可以分为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两个方面。

首先,文化知识教育内容主要指四教中的“文”。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六艺”和“六经”,即“御、射、书、数、礼和乐”和“《诗》《书》《礼》《乐》《易》”。孔子把学习《诗》作为基础,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此可见,孔子的知识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基础,最终服务于政治。同时,孔子强调博学。为了实现博学、笃学,孔子提出了相关的学习方法,强调了学习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其次,孔子非常注重道德教育的培养。该内容中,孔子提出了“仁”是“礼”的基础,内心情感是外在体制的基础。外在形式的“礼”和“乐”都是为“仁”服务。我们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此同时,孝顺父母和敬爱兄弟,这是儒家做人的根本,是人之为人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忠信”概括了君臣以及百姓之间的关系。从政这就离不开道德的修养。参政的首要条件就要得到统治者的信任,而身为人臣亦或者百姓最重要的就是忠心。一个国家要“平天下”,就要做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同时不可忽视老百姓的信任。但是儒家所谓的“忠”和“孝”不是愚忠和愚孝。二者是有理解融于情感之中的行动,要求任何事情都要有缘由或道理。

(四)教育的作用

“为政以德”是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孔子把教育当成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才,达到“君子”境界的手段。他想通过教育培养优秀的“仕”,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贡献。孔子想通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能达到“民免而无耻”的效果;通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方式,能使人们“有耻且格”,实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的大同社会。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功能之所在,即庶、富、教的思想。大同社会的实现,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正确的道德观念。对于那些“习相远”的同胞们,可以通过教育祛除心中的各种杂念,达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行为准则。正如孔子所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就是教育对个人的作用。

(五)教育的方法

“传道、授业、解惑”是孔子一生的主要工作。为了实现自己人才培养的目标,孔子在构建教育内容的同时也挖掘出了一套又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他将这些方法揉合于平时对学生的教导中,在师生,生生之间形成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氛围。首先,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而自己只是一个引导者,以此达到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这也能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知识的迁移,能闻一知十。其次,孔子相信人性论,注重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论语·先进》的侍坐篇中,孔子针对子路、冉有、公西华和曾皙不同性格进行不同的教育和评价,又尊重了学生的理想,间接地表明了老师的观点。再次,孔子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要善于思考的习惯。他提出九思,主张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两者不能偏废。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否则就会产生迷惘或者疑惑。另外,《论语》开中就写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仅阐释了“学”和“习”并重的主张,而且孔子还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乐学。“学”是“习”的理论基础,“习”是“学”的检验途径或者方法。二者既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又是知和行的统一。最后,孔子认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要求学生和老师在“温书”的基础之上,学习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感悟。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数千年仍不朽。他的思想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还对现今教育内容的完善和教育理念的多样化提供了参考价值。

孔子注重培养有仁义之心的“士”和“君子”。他最终的目标是完善人格。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也需要全面化和专业化的人才。这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全面化,要以道德教育作为基础,将智、体、美和劳动技术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准则,教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另外,孔子通过“孝悌”、“信”、“爱”、“仁”等思想传播文化,稳定国家的政治。21世纪的社会仍然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学校里设置了各种专业,分工尤细,但最终的目的也是发展国家的各个方面,满足社会的需要,建设稳定的国家。

(一)对教师教学的意义

春秋时期,孔子作为教师,言传身教,在教学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的教育蓬勃发展。多样化教材的更迭出现;教学科目越来越细化;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把孔子的教学方法与当下的时代进行了一定结合再加以创新,从而发挥得淋漓尽致。第一,孔子启发诱导式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促进学生的思考。我们现在的教学中,老师通过谈话、游戏、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寓乐于学”之中,激发学生的思考。第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我们现在教师课前的备课,包含了备教材、教法、学生等,其中备学生就是指了解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课程目标和教育的内容,然后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第三,孔子善于将学生置于主体,教师置于主导的地位,营造一个轻松自如的课堂氛围。这有何尝不是我们现代教育课堂教学中所提倡且正在实施应用的呢?而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小学、初中的课堂,甚至还适应于高中和大学。总之,时过境迁,现代教师利用孔子宽严相济和循循善诱等教学方法,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纤纤学子,为国家锻造出优秀的人才。同时我国针对贫困学生也制定了相应的对策,使每个人都有获得教育的资格。现代的教育把孔子重视的道德教育作为教育基础,把文化知识的传播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重视实践,技能的学习。这可以说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对学生的影响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对现代教师教学和学习有其借鉴作用,对学生学习以及道德的修养也有指导作用。

首先,作为学生,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要有求知的欲望,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而“不知”其实也是一种“知”。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秉着诚实的态度,不懂的问题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已经掌握的知识,我们要学会“温故知新”和“举一反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新旧知识连接起来,通过迁移,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

其次,我们应将学和思结合起来,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否则就会造成“罔”和“殆”。孔子提出的九思也强调了学和思的重要性。这为新时代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提供了指导和借鉴作用。学生现在避开了题海战术,学会了主动地、积极地开动脑筋。他们通过请教老师等方法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从而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将书本知识迁移到生活运用中,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以达到“学如不及”。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终生教育。

最后,学习《论语》,这有利于从小就给学生灌溉“孝”、“敬”的思想,让学生从中细嚼慢咽地参透此种思想,清楚自己怎么做,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孝道思想,继承并发扬我国的传统美德。另外,文中“仁”“诚”“善”“义”等思想,能促进学生完善“交友之道”,形成谦逊的品格,树立大局观念,塑造健全的人格等。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学生和教育教学的影响的又何止这些。就现在而言,我们是站在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高度上对孔子的教育方法古为今用,这也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仍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发展有无可厚非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论语》中孔子的教育言论虽然分布在各章节里,看似凌乱,实则清晰地反映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为儒学开山的鼻祖,孔子的思想已经跨时空、跨阶级地沿传了两千多年。他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星海中一颗最璀璨的明珠,滋润中国教育的每一寸沃土,推动着中国教育教学与时俱进地向前飞跃地发展。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对我们现代教育的沉淀有重大影响,对将来我国教育的发展仍有推动的作用。

注释:

①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中华书局,2015(03):356.

②陈晓芬 .论语 (述而 ).[M].北京 :中华书局,2016(01):87.

③陈晓芬 .论语 (季氏 ).[M].北京 :中华书局,2016(01):228.

④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中华书局,2015(03):52.

⑤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中华书局,2015(03):61.

⑥陈晓芬 .论语 (为政 ).[M].北京 :中华书局,2016(01):11.

⑦陈晓芬.论语(季氏).[M].北京:中华书局,2016(01):226.

⑧陈晓芬 .论语 (述而 ).[M].北京 :中华书局,2016(01):80.

⑨陈晓芬 .论语 (学而 ).[M].北京 :中华书局,2016(01):02.

⑩李泽厚.论语今读(为政).[M].北京:中华书局,2015(03):37~38.

猜你喜欢
中华书局论语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