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四题

2019-11-14 14:46丁肃清
山东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李白文字

丁肃清

把话说好

这人间有一种最强音,说话。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无数的人,都在说话,恰似一幕顶尖级交响乐。假设将所有这些声音汇集,其声贝将可转化为多么巨大的动能。科技尚未发达到这一步,暂时看做是一种无效消耗吧。

人人都需要表达,通过表达输出自己和吸纳他人。语言,包括文字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它生灵的特质之一。嘴笨的时候,或不便于、不好意思时,就用笔墨写下来与人交流。没有语言的世界将是多么黑暗或苍白。

恰好,这个世界充满了发声,沸沸扬扬,波澜起伏。又像是漫山遍野茂密的草木,春夏秋冬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人间说过的话,过了就过了,大多都是雁过长空、风来竹面,没留丝毫的痕迹。能留下痕迹的语言凤毛麟角,这样的语言可谓之文化,如《山海经》《道德经》《南华经》等等的经书,还有各类成语,还有如老百姓们挂在嘴边的“俗话说”之后的俗话,都算是。

说话可分为两极,言轻、言重。或轻如鸿毛,或一言九鼎。而大部分的话却取个中庸,那是生活中、情感中的一次性筷子,实用,使用着它解决着问题。即便是说个笑话,也逗得人咯咯一笑了之。谁的话说得好,谁就受人欢迎。谁的话说不到点子上、说打锅话,谁就在人际交际间败了下风。

把话说好。大事小情、得失成败所有一切几乎都与说话的优劣相关。

中国人的语言能力历来好,看《古文观止》,窥斑见豹,此书收录东周至明代二百多篇妙文,篇篇都是扣人心弦。话说得好,就事半功倍,能成为名人哲人圣人者,无一不是沾了说话的光。

即使对待生活小事,说话的艺术也至关重要。石勒是后赵皇帝,统一了大半个北方,但却是个大老粗,还是胡人。本来现在人们吃的黄瓜叫胡瓜,当时的石勒忌讳这胡字,让人端上来一盘子胡瓜问名襄国守郡樊坦。樊坦心领神会也回答的好: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把个石勒说笑了。

说话投机了,一拍即合。上古的周文王觉得自己老了,见到了和他一样老的鬻子就和他开玩笑:嘻!老矣!是说鬻子老了?还是感叹自己老?他心知肚明。而鬻子是这么回答的:若使臣捕虎逐鹿,臣已老矣。坐策国事,臣年尚少。鬻子正话反说,一说就说到了文王的心里。

或君王或草民,没有谁愿意听那些难听话,彼此说话,至少做到不抬杠,才有可能做到和谐相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句老话,人与人说话还得看对象,再好的话说给聋子听,还不如不说。公明仪的琴弹得好,他对吃草的老牛弹了一名曲,能弹出一群蚊虻的嗡嗡声,能弹出一只小牛的哞哞叫。但是这头老牛好像没听见,又摇摇尾巴到另个地方继续吃草了。

好多说话,没必要都把其看得多么重,有的话说得像刮风,风刮过来了,凉快一下,刮过去了,就不再惦记。但有的时候,有的话却如同箴言,放之四海而皆准。有个叫刘震云的人写过一本书《一句顶一万句》,这种话确实是有的,像《道德经》里面的每句话,都能让人翻来覆去作文章,写多少字也未必能把其写透彻。除经典之外,这类警句箴言还常常在民间,好多俗语民谣,诠释了生活的逻辑。写小说写得再好,也是搬用、穷尽不了民间的语言。一句顶不了一万句,顶一句也行,言必信,行必果,真正的说话是掷地有声。

小说就是说话。小说一词最早是庄子提出的,其意是指琐碎的言论。到了宋代才有了真正的小说,文言的、白话的,小说就是说话,用好的话讲好故事,那就是小说了。从这个角度说,人人也都可以是小说家,尽管不写书。长幼儿孙,口耳相传,远古的传说、千年的故事,都融入在生活里,熠熠生辉,有滋有味。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说的是说话的重要性,同时也肯定了读书也是重要的。

吃饭和说话,是生活中两件最重事。共妾围炉说话,呼童扫雪烹茶。这是说话,也是生活。把话说到极处,就说成了一幅幅的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如此这等话,是生活还是诗?是话还是画?家长里短事,都由话来说,俗话诗话、白话文话,或拙嘴笨舌,或妙语连珠,人人都在说话。把话说好,那就是人生和社会的动能。

白纸黑字

元杂剧《看钱奴》里有一句台词:不要闲说,白纸上写着黑字哩。若有反悔之人,罚宝钞一千贯与不反悔之人使用。白纸黑字这个成语,大概最早与这句台词有关。这成语的意思,基本上是要表达有文字凭据在,不容抵赖和反悔。凡生活中重要的事情,都签字画押,它是一种约束力,除此之外,它的广义那就有的可说的了。

黑森森的字写在白纸上,这对人类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使用了火。人们从结绳记事始,到甲骨文、竹简书,没有纸张之前,文明已酝酿有千年万年。直到蔡伦发明制造出了纸,这个世界的文明骤然黑白两清。白纸黑字,与历史、哲学、文化、生活从此一路同行,走到了今天。世上的事情差不多都和白纸黑字有关,从最顶尖的哲学到最基点的生活。

在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有一民间规矩,凡是谁在路边看到了字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也恭敬地拾起放置于庙门前写有“敬惜字纸”的石炉里焚烧,妇孺老幼莫不如此,就连山野土匪也无例外。越是文化丰厚之地,人就越敬重字纸。反之,越是文化贫瘠者之家,对字纸的敬重也之过而无不及。文化人把文字作为生存技能和吃饭的本钱,而不识字的人羡慕字纸,常常是把其当做末谋面的神明。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越是缺什么,就越是羡慕和追求什么。越是富有什么,就把什么都不当做一回事了。

获取遗失了的过往靠考古,追寻未悟的眼下凭读书,即便是未来的光明和幸福,也都蕴藏在字纸之中,有多少关于这方面的俗话为佐证,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

成为白纸黑字之物,都经过思想的过滤、成败衡量。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人们说过的话、思考过的事怕忘了,就记录在纸上,文明和历史就是这么形成的,即便一份合同、一个家谱。要不然,人们到现在还留下什么呢?引一句《书林藻鉴》语:“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痕。”雁叫长空,大雁叫过后就销声匿迹了,是文字把它的声音贮存了下来。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此般句子读将起来多美啊!唐诗宋词,空前绝后,没有了白纸黑字,哪里还有诗仙诗圣文人墨客?

人们好奇神人,尊崇圣人,学习许许多多的不同凡响人,而这些人统统都是由文字制造。汉字太过奇妙了,之乎者也,甲乙丙丁,子丑寅卯,每一个汉字或是有表情、或是有声音、或是有体型,它们都有着喜怒哀乐,也看遍过天上人间事,人们经历的事情比起它们的阅历,那只能算是九牛一毛。

仓颉造字。确切地说那不过是他把劳动人民含辛茹苦、悲欢离合的声像整理成线条符号罢了。是仓颉造字,还是文字制造了仓颉呢?有一点很明确,没有文字的表达,人们哪还会知道仓颉为何人?类似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人们都用文字争论不休,终究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汉字们却在那里暗自发笑,你们不知道的事情多着呢。

到头来,人们是玩不转白纸黑字的,五千汉字组合成妙文佳作,组合来组合去,没有一篇诗文是雷同。是的,海枯石烂,沧海桑田,只有文字是不可穷尽的。千岁万岁,炼丹修行,只有文字能做到长生不老。

汉字的问世,使得人类进入到了哲思时代、诗情时代,生活从此没有了枯燥,多有了缤纷璀璨。假设一下,汉字如果退休隐居,人类文明将会是一片混沌和黑暗,秩序没有了,情趣没有了,理想也没了,好多好多的美好也都没了。多么可怕!

在文字面前,人人都是敬畏者,同时又都是投机者,文章写得再好,思想表述再深刻,也都是用之所需、取之所好,穷尽不了五千汉字组合的全部内涵,即便是一个“人”字,人人面对,人人却无法洞察它的走向。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争论到如今,也没有个权威答案。由此说来,一切白纸黑字又都是片面的,至多也都是相对真理。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学字的,主题就是相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一个“对”字包罗万象,让儿童们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启蒙。不只是孩子,人人都与白纸黑字面对,人在其外,又在其中,彼此感受着温度和心跳,不愧对今生的相遇和彼此的阅读,就足了。

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

这是老百姓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说来话长,据说这句话与郑板桥有关,他弟弟郑墨因为要拆与邻居共用的一堵墙,打官司没打赢,心里有委屈,郑板桥听说后就写了四个字劝他:吃亏是福。

劝虽劝,但扪心而问,哪个人真的愿意吃亏呢。吃亏是福这句话,说足了,不过只是吃了亏后,人安慰人、或人以自我安慰的话而已。

人们常常把吃亏的含义放大了,有误读。花有开谢,月有盈亏,本是情理之中事,但人们却把不满足、不如意当做是吃亏了。花钱了,买了假货。帮人了,受到了背叛,如此等等。其实,这都不算是一回事。

真正的吃亏人,当司马迁莫属。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的一句话。

那一刻,他想到了自杀。但他又回头一想,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那样的屈辱,还有那样的建树。于是决定不死了,就此一死,就像是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没价值,坚持活下来!

活下来很疼痛。肢体在疼痛,心灵在疼痛。遭受宫刑后的他,在一间密不透风、没有阳光房子里疼痛了三个月。那时候没有头孢类药品,没有青霉素,忍受疼痛是治疗疼痛的惟一方法。

康复之后,他依然还处在疼痛之中,《报任少卿书》就写了他接受宫刑以后的那痛苦,肠子一天不知道要转动多少次,坐到家里,就精神恍惚,出去以后,不知道往哪里去。一想起接受宫刑的情景,脊背上的冷汗马上就渗出来,后背上的衣服全部给浸湿了。

他成了一个不是太监的太监,一个士大夫的另类,一个文化人的另类,他原来归属的群体都把他开除了,因为人们不再承认他是男人。

就是在这之后,一部名标青史的伟大著作《史记》横空出世了。

世人皆知司马迁因何事受其辱,他为征战匈奴杀敌万余而后被俘的李陵说情,惹恼了汉武帝,被关进监狱里的他曾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

不能!

吃了大亏。

惨痛中,作为男人的司马迁死掉了,作为士大夫的司马迁死掉了,但是在《史记》中激扬文字的一个太史公却获得了新生。可以做这样一个预言:中华文明的长河源源不断,司马迁就固在,他化身为长河泛舟中一面鼓风定向的巨大风帆。经历了千年,凡是中国人,没有谁不对他肃然起敬。

从这个意义上说,吃亏是福。

狭义的吃亏是福,存在于百姓间,施恩向善,善有善报,一枚铜板扔到地上,总有叮当作响。

广义的吃亏是福,其福是福泽众生。《史记》是一面铮亮的镜子,把历史、现实和将来照耀的透亮。如今史学家作史、文学家作文,没有谁不以此引经据典。

吃大亏,大福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卷货殖列传的一句话。利益是标识人生尺度的度量衡,人们所说的吃亏沾光无不由此而生、由此而灭。儒释道文化不约而同对此也都有诠释,吃亏是福的道理也都说再清楚不过了,问题是人们在生活里如何把握好它的尺度。吃亏是福,占小便宜吃大亏,其事例每天都在无数次地复制着,要紧的是如何学会吃一堑长一智。读《史记》,人们读到的是故事,而大多的人没有读懂对故事的思考。

不知道司马迁曾产没产生过吃亏沾光这样的念头,应该是没有的,如果有,他就不会为李陵说情了。他二十多岁时就曾走遍了名山大地,到后来又毫不懈怠地走在文字里,一共用了十五年时间,他写出了《史记》。

长风还在刮着,春华秋实。月亮还在照着,阴晴圆缺。过往的历史,将至的未来,都循着自己的节奏走路,全不理会人们的指手画脚。

道法自然。久旱之后,必将会有甘霖天降。

早晨起床,阳台上的花开了。不去想难得糊涂、吃亏是福那些事,幸福就来了。尽管吃点亏,那也是营养丰硕的原料。树的根从来不显露于世,却造就了枝繁叶茂。

吃亏是福,读《史记》,众多福相原型都伫立在那里。

最幸福之人莫属司马迁,他不再疼痛,生活还原了他,珍藏于每个国人心。

李白的诗

李白的诗,或许以后没有什么人可以超越了。

他给自己取字为太白,自信是来自天上的人。他现留存近千首诗里,涉及到写月亮的诗就有四百首。他小时候就注目天上的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之后的他对月亮一往深情、情有独钟: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喝酒望月的那晚,他和月亮还说了多少话,就不得而知了。

衣袂飘飘,玉树临风,李白每走过一次月影,月光就越加把他的心境洗得亮白。有这般情怀的人确实不太多。李白只是成熟了一半,而另一半天真的就像个孩子。除了他的诗炉火纯青外,他到最后也没有完全成熟。这样也恰好了,酒要半醉,花要半开,成熟了的事物,其美感也就凋谢了。

除了月亮,李白几乎把大自然的至纯至美都写遍了,青山大河,孤帆飞瀑,香炉紫烟,素手霓裳,春风秋燕,一朵怒放的鲜花,一缕和煦的惠风,一只翩然起舞的蝴蝶,都会令他激动不已。为了倾心于大自然,注定了他一生的漂泊,他把整个家室都扔给了妻子,一头钻进了自然的画卷里,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就这样产生了。

中国文人有一个共同特质,理想不得志,即寄情于山水,李白也无例外,他游走于名山大川之时,也仰慕长安。终于有一天,唐玄宗求贤招募他做翰林,这让他兴奋不已以诗抒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是三年之后,他又有了另一种心境: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时候他已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从宫廷重新走进了山水。他天生就不是做官的,民间有李白让贵妃捧墨、力士脱靴的传说虽无考证,但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罢。耿直不阿,可以是我们喜欢李白的一个理由。庆幸苍天没有让他成为一个权贵,而才得以让中华文脉中有了一个伟大的诗仙。

面对黑暗和失志,文人从来是无奈的,无奈而不颓废,依然还保持对美好的憧憬,恰恰是中国文人的可爱,李白的《长相思》表达的就是对追求美的矢志不渝:美人如花隔云端。他的那一双略带愁思的眼睛丈量着自己与长安的距离,把无奈揉碎作成珠玉般的诗句,以此抚慰着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心灵,这是一颗月光如水般的心灵,是多么洁净和高尚的心灵啊!

李白永远是快乐的!他一旦仰天吟诗、挥毫着墨,天地间所有的事物都跟着他乐观豁达、激情振奋了,那些凄凄切切、小家碧玉的情绪,从来就与他的诗句毫不沾边。即便是感叹时光,朝为青丝暮成雪,也把情怀斟满在酒里,烹羊宰牛,饮杯三百,没现钱了,就把五花马牵出来、千金裘拿出来换美酒,大气如虹。

他所处的年代是个诗星璀璨的年代,贺知章是举荐李白入翰林之人,入长安那天,李白把他袍袖中的《蜀道难》《乌栖曲》取出给他看,这让他赞叹不已,称李白为谪仙。那时的李杜,即李白杜甫,那时的王孟,即王维孟浩然,还有更多的诗者,名家荟萃,各具千秋。其诗作的气贯长虹,只有李白当之为魁首,他的那些诗豪迈之势,皆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难能可贵的积极向上,是他诗作的筋骨和主流。即便安史之乱时李白曾一度站错了队而被囚禁或流放,他也没因此消沉,有幸得大赦后乘船自白帝城赴江陵,面对两岸的崇山翠绿,由衷的快乐从他的心中展翅飞翔而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境界的高度,决定了艺术高度,李白的心里从来没有算计、没有嫉妒、没有仇恨,他的诗像是月光一样洒遍各个地方。他因过于天真而常常上当受骗,他也从没做过家务活,这显然是人生的缺陷,乃至像旁人一样他也仰慕功利,但怎么看他这些也不是缺点,他的缺点早已被他的天真和诗酒淹没了。

中国汉字最大的幸运,是遇到了李白。汉字是有表情、有声音、有姿态、有喜怒哀乐的,最懂得它们的当属李白,想咳嗽了,想大笑了,想饮酒了,想游山观水了,李白都把它们打理得恰到好处,从来不曾一点憋屈,在诗里,汉字们生活的汹涌澎湃、汪洋恣肆。

李白如今在哪儿?他离我们很近,启蒙中的幼儿黄童念诗学字差不多都从一首诗、中华第一思乡诗开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离我们又很远,在一轮圆月里饮酒作诗呢: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道风仙骨的李白,赐给我们的是诗与酒,而诗与酒就是中华文脉,不妨读读古往今来所有的诗文就知道了。问题是,在我们品酒论诗时,如何才望得见李白的高度。

噫吁嚱,危乎高哉!

猜你喜欢
李白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唐?李白 《客中行》(草书)
会说话的书
会说话的书
诗仙李白的归宿
梦中的文字
倒下的那一刻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