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路径探析

2019-11-14 14:21/
长江丛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内涵式课程目标内涵

■ /

浙江师范大学

一、中学教育内涵式发展与特征

中等教育外延发展是以学校规模、校园环境、办学设施、名师人数等可量化的标准来认定中学教育是否优秀的手段。所以,中学教育外延发展的动力主要是来源于学校外界,动力主体是政府支持或社会团体。内涵发展是事物本质特征的发展,是以事物内部矛盾的产生与内部矛盾解决为途径,对事物造成质的变化。内涵式发展动力是学校组成部分中的人的因素,主体是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

我国在2011年6月29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中强调强调重视教育的外界投入,也就是教育的外延式发展得以保障。但是当今社会对中学生素质和能力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教育不应只满足于学生知识与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新世纪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作出适应性的改变。需要中学教育在外延式发展的基础上,对自身发展作出本质的、持续性变革。在第八次课程改革浪潮中,部分学校开始从自身办学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并展开研究,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质量。如:杜郎口中学和洋思中学等,相应的教学变革手段有:六部教学法、环形大课堂等。结果发现办学设施、师资水平有极大提高,但是学生素质并没有如理想化发展。所以,我国中学教育在教育投入有所保障基础上,要追寻的应该中学教育体系、课程教学等内涵的发展。中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五点。

(一)实践性

中学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学校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积累,通过教学实施者解决问题、升华为实践理论,从而影响学校的教学组织与内涵。从实践中来又落实于实践,是来源于一线教学的自下而上的变革。

(二)衔接性

中学教育在学制中处于上衔小学、下衔高校的位置,为了相邻学段之间更好的衔接,中学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培养合格的中学生,还应该兼顾所需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学科素质的培养。衔接性一方面体现在教育理念的衔接,另一方面体现在课程设置的衔接上,所以中学教育内涵式发展应具有衔接性的特点。

(三)动态性

国家政权纲领决定了教育的方针和目的,决定着中学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中学生无论是选择进入高校学习还是选择直接进入社会,变革社会对中学生的期待都更高。所以,中学教育的文化内涵应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应随着教育领导纲领的颁布与社会变革进行调整。

(四)整体性

学校内涵式发展首要应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它指导和规范了教学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内涵式发展的内容涉及到:教育思想、观念、学制、课程、教材、教法、考评、管理体制。学校内涵式发展相对于外界支持应全面渗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从教师到领导者,从教学到学校管理。

(五)主体性

中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主体是学校的组成人员,意味着教育行政人员、科研人员、教师和学生都参与中学教育内涵的构建。教育内涵要为人的知识、方法、能力及态度的培养提供动态,有启发性、丰富的氛围。通过学生和教师反馈到学校内涵中,同时学校内涵发展应符合学校定位和师资条件与校本文化。

二、中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路径

从内涵式发展的基本特征来看,内涵式发展是中学教育发展的一种动力机制,为了保障这种发展方式的稳健运行,中学教育内涵式发展可从以下三种路径落实。

(一)从制度保障着手,建立有活力的学校

杜威认为学校应是一个简化的社会环境,以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与组织性为特点,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场所。钟启泉教授指出:课程改革是一种“学校文化”的转型的过程,是教育革命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所以教育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为了适应我国现今阶段中学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新基础教育的学校应该定位成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学习机构,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形成一种合作的关系,学校应该成为内涵式发展的机构保障。新基础教育学校的建设理念与学校内涵式发展不谋而合,即传统学校应克服对办学质量中外显数据的追求,从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的评定;避免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教育对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倾向。要保障中学内涵式发展可以顺利进行的学校建设应该满足以下个条件:从学校办学理念来看,要以内涵发展作为学校变革目标,学校应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理念;从学校整体办学出发,要综合本校师资特色、专业强项和课程结构考量,对学校功能与特色精准定位;从学校过程管理来看,要以校本资源开发为核心,以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重点。中学教育内涵式发展注重回归师生主体性,在学校教育实施过程中处处落实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的理念;从学校质量评估来看,实行办学标准考评。学校质量评估的价值取向要从以往的工具取向、效益取向转为学校活动主体取向,也就是教师和学生的自我建设能力的发展上来。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内涵式发展的动力保障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教学过程等都呈现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如重视教师数量的增加和外在的输入,重视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精英教师的作用,增加教师编制,都使得教育系统在外延式发展阶段取得可观进展。但是外延式发展只是让教育系统看起来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如果没有转向为内涵式发展的话,教育系统的发展很快就会因为没有动力机制而后劲不足。所以,教师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既可以作为外延均衡的因素,也可以作为内涵发展的动力。我国由长时间的统一的课程转变为有生命力的课程,教师的课程观应从忠实取向转变为创生取向。这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给教育系统赋予持续不断的变革和创新,能保证中小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持续推进。

(三)从课程着手,激化课程内涵自主变革生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更强调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课程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师开发课程的自主性。将课程权利由原来的制定者下放至教师,从教师授课倾向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倾向,在课程标准中加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由学科知识传授转化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想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将课程改革的外延式发展转向课程改革的内涵式发展。所以中学教育内涵式发展与以往课程改革相比应有以下几点不同:

首先,从课程的设计者来看,实现从“课程专家”到“一线教师”的转遍。增加教师对课程设计的自主权,使课程设计初始状态并不是最终状态,而是一个螺旋发展的过程。这样可以最大程度调动起教师对课程研究的兴趣和作为研究者的责任感。

其次,从课程目标内容来看,中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课程目标制定更注重教师与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发展的共同发展。课程目标由既定的转变为预设的,并且由教学情境联动课程目标设置,在实施过程中重视学情动态变化对课程目标的影响。课程目标的评价由“结果导向”转向“过程评价”,课程目标评价由注重教师教学效果转向为注重学生学习素养的养成。

再者,从课程实施过程看,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形态,同时是社会运行的子系统,所以课程目标不等同于教育目标,但是应该具有适应社会变革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形态。课程目标的实施需要更具体的,可以切实达到的目标。体现在教案中,教师应该少用懂得、学会、掌握等过程性动词。并且课程目标的实施应该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实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最后,课程建设更注重课程结构的优化、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的实质性的改变。学校课程结构是体现学校本位文化特色的重要方式,在三级课程的管理体制下,赋予了学校一定自主建设课程的自主权。在国家课程的框架下,结合学校特点例如教师特点,学生需求,社会要求等来设计课程,基于学校情境来进行课程建设。课程建设要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从纵向来看,课程建设要考虑课程结构在不同学段的衔接性,从横向来看,需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与习惯进行课程安排。

近年来,我国对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高等教育大众化、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基础教育装备与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等教育也暴露出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所以为了实现中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可以从教育制度与课程改革两方面着手,不断促进中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完善,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内涵式课程目标内涵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专业认证视域下高师院校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照金精神的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外延式”与“内涵式”
浅析综合类高校音乐艺术管理的“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