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共青团作为高校群团组织,具有相对独立和完善的组织内部架构。同时,从组织关系看,高校共青团接受上级团组织和同级党委的领导;从工作职能看,高校共青团的思想引领、志愿公益、社会实践、成长服务、权益维护等职能又决定了其与国家发展 、社会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运用管理生态学理论,将高校共青团组织赖以生存的环境分为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宏观环境。微观生态环境即高校共青团本身,包括团组织、团干部和团员;宏观生态环境,即共青团外部系统,包括社会和国家;中观系统介于微观生态系统和宏观生态系统之间,即高校共青团所处的高校党政环境。
高校共青团一方面要抓好学校共青团内部团员管理和团组织建设,解决当前高校共青团组织自身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不足、工作吸引力凝聚力不强、工作有效覆盖面不够、脱离青年学生等问题。另一方面,又要动态地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变化、青年学生的新需求对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积极适应,主动作为。
微观环境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主阵地,然而调研显示,高校共青团在其工作的主阵地中存在工作精英化、活动形式化、基层组织弱化。调研显示,在多数活动中,团干部即是策划者和组织者,同时又是参与者,使本该面向全体团员青年的共青团工作实际上成为一部分青年的工作,工作失去了广泛性,呈现精英化;各自高校均能结合高校特点,开展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与之相对应的却是较低的活动认同比例,说明现今高校共青团活动存在形式主义,对大学生价值影响微小;各高校团支部建设实现了绝对数上的覆盖,然而在校生能感受到共青团组织作用的比例低,凸显了团组织“影响力小、凝聚力弱、战斗力差”的局面,以上“三化”说明了高校共青团在微观环境中高位徘徊,融入不深。
邓小平同志指出:“团的工作无非两部分,一是参加全党全国范围内的各种工作,在同级党委领导下,努力奋斗;一是属于青年团本身的特殊性质的工作。”然而,高校共青团与高校党政存在“党团不紧 团教疏离”的尴尬局面。调研显示,各高校普遍存在党团之间配合度不高,党建带团建工作内容和方式不够清晰明白,机制不够健全完备,缺乏良好的协调沟通,联动意识不强,造成“党团不紧”。另一方面,高校共青团凝聚了一大批的团干,但是因为缺乏社会资源、物质资金资源和政策资源,在各项工作中,大多成了行政部门的补充,被动参与到高校运行中,造成团教疏离。
高校青年团员主要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接触现实社会,同时通过网络全面接触虚拟社会。高校青年是最活跃,聚集量最大的网民,然而,调研发现,高校共青团在人力上,技术上,经费上都难以主动、及时、有效地占据网络,大都只能在公共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上建立阵地,彷若是在惊涛骇浪的网络信息中奋力漂游的一叶扁舟,势单力薄。另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中,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是高校共青团接触社会的主要渠道,然而调研发现,高校共青团难以通过这两项工作真正融入社会。一方面,高校共青团组织团员青年参与志愿实践活动多集中在周末或是寒暑假,时间安排上灵活度低,难以跟上当前社会日新月异的快节奏发展步伐,活动持续性差。另一方面,高校共青团通过组织志愿实践活动,为青年提供思想成长,实践锻炼的机会;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街道社区或是企事业单位希望高校青年学子的志愿实践能真正服务于他们的工作需要,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对接难度大。
1、价值观多元化
当前青年的价值体系运作机制,从全社会整体静态调节为主走向青年个人动态调节为主,西方思潮对主流信仰产生干扰,物质主义侵蚀核心价值观,经济社会多元化引发观念分化和冲突。
2、成长需求多样化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青年人在学习、就业、维权、交友、心理等领域需要服务的内容日益增多。
3、发展路径多极化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产业知识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其他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国际就业形势实在地展现在国人的面前,这无疑给大学生们重新思考自我、实现自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的选择空间,个人的理想追求和主观意愿有了更大的差异。
1、专职团干不足,难以全面覆盖青年
共青团面对的是全校成千上万的团员青年,共青团改革方案对高校校院两级团委配备专职团干部数量有明确的规定,但是调研发现,多数高校团委校院两级专职团干配备均不齐。另一方面,共青团干部岗位轮转快,人员更替频繁,队伍缺乏稳定性。
2、方式不多,难以有效吸引青年
高校共青团旨在对青年提供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如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素质拓展、校园文化、志愿服务等,但是高校共青团在服务青年过程中,受到人力、经费、专业、场地等方面因素的限制,难以通过自身的组织创新和整合内外部资源来丰富工作方式。
3、应对不快,难以及时引导青年
当前的高校团员青年生长在网络时代,他们的思想,生活,学习都与网络息息相关,网络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瞬息万变,但是共青团组织架构大,分支多,工作多以常规性和常态化工作为主,对新鲜事物应对不快。
1、国家新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明、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都对当代大学生的具体要求、人生定位、就业规划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社会新变化
社会分工更加细致、更加专业化,政府购买服务的逐步完善使社会各项公共服务不断健全,加之各种社会团体、社工机构不断涌现,网络和人工智能又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社会能为大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平台便也减少了。
3、高校新发展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心在于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可是许多高校把“提高教育质量”等同于“提高专业培养质量”,因此,与教学相关的教学、科研、管理等部门成了高校的“核心部门”。而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侧重于思想引领和综合素质提升,在高校改革发展过程中,逐步被边缘化。
1、拓宽视野,提高认识
一要知轻重。高校共青团是全团的命脉,是整座共青团大厦的基石,独具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地位,位置特殊,使命光荣。二要知不足。在国家进入新时代、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高校改革全面深化的今天,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也要加快前进步伐,封闭的、单线的、平面的工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青年的成长需求。三要知空间。高校共青团是学校党政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可在服务高校党政中心工作,进而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主动对接,汇聚力量服务中心工作;可在服务青年中深入挖掘,汇聚资源服务青年发展,使这个桥梁纽带迸发出强大的弹力和张力,拓展出巨大的空间。
2、调动资源,互通有无
一方面要立足新时代,紧跟全球化、市场化与网络化甚至智能化的步伐,聚焦实现方式和具体内容,在空间领域上实现拓展,在时代特征上突破创新。另一方面要组织青年向外服务大局,调动资源向内助力成长,探索形成党政资源、社会资源、团内资源汇聚共推的长效机制。
3、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工作
一要拓宽宣传渠道。打破网络思想引领是团委宣传部门“宣传门户”的局限性思维,形成所有部门、全体团干共同参与的开放性局面。二要开辟活动阵地。借助当下青年参与度高的“抖音”、“直播”等网络技术,或是自主开发既能聚合学生,又有教育功能的校本小程序等网络产品。三要延伸服务抓手。借力在网络上布点密集的青年志愿者,为青年解决个体、个性化需求。
1、以项目合作为抓手,为团员打造更大的成长空间
发挥组织优势,分批分次组织团员青年深入城市街道社区、农村乡镇村落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扩大共青团工作有效覆盖面、吸引凝聚更多青年加入到项目中来;发挥专业优势,对接地方和企业需求,组织高校相应专业团员青年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使团员青年在实际锻炼中增强专业兴趣,强化专业技能;发挥青年优势,强化项目设计,使项目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2、以基地共建为依托,为青年拓展更多的实践阵地
多方多层共建基地。发挥共青团大系统优势,与士农工商等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团组织多方多层共建实践基地,争取党政支持,汇聚社会资源,打造社会各界青年齐聚交流、共同成长的平台。建立不同类型的基地。共建志愿服务基地,共推青年思想成长;共建专业实践基地,促进青年学业进步;共建创业基地,助力青年就业创业;共建生活服务基地,解决青年实际需求。通过不同的方式建立基地。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通过团队共建、内容共建、功能共建、场所共建等多种方式,推动共建单位党建阵地、群团阵地、团属阵地共建共享。
3、以共享成果为目标,为工作带来更大的影响力
一要扩大社会声誉。借助大项目、大平台,打响学校名声、争取优质生源,为建设高水平大学贡献力量。二要提升教育实效,更大范围、更深层面地渗透共青团的工作理念,形成统一的价值追求,并由此带动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引领。三要实现校地企共推社会发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作为高素质、高层次的高校青年学子,更容易在参与社会建设中,发挥在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中的作用。
1、工作要求新求变
一要关注青年新思想。根据青年思想新特点,创新引领方式;了解青年兴趣新指向,充实活动内容;迎合青年生活新需求,丰富服务项目。二要紧跟高校新发展。围绕高校育人中心工作,立足办学特点,凸显共青团工作的校本特色;抓住工作重点,牢记共青团工作融入大局的使命要求;把握时间节点,展现共青团奋发向上,时不我待的精神风貌。三要适应社会新变化。助力青年学生与瞬息万变的社会有广泛的接触并在社会生活中受到锻炼,为青年学生创设社会交往、实践锻炼、信息交流和知识融会的平台和机会。
2、团干要常学多学
一是坚持导向性学习,坚持思想立团。要增强紧迫感,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高校青年意识形态的渗透;要增强时代感,教育引导高校青年将个人理想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起来;要增强使命感,将思想引领工作融入到所在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发挥生力军作用。二是注重业务性学习,坚持固本兴团。要学习团情团务,紧随世情、党情、青情的变化;在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基础上,促进青年工作与社会工作,党政工作融会贯通,提升工作层次。三要注重学习方式,既要传承,也要创新,既要全面推进,也要聚焦重点。立足校内,发挥基层团支部的作用,以传统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集中教育,确保教育的全面性;组织团学骨干等重点人群,以团学培训为契机,深入挖掘教育资源,如参访主题教育基地,寻访典型人物等。
3、基层团组织要抓实抓全
基层团组织是高校共青团引领青年,服务青年的最大落脚点,随着团员的入学与毕业,不断更替着新鲜的血液,是高校共青团生态系统里最活跃的成分。一要按照团中央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切实抓好基层团组织建设,在规范建设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在高校共青团生态系统里发挥作用。二要建立良好的联动机制,使高校团委对基层团组织具有强劲的吸附力,而后将基层团组织带入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为整个生态系统注入活力。三要注重对基层团组织的有效覆盖,既要抓先进典型的“关键少数”,更要注重扶持和培育,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运用管理生态学建构“开放、整体、动态”的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里,高校共青团与其所处的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宏观环境中各个因子呈交互性、共生性、创新性多重一体化发展,这样的高校共青团工作新模式,是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和青年成长需要的,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要求的积极探索,也是对《高校共青团改革方案》的具体思考。
“高校共青团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为今后学者们对系统内的其他因子进行进一步研究打开了窗口,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高校共青团生态系统会更加充实完整,高校共青团也将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