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红梅/成都师范学院
现阶段,幼儿教育逐渐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幼儿入园适应问题则是家长和教师最为注重的问题之一,因此,如何培养幼儿入园心理适应核心能力是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该问题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分析幼儿心理适应的影响因素,从不同方面提出培养策略,以期帮助幼儿更好适应幼儿园生活,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亲子依赖是幼儿入园不适应的重要影响因素。刚刚入园的幼儿通常在3岁左右,其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缺少足够的经验,其认知能力有限,在心理上较为依赖成人,不习惯与家人的分离。在入园后,面对与亲人的分离,容易出现紧张、烦躁等情绪。幼儿分离焦虑程度的高低,与幼儿对家人的依赖程度有直接关联,部分对家长依赖程度较高的幼儿,常常无法有效地控制自身不良情绪,在出现不良情绪时通常会选择逃避,有时完全被不良情绪左右出现哭闹喊叫,甚至出现攻击同伴和教师的行为。幼儿园生活中,教师会要求幼儿自主进食和睡眠,自理能力或规则意识较差的幼儿,衣食住行因离开了家长的悉心照料,缺乏完全独自生活的能力,则会表现出悲伤、焦虑、厌食等情绪。部分幼儿,由于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面对与同学之间的矛盾,难以独立解决,时常沉浸在消极情绪中。这些情绪均影响了幼儿的园内生活,进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生活中,幼儿处于整个家庭的中心地位,受到来自家长的关注,在入园后,幼儿需要与其他幼儿平等相处,生活地位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出现了巨大心理反差,导致幼儿无法快速适应园内生活。同时,幼儿入园前主要生活在家庭环境中,对于家庭的布局陈设等十分了解,这些均给幼儿带来了安全感。进入幼儿园后,尚未与老师建立信任感,接触的环境较为陌生,并且需要遵守幼儿园的作息规律和行为准则,幼儿内心会对教师、幼儿园环境产生不适应感。生活环境和生活规律的变化、行为准则及人际关系的变化,均会威胁到幼儿安全感,进而导致园内生活的不适应和焦虑。
入园制度对幼儿心理适应能力具有一定影响。当前大部分幼儿园,在幼儿入园初期通常是缩短幼儿园内生活时间的形式,幼儿园每天中午结束午饭后,家长会接幼儿回到家中午睡,到下午2:00左右再次回到幼儿园。也有部分幼儿园采取入学初期半天入园制度,家长在上午9:00送幼儿入园,在下午2:30接幼儿回家。若家长在入园时间上无法合理安排,则会选取日托形式的幼儿园,幼儿在每天早上7:30~8:00准时入园,下午5点离开幼儿园。相对这三种入园方式,通过进行观察和比较能够发现,中午走读和半天入园的就读形式,幼儿入园的适应情况相对较好。日托形式的幼儿园,幼儿需要整天待在幼儿园内,其适应情况相对较差。
许多家长在幼儿入园后,并未积极配合幼儿教师的工作,导致出现家校教育不统一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入园生活的适应。幼儿就读过程中,教师通常会根据一定的科学标准要求安排控制幼儿的作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作息习惯。回到家后,部分家长随意给予幼儿自由,并未对其生活作息时间和行为习惯加以严格要求,幼儿再一次回归到随意任性的生活习惯。这样一来,幼儿教师的努力付之东流。而且,回到幼儿园的幼儿需要重新适应老师安排的规律生活,长此以往的反复会造成幼儿认知混乱,情绪波动,无法判定哪种要求是正确的,这对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也极其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入园前的幼儿,无论是思维还是动作行为,都比较感性。行为是心理的反映,反映出幼儿认知思维的过程。在家庭教养过程中,家长需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努力成为孩子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在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上,以身作则,对幼儿进行耐心的教导,引导他们正确思维。多与孩子有效沟通,讲明行为的原因及后果,让孩子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养成讲道理的思维认知习惯。入园前,家长要与孩子讲明上学受正规教育的意义,也要让孩子明白上学初期会出现的身心不适应感受及反应,并教会他们一些解决的办法,让孩子做好克服适应期不良身心反应的思想准备,增长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入园期间,幼儿教师态度要和蔼可亲,宽容对待幼儿不适应的身心反应,不责怪,不批评,细致地说明幼儿园生活与家庭生活不同之处,耐心解答幼儿们提出的各类问题,拉近与幼儿们的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扶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生活情绪环境。0~3岁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其情绪发展,极其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父母要身体力行,为孩子树立情绪榜样作用。家庭成员和睦相处,遇到困境努力想办法解决,而不是过于焦虑、恐惧、自卑,不随便发脾气,不歇斯底里。生活过程中,多多陪伴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孩子面对挫折与困难时, 即时纠正孩子不良情绪表达,耐心培养孩子对挫折的忍耐与化解困难的能力。入园后,幼儿教师要积极肯定幼儿积极情绪表现,耐心倾听幼儿心声,细心关注孩子们的消极情绪表现, 即时疏导;对待入园特别不适应,且有过久焦虑、烦躁等等消极情绪的孩子,不紧紧逼人,即时与家长联系,或给幼儿留有情绪过度与准备时间。家校联合,共同努力,培养孩子积极情绪发展。
幼儿园应为幼儿创设温馨舒适的教室环境,室内的整体布局、物品摆放、灯光照明都要带给幼儿一种便捷安全的感觉,进而减少幼儿在新环境中的内心焦虑和紧张。并且不断优化幼儿园环境,消除其中的不良因素,减少陌生环境对幼儿适应能力的影响。在幼儿入园后,教师应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幼儿参加,防止幼儿在静态环境下情绪反复,被正在哭闹的幼儿所影响,并且多样化的游戏活动能够帮助幼儿分散注意力,不断减轻入园后的焦虑感,更加快速地适应幼儿园生活。与此同时,幼儿园内部的音乐和运动环境应予以重视,由于入园儿童的年纪较小,与亲人分离时难免会产生不良情绪,通过为幼儿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能够有效地帮助舒缓幼儿情绪,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幼儿园互动,提升幼儿心理适应核心能力。音乐的选取应根据幼儿年龄阶段的实际发展特征,选择具有趣味性,并且易于理解的音乐,如《一只哈巴狗》,歌曲具有明快的节奏内容丰富有趣,能够充分吸引幼儿的好奇心,使其处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镇静幼儿的情绪。创设运动环境同样是干预幼儿不良情绪的有效方式,通过丰富有趣的运动项目,使幼儿在参与过程中与其他幼儿形成良好的互动,帮助幼儿建立快乐情绪,进而对喜爱幼儿园的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应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状况,引导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务,如,叠被子、收拾碗筷和玩具等等,培养孩子意志行为,养成勤奋、爱劳动的好习惯。在幼儿入园后,幼儿教师应耐心引导幼儿按照行为准则要求,养成独立吃饭、独立上厕所、按照幼儿园时间规定起床和午睡等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开展日常活动过程中,幼儿教师应严格按照流程规范,为学生创建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环境,通过一段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会知道每个活动结束后需要做的事情。同时,应有意识引导幼儿参与幼儿园的整理活动,例如整理衣物、擦桌子、整理玩具,继续培养幼儿主人翁意识,积极融入集体生活。
亲子关系是幼儿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亲子交往是幼儿人际交往安全感和将来社会适应的基础。在0~3岁婴幼儿年龄阶段,幼儿在表达过程中,无论言语是否清晰流畅、表达是否清楚正确,作为家长均应认真聆听,并与其展开认真的交流,使幼儿感受到被尊重,并引导幼儿如何与他人交谈,增强幼儿人际沟通信心,培养人际交往能力。针对幼儿对家长亲人依赖的年龄特征,教师应帮助幼儿转换依赖。幼儿入园后,教师应给予关怀和爱护,始终保持对幼儿的欣赏,并在情感方面予以支持,针对不同幼儿入园后的表现,理解和包容,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可以与幼儿展开身体接触,例如摸摸头、拥抱,使其逐渐信任老师,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帮助其在陌生的环境中获得安全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鼓励幼儿与其他小朋友构建良好的朋友关系。为幼儿之间的交往创造机遇,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游戏和活动时间,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展开交往活动,培养幼儿人际交往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能够很快与同伴熟悉,进而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自信心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开展游戏交往活动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营造与实际生活贴切的情境,使幼儿在处于不同情境中,均能够学会理解他人,并不断完善自身的行为举止,提升幼儿的团结协作、探讨交流等技能。幼儿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学习如何处理人际问题,与幼儿园其他小朋友融洽相处。
虽然园内幼儿年龄相近,但他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应实施因材施教。针对入园后适应能力较强,性格活泼开朗的幼儿,幼儿教师将情感合理的表达出来,并帮助幼儿不断规范学习行为举止,引导幼儿在做事过程中专心耐心,形成良好的习惯,避免幼儿在集体生活中自由散漫,同时根据幼儿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帮助。针对入园后,精力充沛、活泼好动的幼儿,幼儿教师需要始终秉持着平和的心态,引导幼儿认知规则、遵守规则。适当给予幼儿一定的约束,使其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制能力,能够更好的约束自身行为。针对入园后适应能力较慢且性格内敛的幼儿,就是在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用对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耐心,给予幼儿足够的关怀和爱护,对他们正确的表现与认同和肯定,帮助幼儿建立集体生活的自信心,提高集体生活积极性和心理适应能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在幼儿心理适应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家园合作, 培养孩子正确认知,积极情绪发展;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准则和生活习惯;优化园内环境,引导幼儿主动适应;促进人际交往,帮助幼儿转换依赖;尊重幼儿个性,实施幼儿因材施教;梯度入园制度,促进家园教育统一等等方式,帮助幼儿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顺利完成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