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
国家历来重视学生的资助工作,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奖助体系也随着招生规模、培养方式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以“人民助学金”和“人民奖学金”为主。九十年代开始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奖学金制度试行办法》,设立研究生奖学金,资助金额不断调整增加。2014年国家发布《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标志着新时期我国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形成。《意见》出台之后,国家进一步重视和规范研究生奖助体系,先后出台了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奖学金的管理办法,并在 2017《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提高博士生待遇,随后教育部 财政部发布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的通知》。2017年3月,财政部 教育部 中国人民银行 银监会发布《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2017年4月财政部 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全国学生资助管理规范年”活动的通知》;2017年5 月,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专门在重庆召开了部属高校资助工作的培训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为学生资助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2019年4月21日,为规范和加强学生资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助工作顺利开展,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退役军人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印发通知,发布《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办法》,内容涵盖了各类学生的奖助政策。当前的研究生奖助体系主要以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奖学金为核心;以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三助”津贴为补充;以特殊困难救助金、学费减免和国家助学贷款等为托底的奖助体系。
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功能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基本保障,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提高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待遇;二是奖励激励,对在学业、科研、竞赛等方面表现优异的研究生给予奖励;三是助困功能,对家庭困难和特殊困难研究生的生活学习给予一定补贴或学费减免;四是专项奖励,如对出国交流、国际会议、科创实验等专项工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奖励,或对基层就业、退伍军人等特殊类型研究生给予相应资助;五是按劳取酬,如研究生通过从事助教、助管、助研等工作,获得相应的酬劳。
从各高校研究生院的设置来看,研究生教育一般包括招生、培养、学位、德育等方面,研究生奖助体系在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各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06年国家启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试点工作以来,各高校都围绕“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和层次结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目标,以奖助工作的改革为主要抓手,积极探索,科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
当前国内外高校研究生生源竞争日益激烈,研究生在推免或报考过程中,除了考虑学科、专业等因素外,研究生奖助政策也是重要的因素。为了提升研究生生源结构,吸引广大考生报考,各学校通过设立新生奖学金或校长奖学金、提高学业奖学金标准、设立出国交流基金等方式增强招生的竞争力。不光在国内,在国外奖助政策也是吸引生源的重要举措。根据贝尔的研究:近10年来,无论在公立学校,还是在私立学校,研究生教育资助问题始终是院长们最为关切的话题。为研究生寻找资助,设立丰厚的奖学金以吸引最优秀的生源始终是美国研究生院最重要的工作职责之一。
完善的奖助体系有助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质量的提升。各高校通过设置中期考核环节来动态调整学业奖学金,通过拓展资金来源,设立多种类型的企业奖学金,激励研究生在学业中奋发努力。通过短期访学基金、国际会议资助、创新项目资助等方式,设置有针对性的奖助项目来提升研究生的国际化水平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基础保障。此外,通过助管岗位,实现了助困和管理育人的功能,通过设置助教岗位,促进研究生参与教学实践,提升专业技能,通过助研岗位,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作用,逐步提高了研究生导师的成本意识和责任意识,将师生关系真正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平台上,建立了新的以导师资助为基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学位授予在研究生在校培养环节中的最后一个,学位论文质量和学位授予要求与培养环节息息相关,除了上述培养环节中的各类奖助政策对学位授予质量有积极影响外,一些高校设立的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优秀毕业生的评选等奖助方式都激励研究生投身科研,进而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在研究生奖助工作中,不但涉及到国家和社会,也涉及到学校各个部门、师生之间的配合和统筹协调,是有效发挥资助育人的重要环节。当前,各高校在各类奖助学金评比评选中,不单单以科研为导向,而且加入了综合素质的考量。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先进典型的选树和宣传,起到激励和教育作用;在评选过程中,注重公平公正,宣传国家政策,使广大受助者有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各类奖学金评选中不仅注重个人表现,还注重团队表彰,增强了研究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加强研究生资助工作内涵建设,是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举措。
综上所述,研究生奖助工作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招生、培养、学科学位、德育等方面的工作发挥着重要的调控功能。不但保障研究生安心专注于学业和科研,在很大程度上还促进了学校院系、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科学研究,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发挥了纽带作用。
当前,我国研究生奖助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经费来源相对单一,以国家拨款为主;资金的分配不够科学化,奖助体系中资助的精准性还有待加强;研究生奖助体系与当前研究生招生规模和类别的多样性还存在矛盾;奖助的投入与研究生培养质量之间的契合度不够,国际化水平和培养质量有待提升;研究生奖助管理在各高校研究生院、研工部、学生资助中心之间的关系还未理顺,没有形成资助合力和育人合力;奖学金设立种类较多,缺乏统筹,在评定过程中存在一奖多评、重复获奖,也存在恶性竞争和弄虚作假、功利性强等现象。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结合当前“双一流”建设工作,梳理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的改革和培养目标出发,加强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相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与培养质量共生共荣的资助管理模式,达到供需平衡、个体发展、群体示范、修复优化的可持续状态。具体来讲,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于2013年3月29日下发《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是深化中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 》,指导思想是“保证研究生教育基本质量,创新机制,激发学位授予单位追求卓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要“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这三个文件相辅相成,研究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是实现“双一流”目标的重要保障、“双一流”建设为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以上三个文件的核心都提到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而要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构建是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要素、是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的核心组成。当前做好研究生奖助工作,要符合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讲就是要在奖助体系设计时,首先要将招生、培养、教育管理等各类奖助学金和资助统筹整体联动,其次是有侧重地奖励在科学研究中、创新创业中表演突出的研究生,更要激发广大研究生向着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国际视野广、文化素质高的目标迈进。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资助育人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立德树人”融入研究生奖助工作中,就是不但要对受助学生提供基础保障,更要在奖助体系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重视对研究生的价值引领,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求实精神、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推动资助工作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
在具体的实践中,一是要把资助工作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全过程,在评选导向、评价指标、表彰宣传、发挥榜样作用等环节中培育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要发挥导师在研究生资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生教育是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责任人,助研津贴是研究生资助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实现了助困,又促进研究生将所学和科研工作相结合,研究生导师在指导学生科研实践的过程中,要科学客观评价研究生在项目成果中发挥的作用,关注家庭困难研究生和研究生的思想状况,不但要导学业,更要导人生,发挥导师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发挥助管、助教工作在研究生奖助中的重要作用。这既能为研究生提供生活补贴,又能促进研究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是实践育人和资助育人的良好平台。
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首要任务就是助困,提升资助的精准性,首先是针对资助对象,对特殊困难研究生的保障性需求要精准资助、应助尽助。
其次,研究生的培养是个性化的需求,每个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不尽相同,针对不同发展需求的研究生,要科学分类,各类奖学金应突出奖励重点,避免多个指标体系之间的冲突和平衡问题。通过学业资助、论文资助、科研实践资助、出国交流资助满足需求,尤其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奖助体系要针对一流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等重点建设学科有所倾斜或设置专项奖助学金。针对优秀研究生,要重视激励性资助,通过科学设定评价指标体系,避免“大水漫灌”式的资助,激励广大研究生投身科研。
第三,针对资助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大数据分析,做到资助工作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奖助制度和评选指标要公平公正,评选办法要科学、严谨。
总之,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构建既要符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又要考虑奖助体系如何为培养目标服务,工作落脚到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上,要做到激励保障并举,多元多层次全方位,奖助体系要与招生、培养、质量保障等综合改革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闭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