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永
与《长江丛刊》有缘。
2014年,《长江丛刊》恢复了这个既有地理方位又有历史传承的刊名。我也是这年调动工作到了区文化局,并于年终邀请杂志社来区作协年会上讲课。我与几位老师一见如故,初步敲定了辅导和扶持我区基层作者的方案。《长江丛刊》站在全省高度,文学影响力大,编辑实力强,尤其难得对基层作者的一副热心肠。我们从次年举办油菜花节笔会开始,抓创作和改稿,出作品和出人才,直到今年举办“长江训练营”,一年年坚持下来,真是越办越大气,越办越顺利。
《长江丛刊》创刊四十年来,曾更过名,曾改过制,曾掀起过文坛波澜,可谓见证了文学事业的改革发展。今天,这本杂志初心不忘,以长江为名,以文学为号,它的身边,始终团结着来自各行各业的作者和爱好者,一起享受这份耕耘和收获。这几年来,我区作协会员亲身感受的变化,就是参加的交流丰富了,取得的进步明显了,更有许多作者从《长江丛刊》启航,已在大江大河里直挂云帆,引人瞩目。
我的最有印象的一组诗,以蔡甸区消泗乡的工作经历为题材,获过《长江丛刊》年度奖。我知道,所有姣好的容颜、澎湃的心跳和令人迷醉的词句终将一去无踪,我的诗不会为浩瀚的文海增些气势,也不会为漫长的人生添些色彩。但是《长江丛刊》投来关注的眼神,让我,以及我认识不认识的朋友,在熬夜灯下,在冷板凳上,觉得此道不孤,此生有幸。
我想,最后把话头回到一本杂志上。如果谈到《长江丛刊》,就能谈到它的装帧和版式、它的栏目和作品,如数家珍,可以说,这本杂志是可读的,已经成为我真实不虚的记忆。如果记起《长江丛刊》,就能记起他的团队、他的活动、他的言笑謦欬,如坐春风,又可以说,这本杂志不仅仅是一本杂志,他是可亲的,亦师亦友,影响着我。
文学影响着我。我需要这样一本杂志,在我平庸的日子、浑噩的生活和沉重的现实里,每一页都能读到浪花、翅膀和紧握的拳头。《长江丛刊》虽届不惑,实属文青,我祝福他芳华永驻,我愿意追溯他的历史,也期待陪伴他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