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生命如歌,文学如歌

2019-11-14 11:17李朝全
黄河 2019年2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作家创作

李朝全

何建明是作家中的劳动模范。早在十几年前就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笔耕勤奋,创作数量非常大,从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出版报告文学作品50余部,称之为“著作等身”,丝毫没有夸耀之意。单单是在今年,这位已年过六旬的作家就创作出版了三部长篇报告文学:《山神》《时代大决战》和《浦东史诗》,还出版了《何建明文集》三十卷和《我的国家史》。

《浦东史诗》被认为是关于浦东的改革开放史记,既有史志的壮阔,同时又不失优美的诗意。作家从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写起,讲述自己和浦东半个世纪的缘分。在他读小学时,他的被打成“走资派”的父亲带着他,驾驶着一艘小木船到上海来运输肥料,就在这个过程中,小船因为经受不住大轮船掀起的海浪而倾覆了,他和父亲侥幸死里逃生,被冲到了浦东的岸边,捡回了一条命;而在80年代初中期他成为解放军某总部的一名年轻军官,和女友在上海外滩谈恋爱时,找不到立足之处,当他提议到河对面的浦东去时,遭到了女友的冷眼,因为那时的浦东还是相当荒凉的一片土地,那场恋爱最终无果而终,而何建明与浦东的缘分却延续至今,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由他担纲撰写浦东改革开放历史。在采写这部报告文学的过程中,他深切地感受到了上海人的奋斗开创精神。他说,其实上海从来就是一个动词,一个状态,一种精神,因为这个城市就靠近大海,没有勇敢的行为,没有创新的锐气,没有坚韧的意志,历史和自然的浪潮早已将我们淹没与湮灭。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上海的精神美、品质美和情意美,他郑重地以新上海的名义,以文学的形式,向那些历史性的人物和功臣们致敬。

说何建明创作速度超快,一点儿都不是虚话。每年一部到几部报告文学新作的创作和出版,构成了其文学人生一个又一个的台阶,而最为令人惊叹的是,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深切地呼应着时代的伟大召唤,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可读性和感染力,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因此,称他是文学界的劳动模范,的确是名副其实。

以身许文

何建明1956年出生于江苏常熟市,1976年从军。在军队里,先从团部到师部,再到军部,他担任过宣传干事和报社记者,曾经在湘西、湘南和云南等地驻扎。因此,他最初的文学创作就是与新闻记者的采访报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决定了他后来选择报告文学这种新闻与文学相结合的文体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和拿手好戏的重要原因。

1978年1月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报告文学开始成为一个时代新文体的标杆。这时,何建明也开始了自己的报告文学创作。他最早的作品是创作于1978年前后的《腾飞吧,苍龙》和《湘西探险记》,而《湘西探险记》的撰写正是与他在湘西部队担任记者期间的经历密不可分。

在湘西、湘南等地采访,他看到乱采乱挖国家矿产资源的各种恶象,也屡次深入到那些金把头、山寨王等黑社会性质的虎穴之中去探究血腥野蛮的采矿真相,也了解到了各种各样令人揪心的矿难。后来,他就在这些素材的基础上撰写了《共和国告急》这部报告文学,并且摘得了第一届鲁迅文学奖。

这次获奖极大地激励了何建明,激发了他创作报告文学的巨大热忱。如果说,刚开始的时候他还在创作小说、诗歌和报告文学等不同的文体之间犹豫摇摆的话,那么,从此以后,他就坚定地找到了自己创作的主攻方向,那就是倾力投身报告文学,投身这种与时代紧密相连的,能够对社会发展前行产生积极影响的文体的创作。

1989年他从部队退伍之后到了中央部委的一家普通的报纸《中国地质矿产报》社当记者,1993年担任了新创刊的大型文学杂志《新生界》主编,1996年调入《中国作家》杂志社。

在杂志社,他是一个尽职而且敬业的编辑,他参与筹划、采写、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品,其中就包括赵瑜的《马家军调查》。《马家军调查》在《中国作家》1998年2期上发表后,引起洛阳纸贵,也使《中国作家》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许多读者都对这份杂志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期许,希望能在杂志上读到更多贴近现实生活的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因此当时已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的何建明感觉到自己义不容辞,要继续把报告文学这种文体在杂志上发扬光大。恰在此时,共青团中央正好找到杂志社,希望能够组织作家去采写贫困大学生生存状况的报告文学。何建明自告奋勇地承担了这项任务。他花了几个月时间,骑着单车,深入多所高校,采访了400多名贫困大学生,最终写出了《落泪是金》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引起社会的巨大轰动,并推动促成了国家对于贫困大学生扶助政策的出台,也激发了全社会关心、帮扶贫困大学生的热忱,推动社会捐赠资助款超过3000万元。

但是,作品的成功同时也引来了许多不同的声音,有些教育部门的主管领导说,这是一部暴露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黑暗面、给中国教育事业抹黑的作品。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侵权诉讼官司亦相伴而至,有十几位被采访的贫困大学生站出来,声称要告何建明侵权。

这已经不是何建明第一次因为创作而受到别人的非议和“攻击”。早在几年之前,他在创作《科学大师的名利场》这部问题报告文学时就曾引起文中所写到的一些科学家后代的攻击和尖锐批评,认为他的创作是失实的、哗众取宠追名逐利的,甚至扬言要将他送上法庭审判。

《落泪是金》的官司让何建明感到特别的难过和悲凉。他创作的初衷是希望能够为贫困大学生代言,能够为改变他们的处境出一份力,尽到一位作家的良知和责任,没曾想却事与愿违,有些贫困大学生竟然站出来要控告他,要将他送上法庭。

好在这个时候,中国作家协会及时出手了,中国作协的领导挺身而出,为他辩护,认为这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的义务和责任之举,是一个作家可贵的担当与奉献,不应受到这种不合理的不公平的对待。尽管这场官司以何建明的全身而退告终,但是就在这个官司的诉讼过程中,何建明也付出了令人唏嘘不已的代价,他的80多岁高龄的奶奶在新闻中得知自己的孙子被人诉上法庭,在吐了三口血之后去世,这给何建明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悲痛记忆。

随着何建明在创作道路上的不断攀升,逐渐如日中天,从“教育问题三部曲”,《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恐惧无爱》,到农村三部曲,《根本利益》《为了弱者的尊严》《台州农民革命风暴》《我们可以称他为伟人》等等一系列作品的出版,何建明涉足了一个又一个题材领域,也一次又一次地摘得了国家级文学荣誉,继《共和国告急》之后,他的《落泪是金》《部长与国家》又获得了鲁迅文学奖,是获鲁迅文学奖次数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国家行动》《我的天堂》《忠诚与背叛》等五部作品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还有多部作品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等重要奖项,作品分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他已然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报告文学的领军人物,也是当今报告文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2012年6月,他被推举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第三届会长。第一届会长是徐迟和陈荒煤,第二届是张锲。当时已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副部级的他按照有关规定是不能在社团兼职的,当有关领导在征询他个人的意见时,何建明斩钉截铁地说,他对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这个义务性职务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因为报告文学就是他的生命,创作就是他的生命。后来,经过上级部门的审批,作为一个特例,允许他这位副部级干部继续兼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中年变法

许多作家在创作走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都会开始一次笔墨的转换。在早期的报告文学创作中,何建明更多地关注社会热点和社会问题,而自2002年以后,他的创作有了一个较大的转折,他开始更多地从应和国家社会发展的脉搏、响应时代的号召入手来选择自己的创作题材,从正面书写,从建设性、歌颂和赞美角度落笔,弘扬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因此,他的报告文学创作大多为国家叙事,具有鲜明的家国情怀。

《根本利益》这部作品响应了当时党中央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者选取了山西运城市纪委书记梁雨润作为自己的主人公,讲述这个党员干部是如何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为老百姓解困难,解实忧,彰显了党的根本宗旨。后来他又出版了《根本利益》的续篇《为了弱者的尊严》,这是响应中央提出的要让每个人都活得更有尊严更为体面。他的《永远的红树林》则是响应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命题,以中央党校教授梁言顺提出的“低代价经济增长”理论作为这篇短篇报告文学的主题。在《部长与国家》《我们可以称他为伟人》《山神》等作品中,一系列感动中国的人物、时代楷模、英雄模范都成为了他笔下的主人公。他讲述自己的家乡苏州改革开放30年历程的《我的天堂》,则对“苏州模式”进行了文学的概括和演绎……

在歌颂体报告文学和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创作道路上,他越走越远,越走越深入,而尤为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他的每一部时代主题的报告,那些有可能被一些人贬斥为“时文”的作品都产生了轰动性的效果,许多作品的发行量都在30万册、50万册甚至100万册以上。他撰写的《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所不知道的红岩故事》,以揭秘的方式讲述当年在红岩演绎的一幕幕气壮山河的英雄传奇,提炼出了令人振聋发聩的时代主题,那就是信仰的力量:一个人是忠诚于自己的信仰还是背叛自己的初心,这是区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根本标准。在渣滓洞,在歌乐山,在敌人的牢笼里,那些忠诚于自己信仰的人,他们的名字都得以永生,而那些背弃了初心的人,最终都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他撰写的《国家——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讲述了中国从利比亚撤侨的经过,《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则是回应国家设立第一个公祭日,重新揭开抗日战争历史中最惨痛的一幕。《爆炸现场》描写天津大爆炸那些最感人的瞬间,作家亲临爆炸现场,力图还原爆炸发生时数以百计的消防员奋不顾身,为抢救国家和人民财产而英勇作战乃至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英雄壮举。他的《那山那水》则是呼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最强音,倡导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等共同协调发展的新发展理念,是文学解读新发展观的生动文本。他今年出版的《山神》讲述贵州大山深处的时代楷模黄大发的故事,黄大发用20多年的时间修筑了一道天渠,为村民们带来了幸福的生活。在表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这位老人让座,打动了亿万中国人。《时代大决战》,关注毕节的扶贫攻坚战,《浦东史诗》描述中国改革开放40年艰难曲折的峥嵘历程,……这一部部的优秀作品,构成了何建明中年变法之后一个个扎实有力的文学台阶。

他说,无论将来自己干什么,都不会放弃手中这支笔;作家的优势在于他比一般公民有更丰富的情感,他们的血更热,他要通过自己的创作,真正担负起“灵魂工程师”这样一个光荣而神圣的称号。

作为一位密切应和时代发展脉搏的报告文学作家,他认为自己应该是一个冲锋的战士,是一个深邃的思想家,一个智慧的政治家,一个有远见的社会学家,甚至还应该是一个英勇的记者、一个公正的法官,应该同时具备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厚度。

在40年的创作历程中,何建明的收获是丰硕的。但是他的收获是像农民一样,是在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的劳作之后的收获,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之后的收获。在他的笔下,有数以百计的典型人物,而与之相应的,他所采访的人物早已超过了6000多人。正是阅人无数使他具备了为人民画像的本领。

在采访创作的过程中,他更是有着许多心血的付出,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去采集素材。

当年在采访矿难、调查乱挖乱采国家矿产资源乱象的过程里,他每一天都在跟黑社会性质的人物打交道,时刻都有生命之虞。

2003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非典事件发生,何建明主动请缨,深入到北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小汤山医院等非典前线去采访,每一天都要戴着厚厚的口罩、穿着防护服全副武装到达病区去采访一线的医生和病人。在他看来,只有深入到最危险的前线,越靠近事件发生的现场,才越有可能采集到那些最打动人心的生动的素材,才能接触到那些最令人难忘的人物。而就在他的采访过程中,他的女儿却在家里发起了高烧,那时人人都是谈“非”色变畏惧发热,他忧心忡忡,冒险带女儿到医院去就诊,好在很快女儿的病情就得到了缓解,而且被确诊并非“非典”,这才让他松了一口气。惊魂甫定的他以更大的激情投入采访,很快便在《文汇报》上连载发表了他新鲜出炉的、鼓舞士气人心的报告文学《北京保卫战》。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为了采写到最动人的事迹,他在地震发生之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七个七天和第100天,三次深入地震现场,冒着余震的危险采访北川、成都、都江堰等等那些感人的人和事,用心捕捉令人泪落的一个个瞬间,如同战地记者一般发回了一篇又一篇感天动地的报告文学作品,后来更是推出了被誉为最优秀的灾难报告之一的《生命第一》。

何建明长年累月在外奔波采访,而作为中国作协、作家出版集团、作家出版社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领导,他还要同时承担繁重的事务性工作。这使得他的时间总是不够用,因此他对于家人总是有许多的亏欠和愧疚,甚至在得知父亲病重,也只能匆匆赶回家陪伴他短暂的时间。母亲已经年迈,但是即便已从作协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何建明依旧奋战在采访创作的第一线,经常是三过家门而不入,即便是偶尔匆匆地回趟常熟老家,也总是在次日就返回采访地,基本上没有时间好好陪伴自己的母亲。去年他曾答应母亲,今年要回家去陪她,但是至今他还无法做到,因为有太多火热的生活,这个火热的时代有太多感天动地的人物,正在等待着他,等待他去挖掘和书写。

在创作中总是有许多让他泪流满面或情感受到触动、令他激动的人和事。当年在采访梁雨润时,那个农妇因为家人的冤情得不到申雪而一直将丈夫和儿子的两口棺材摆放在家里,放了十几年,尸体都散发出臭味,每个人都要绕着他们家的房子走,当听到这样的事情时,何建明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因此他决心要写出一个真正能够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干部典型。在采访利比亚大撤侨事件时,他听说有3万多中国人在撤离的过程中是唱着雄壮的国歌,离开利比亚的边境线的,并且通过唱国歌这种方式来区分是不是中国人,他感受到了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受到了一个伟大国家的力量。在写南京大屠杀事件时,他了解到,当年正是无数的汉奸在城里点燃灯火引导日军进攻,使得南京这座古城很快就被攻破,因此他发出了令人喟叹沉思不已的“十问中国人”,其中第一问就是:为什么中国会有那么多的汉奸?如果日军侵华战争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我们还会不会有那么多的汉奸?在采访天津大爆炸时,他亲临现场,听闻了许多消防队员感人的故事,尤其是他们在临终时手臂上扬的那个动作,还有他们化成灰烬,无法还原成人形的永远的遗憾,所有这一切都让何建明潸然泪下并受到心灵的震撼,因此他要用自己的作品塑造出一群让人过目难忘的英雄。而为了采写黄大发,他跟随黄大发爬上几百米高的天渠,冒着随时可能摔下悬崖粉身碎骨的危险走了十几公里,去了解天渠之险峻,以实地踏访的方式感受修筑天渠之艰难。

领军人物

2015年,在济南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上,何建明提出,要打造报告文学的“十百千”工程,培养十名领军人物、百名大将、千名干将,造就一支浩浩荡荡的报告文学创作的队伍。

多年来,他一直在为这样的目标而奋斗而努力。

2012年接任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以来,他每年都要组织召开全国性的报告文学创作交流会,每届都有数以百计,甚至300多人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报告文学创作者参加,每次研讨交流培训都采用了专家辅导讲座,一对一改稿,作品研讨等各种方式来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基层报告文学创作者的写作能力。第一届在华西村,第二届在沙家班,第三届在河南鲁山,第四届在济南,第五届在浙江南浔,今年第六届在贵州习水。每次何建明都亲自登台讲课,以自己的创作体会来引导其他作者。

除此之外,报告文学学会还坚持举办徐迟报告文学奖,每两年举办一次。迄今,这项盛事已经举办了七届,奖励了一大批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褒奖了一批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为培育作家创作队伍,推动创作繁荣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每年还进行年度报告文学排行榜的评选,目前,这一排行榜已成为业内最具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排行榜之一。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还与徐迟故乡南浔区委、区政府合作,在南浔区设立了中国报告文学馆,收藏改革开放以来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开展文学研讨、研究、培训等活动。

何建明还通过培育徒弟、传帮带的方式不遗余力地传播报告文学的种子。他注重抓青年,青年是报告文学的未来。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数以千计,其中比较突出的如马娜、王宏鹏,曾以《中国机器人》一书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还有湖南的纪红建,曾以《乡村国是》获得鲁迅文学奖,写出了《板仓绝唱》的余艳,写出《低天空》的丁燕,等等,何建明更是予以热情的肯定,撰写了大篇幅的评论文章,还有像四川的陈新、北京的丁晓平等众多年轻的报告文学作者,他都给予了褒奖赞美或鼓励扶持。在他的倡导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成立了青年创作委员会和青年理论委员会,开展报告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每年举办一次青年报告文学高峰论坛,扶持培养更多的报告文学后来者、接班人。

他还积极倡导报告文学要走进大学校园,与高校师生合作。譬如与上海大学合作创立了创意写作专业,并亲自在上海大学带博士生、硕士生,推动创意写作和非虚构创作的研究研讨,参与推动信阳师范学院成立全国第一个创意写作本科生培养基地。通过各地的高校来联系培育专业的文学人才,特别是报告文学创作人才。

何建明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只要是有利于报告文学事业的事情,他都热情地推动,大力地支持,凡是反对报告文学或贬低报告文学的言行,他都深恶痛绝。时时处处他都在捍卫着报告文学的尊严,捍卫报告文学的声誉,不仅是以自己的创作成果,更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自己的具体行动,以自己的影响力,倾心倾力倾情地投入其中,乐在其中。因为在他看来,文学是以生命相许的终身事业,作家是一群更有血性、更有担当的灵魂工程师。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作家创作
作家的画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一墙之隔》创作谈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创作随笔
浅析如何写好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