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凯 西北工业大学咸阳启迪中学 陕西咸阳 712000
史料导学指通过史料创设特定的历史情景,并设置有效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形成历史证据意识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史料信息的提取、归纳、比较、分析、综合等处理,得出历史结论,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
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紧迫任务就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历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教授指出“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带入史料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历史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首先 史料导学,利于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和感悟
“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成为大家的共识,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情”,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初中生来说,逻辑理性思维正处在发展期间,在认知的深度和高度上存在一定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从分利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将历史还原到能够还原的程度,使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有一基本轮廓,增强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潜心去认识它,兴致勃勃地去研究它,孜孜以求地去实践它。建立在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分析基础上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既不是靠老师“灌”进去也不是靠学生“背”出来,而是源自自身的感悟。中学历史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分析探讨帮助学生形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历史认识,进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简单说就是依靠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通过手脑并用的练习实现,最终形成学生个人的能力。
其次 史料导学,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历史事实是客观不变得,但历史理解和解释却会因为立场,观念和角度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历史的客观性是建立在历史真实性这一基础之上的。“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研究的基本出发点,选取真实性的史料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去解读史料,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比如对武则天的评价,历史学届众说纷纭不可赘述。但教师可以选取不同层面的史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寻真相,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横看成峰测成岭,远近高低个不同”不同的史料就增添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史观。
第三 史料导学,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史料在补充教科书方面还具有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发展学生认识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开阔学生视野。把这些原始史料、历史文献带入课堂,材料作为课程的内容教给学生,而且要通过这些材料培养学生的能力,训练他们独立地查阅书籍、历史地图和手册的习惯。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去主动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培养他们发散式思维。所选择的原始材料紧扣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这些材料的前后还加有按语或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分析,得出结论。例如在鸦片战争中就通过两份国书、两份礼单、两个现象、两种认识这四条对比材料。一方面通过原始材料比较培养学生概括历史材料的能力,每一次的对比分析让学从不同角度分析中英之间的差异,丛国书中讨论外交政策、从礼单中讨论新科技和社会经济、从现象中讨论人们思维观念、从认识中分析战争的本身,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发生及其结果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另一方面通过原始客观的史料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能力。
第四 史料导学,利于缩小历史与现实的差距,引导学生探究历史
利用史料,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是培养学生历史分析思维能力能力的重要手段。从近几年中考命题的趋势看,以实料为背景的试题在试卷中占很大的比重。这种材料型试题要求学生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前提下能准确解读史料。传统教学中由于担心学生不吸收、不理解,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敢对历史知识进行外围延伸与内涵拓展,生怕“讲”的过多,“讲”得太深,以致课堂教学成为书本知识点的罗列、归纳,不仅没有体现出历史的深度,“反倒阻塞了历史智慧的流淌,最终只能导致心智的弱化和心灵的僵化”④也没有真正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选取新颖的史料,设置视角独到的问题,以小的切口,如抽丝剥茧般让学生自主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探究史料,应对中考趋势。
一堂好的的历史课,要凸显历史教学的学术性,历史备课时历史教学研究的过程。历史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提供高质量的史料,更要提供高质量的史学观点与权威性的史学解读。注重史料解读的范围与深度,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教师要教给学生关于“历史知识的性质、结构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历史性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史料,在史料中进行“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