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画二题

2019-11-14 01:16
山东文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画工招魂汉墓

凌 鹰

战国肖像图

两幅战国肖像,以地老天荒的年岁,将我们带进一个不可思议的画境。透过它们那从2200多年前的战国中期散发出来的油彩沉香,一个古老国度对于生死的认知理念,似乎依然还在画面上律动。

这两幅战国肖像,就是1949年长沙东南郊陈家大山楚墓发现的《人物龙凤帛画》和1973年长沙子弹库一号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

《人物龙凤帛画》又名《晚周帛画》,也叫《夔凤美女图》。画面右下方绘有一侧身而立、双手合掌、发髻盘脑后、身着凤纹宽袖细腰长袍的中年女子;画面中上部,有一只硕大的鸟引颈张喙,双足一前一后作腾踏迈进、探爪攫拿状,其翅伸展,一对尾羽上翘至头部,呈现出向前飞扑的动势,看上去就是一只凤凰;画面左方即凤的前面,绘有一条张举双足、体态扭曲的龙;画面右角,也就是女子的脚下,是一月牙状物象,应为“招魂之舟”。从女子的装束和仪态就可以想到,即便她不是雍容华美的贵妇,也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名媛。

至于《人物御龙帛画》,描绘的则是一个巫师乘龙升天的情景。巫师宽袍高冠,腰佩长剑,手执僵绳,驾驭着一条龙首轩昂、龙尾翘卷的巨龙。龙尾之上立有长颈仙鹤,龙体之下是一条游鱼。帛画中的华盖飘带与巫师的衣带随风飘飞。整个画面呈行进状,充满了动感与禅意。

对于这幅帛画的用途,多数学者认为是龙凤导引灵魂升天的“魂幡”。认为人死后,附在人身上的魂魄就会与躯体离散,离散以后就成了野鬼,人便享受不到后人的祭祀,还会惊扰后人。因此,必须要让离散的魂魄能够回来与躯体附在一起入葬墓内,这在战国时期葬制上叫做“招魂复魄”。招魂,便是制作招魂幡,让游魂识别幡上画的墓主人形象,自己归来。复魄,便是出殡前将灵柩在家停放数日,让魄重新附体。一般做法是,灵柩停放在堂上,把画好的被古人称做铭旌的招魂幡竖在柩前。出殡的时候,就举着招魂幡走在柩前,一路引导到葬地,在经过祭祀告别仪式后,再覆盖在棺上。如果有多层棺,则放在最里的一层棺上,随其一起下葬。这样,魂随幡,魄随棺,同入墓内,人的魂魄就永远不会脱离躯体了。

关于这幅帛画的创作过程,相传还与屈原那首著名的诗歌《招魂》有关。

一天,身患重病的墓主人请来一个画工给他画招魂幡,也许是想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墓主人虽然高冠岌岌,佩带长剑,保持着一种贵族的威仪,却仍然无法掩饰其满脸沮丧、神态木然、眼光呆滞的神情。这可难住了画工,他端详着墓主人,却迟迟不敢下笔,因为他知道,眼前的墓主人已经处于崩溃状态,如果画得让他不满意,可能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正在这个时候,屈原看似疯疯癫癫地走了过来,并一路吟唱着: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彼皆习之,魂往必释些。归来归来!不可以托些。”

看见是屈原,墓主人连忙恭敬地上前问道:“屈原大夫,您唱的是招魂词吗?”屈原挥洒一笑,道出其意:我不可以把自己的灵魂托付给险恶的势力,在太阳升起的地方,闪烁着尘世的光芒,才是灵魂真正赖以寄托的桃花源!

墓主人听了,茅塞顿开,经屈原的点拨,当时还忧愁悲伤的墓主人一下子豁然开朗,想到自己死后即将升天进入美好的桃花源,他的精神也顿然好了起来。待屈原飘然离去后,墓主人又重新摆好姿势,让画工继续画他。最后,画工就在丝绸上,为墓主人描摹了这样一幅如此精美而又寓意浪漫深刻的人物御龙升天招魂幡帛画。

这是中国早期发现的两幅帛画,其独具特色的线条,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为后期各个年代的中国画开启了一条先河。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惊讶,早在两千多年前,那些职业画工居然就已经注意到运用不同的线来体现画面人物的形与质。关于这一传统,还可以溯源到青海大通出土的史前彩陶舞蹈纹盆上的图案,而与之一脉相承的,还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上的轪侯夫人像,唐代阎立本的凌烟阁功臣图和明代陈老莲的屈子行吟图。

两幅帛画

两幅帛画,出土时间相隔两年,一幅是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另一幅是1974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很巧合的是,这两幅帛画都是在内棺盖上发现的,而且都呈“T”形,都上宽下窄,都用三块单层细绢拼成,顶端横裹一根竹竿,上系丝带,可以张举,都因年代久远颜色棕黄,都在中部和下部四角各缀有青黑色麻质绦带,都用三块单层细绢拼成,顶端横裹一根竹竿,上系丝带,可以张举。

难道真的是巧合吗?当然不是。它们有如此雷同之处,其实是一种必然。

在这里,很有必要对两幅帛画作粗浅的解读。

先说一号汉墓这幅帛画。

这幅帛画自上而下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三界情景,以有序的层次展示了人们观念中的宇宙图景,描绘了宇宙背景下的死亡现象:日升日落,月亏月圆,循环往复,是生命死而复生的象征;扶桑树作为太阳栖息之树,是具有不死和再生力量的神树;“不死之药”让嫦娥由人而成仙,体现了人们对于生命永恒的追求。通过这种种神话的演绎,表达了人们相信灵魂不灭、人死灵魂可以升入天国的观念,寄托了再生与永恒的愿望。

帛画上部描绘宁静和谐的天界图景。右上角有一轮红日和一株扶桑树,日中有金乌,扶桑树间散布着八个小太阳。古代有十个太阳的传说,十个太阳都住在汤谷的扶桑树上,其中一个太阳在树顶,九个太阳在下面枝叶间歇息,它们每天有一个轮流出来值日。关于日中金乌,有学者认为是我们祖先在观察太阳时所发现的日斑,即“太阳黑子”。左上角有一弯新月,月中有玉兔和蟾蜍,还有坐在飞龙翅上双手托月的女神。这是关于月亮的神话,月中阴影被古人想象成玉兔和蟾蜍。显赫的日神和月神中间,是一个人首蛇身神,有人认为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神女锅,也有人认为是能左右昼夜、四季和风雨的烛龙神。日月神和蛇身神人之间,是盘旋的飞龙和高飞的鸿雁,兽头仙人骑着怪兽振铎作响。天界下端有一道天阀,由守门神“帝阁”和神豹守护。传说天门有九重,每重都有虎豹把守。这是臆想中的天国景象。

帛画中部描绘墓主人及其侍从出行的情景,他们站在由两只神豹支撑的平台上。平台下有帷帐,帐内陈设案桌和各种祭器,侍者肃立两旁,应是人间祭祀场面。两侧还绘有交缠穿璧升腾向上的龙。这是对人间出行和祭祀景象的写实性描绘。

帛画下部描绘的是地下幽冥世界。一个赤裸上身的巨人蹲在两条交缠的大鳌鱼上,双手撑起平板,胯下有一条赤蛇,巨人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只口衔灵芝状物的大龟,龟背上都立有一只猫头鹰。猫头鹰可能是取其夜晚双眼圆睁,守卫死者魂魄的意思。有人认为巨人是水神禺疆,也有人认为是载地的地神,托举的平板象征着大地。地下与地下交界处有猛兽和灵龟守卫幽冥之门。这是关于幽冥世界的景象。

一号汉墓和三号汉墓虽然外形如出一辙,但两者在内容上却既有详尽之处,又有细微的差别。

说三号汉墓帛画,就只说它与一号汉墓那幅帛画的异同处了。

这是一个人神杂处、寥廓荒忽、怪诞奇异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了幻想、神话、巫术观念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了奇禽异兽和神秘符号与象征的神性凝结。它们不仅仅是一些人物与动物的形象,更是借助符号化和象征化的动物,抵达一种艺术内容和审美对象,并散发出那个已然逝去的陈年岁月的一缕缕自然气息和神秘意味。

猜你喜欢
画工招魂汉墓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
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绢缘印花草编盒的修复研究
马皇后救人
古代“招魂”习俗探讨
为水招魂
画鬼容易
金眼睛
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墓主身份研究
古代的“招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