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登奎
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扬州,淮左名都,古韵今辉,水秀风光,人间休闲的美好圣地。(唐)李白曾赋诗曰: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简称扬州双博馆),位于扬州市邢(音含)江西明月湖西侧,建筑面积为2500m,与市美术馆、图书馆、音乐馆共同组成扬州文化艺术中心。其建筑造型独特,与环境融合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
扬州博物馆成立于1951年,经过60多年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外颇有影响的藏品丰富,功能齐全,地方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3000余件(套),是扬州地区最大的文物收藏中心、文博学术研究中心、市民文化休闲中心、青少年文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馆于2005年10月全面对外开放,现设有《广陵湖—扬州古代城市故事》《扬州八怪书画厅》《明清书画厅》《国宝厅》4个基本陈列和两个特展厅。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于200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国家级古代雕版印刷专题博物馆,以10余万片珍贵古雕版版片作为主体馆藏,以搜集和保护古籍雕版片及印刷品,研究和宣扬古代印刷文化为宗旨。馆内设有《中国雕版印刷》和《扬州与雕版印刷》两大主题展厅。
以上两馆自对外开放以来,参观人数已突破512万人次。政府,军队,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及各社会团体接待超过12000批次,其中中央及省部以上领导达200多批次。
(二)
《广陵潮》以扬州古代城市故事为线索,采用大量珍贵文物及展板,场景,模型,多媒体等辅助展览设施,突破传统陈展模式,以独特的信息组团传播形式,向观众全方位展示扬州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地处江淮平原东部的扬州,是中国古代南北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物流集散的都市。扬州古代城市故事,如澎湃的广陵湖,高潮迭起,连绵不绝。自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筑邢城以来,扬州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汉、唐、清三个繁荣期。其间融南北文化于一体的扬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格与生存方式,并以巨大的文化辐射力影响着古代中国的广大地区,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地方”。
(三)
徐悲鸿是中国近代以来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他将西方现实主义绘画观念和方法引入中国,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其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尤擅画马,所画奔马神形兼备,意蕴深刻,具有一种自由奔放、奋发激昂的精神,是影响20世纪中国画坛的重要人物之一。
笔下千里,浩然一生。作为美术大师,悲鸿先生作画如此,做人亦如此。他竭力提倡艺术家应具“廖廓之胸襟”“极之至德”,认为“治艺术大德莫如诚,其大敌莫如巧”。他笃信诚实对待人生,对待艺术,对庸俗虚伪深恶痛绝,形成了自己独立不羁的人格和卓尔不群的艺术风格,为世人所敬佩。
扬州是一座人文色彩浓厚的城市,文人辈出,文人尤以“扬州八怪”为著名。徐悲鸿对“扬州八怪”的艺术创新能力推崇,曾言“板桥先生为中国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任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徐悲鸿作品不仅可以让我欣赏到徐悲鸿先生的艺术风格,也能让我感受到一代大师威武不屈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他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四)
他是一个诗书印俱佳的艺术家,
他是一个狂狷的教书匠,
他是一个鞠躬尽瘁的七品父母官,
他是一个不与当局合作的“糊涂”人。
清代时期,从繁华热闹的扬州坐船沿运河北行的两百里,就来到了兴化县。这里地处苏北里下河腹部,地处低洼,四面环水,当时属扬州府管辖。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小雪这天,东门外的郑府迎来了一个新生命,取名郑燮(音“谢”),号板桥。
康熙五十年(1711年),二十四岁的郑板桥考取秀才。为赡养家庭他去真州教书,后因生活困苦,他来到扬州卖画,居于天宁寺内。这期间,父亲和儿子相继离世,为排遣积郁,他外出游历,归来后写下《道情》十首;在扬州天宁寺读书期间,结识了许多画友,如金农,李鱓,黄慎等,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雍正十年秋(1732年)四十岁的郑板桥赴南京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四十四岁的郑板桥参加会试,中二里第八十八名进士。然而这些都没有给郑板桥的仕途带来转机,不得志的他只得南归扬州。
乾隆七年(1742年),五十岁的郑板桥被任命为山东范县县令,抱着“得志则泽加于民”的决心,他主政五年,革除弊制,重整风气,民间至今仍有“郑板桥是清官,不图银子不图钱”的民谣流传。
乾隆十一年(1746年),五十四岁的郑板桥自范县调署淮县。他一上任正值连年灾荒。冒着被革职的风险开仓济民,以工代赈,主持修淮县城池,体恤贫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表达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切之情。
板桥归来时,好友李啸村赠一对联云:“三绝诗书画,一言归去来”,是对板桥一生的绝妙总结。
回到兴化老家,他四处游历,以书画会友,晚年对书画愈加痴迷,技艺也更为精进。
他酷爱画竹、兰、石,自创了“六分半书”。这些辉煌的艺术成就让他的暮年依然耀目。
他还公然挂出《润格》,惊世骇俗。
随着“扬州八怪”诸挚友相继辞世,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二月十二日,73岁的郑板桥也在拥缘园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安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