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陶瓷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和智慧结晶,陶瓷的装饰纹样种类众多,其中在陶瓷上作山水画最为常见。当我们欣赏着一件件陶瓷作品,观赏陶瓷上的山水画,不得不联想到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期——宋代山水画。文化一脉相承、互相影响,作为传统艺术精粹的陶瓷山水画艺术,在现代创作过程中自然会有与宋代山水画技法相通的方面。因此,本文将通过研究宋代山水画技法及其与陶瓷山水画技法的异同,宋代山水画技法在陶瓷山水画中的应用及发展,来进一步展现陶瓷山水画艺术的精华所在。
关键词:宋代 山水画 陶瓷 技法
一、宋代山水画
从五代到宋代,山水画在视觉上的表现手法不断扩展与成熟,画家可以在写实性再现手法和装饰性画风上进行技法的相融。在材料上,宋代的采矿业以及手工加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山水画的作画条件提供了材料的物质基础。早在五代时期,我国古代山水画技法就已经趋于成熟。到了宋代,绘画技法更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讲究笔墨韵味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程式,在对描绘对象的真实性再现技法走向成熟的同时,宋代的部分画家开展了“以书入画”的观念在技法上的落实,如郭熙、黄庭坚、郭若需等人对于书画关系的认识。
明代沈顥曾提出“笔与墨最难相遭,具境而皴之,清蚀在笔,有皴而势之,隐现在墨”,笔墨语言无疑是山水画最具代表性的语言特征和技法语言。来自不同地区的宋代画家对于笔墨的探究和实践是造成宋代画派林立、风格多样的很大原因。“淡墨重叠旋旋而取之谓之斡淡,以锐笔横卧惹惹而取之谓之皴擦,以水墨再三而淋之谓之渲,以水墨滚同而泽之谓之刷。”这是郭熙对于笔墨关系结合方式的总结。宋代山水画创作中非常推崇笔墨的渲染,在众多宋代山水画作品中,笔墨的渲染无疑是最广泛的,当画面融入渲染的技法时,雄伟的或是低沉的画面都会给人以心灵的感受。将水“渲之”和“淋之”的不露墨痕的渲染方法是宋代山水画家在表现山峰云雾缭绕时的常用的作画技法。如朱光普的《江亭晚眺图》,画家为了表现水景在特定时段的特点,运用渲染将远处山峦及天空描绘成暗色,使得光线聚集远方,湖面便被衬得平静、光亮。
二、陶瓷山水画的作画技巧
陶瓷山水画的绘制手法多样,表现技法繁多复杂,与宋代山水画一样,在用笔用墨上也十分讲究。不过,与在绢和宣纸上作画不同,在创作陶瓷釉上山水的作品,它的技法步骤上通常是将墨用拍、涂、染、勾等手法在瓷面表现出不同明度,更有用墨勾勒出山水的大致轮廓,然后用手指指腹和手掌轻轻地拍打和擦动,使其达到水墨画效果。一幅陶瓷山水画是否传神,一定要看它的用笔、用线、用墨及用水方面是否有高超之处。陶瓷山水画以陶瓷的釉、颜料为表现手段,以传统的技法来表现神韵,它依附在陶瓷形体上,和陶瓷造型和谐一致,显示出了陶瓷山水画的美感和陶瓷的材质美。
三、宋代山水画技法在陶瓷山水画中的运用与发展
宋代山水画技法中大多以笔墨渲染等为主,笔者曾经在临摹《早春图》时有过一个深刻的体会——笔线的粗细以及笔墨的浓淡一旦把握不准确,便会失去作品的表现力,线条的粗细以及用墨的浓淡需要与画面和谐统一,这让笔者感受到水墨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而在陶瓷山水画作画过程中,线条以及笔墨的浓淡也是极为重要的,通过观赏许多陶瓷山水画,我们不难发现,作画者大多以线条来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态。
陶瓷山水画中,对宋代山水画技法中的笔墨渲染亦有可借鉴之处,水墨的浓淡变化在陶瓷山水画作画中尤为重要,古人有“墨分无色”之说,当墨的变化产生,画面便可出现丰富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在陶瓷山水画的创作中不仅保留了宋代画法中笔墨的气息,且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例如宋代山水画中的皴法,画家通过与物象情景交融,经过笔墨的升华,形成皴法,“皴”在宋代山水画上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也是我国古代画家的杰出创造。传统的皴法很多,但在瓷器表面上却不完全适用,瓷器表面光滑,笔墨难以像在宣纸上作画时形成皴法变化,如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馆藏清代青花滨海秋日图筒炉,这件瓷器上描绘的就是一幅风景宜人的山水画,工匠在描绘连绵的远山和江心的怪石嶙峋时,并没有运用“皴”的技法,而是将青料进行浓淡的变化,形成深浅不同的层次色调,使观者得到与观赏普通山水画不同的感受。
四、结语
在陶瓷上作山水画以起到装饰的作用,这一形式有悠久的艺术魅力。在众多陶瓷作品中,当创作者将宋代山水画与陶瓷山水画的技法融会贯通,并且结合陶瓷本身独特的材质和性能后,所作出的山水画艺术珍品令人赏心悦目。相信在继承前人技法的基础上,陶瓷艺术工作者不断开拓创新,将会使陶瓷艺术领域更加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李茂林.浅谈传统山水技法在陶瓷上的发展和应用[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05).
[2]丘挺.宋代山水画研究导论[J].书画艺术,2013(01).
(作者简介:林顿,女,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国画山水)(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