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的研究现状

2019-11-13 11:12罗愿
现代交际 2019年17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现状

罗愿

摘要: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既是一场青年的思想变革运动,也是中华民族史上伟大的救亡图存运动。2019年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术界掀起了五四运动的研究热潮,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就。

关键词: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 现状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7—0239—02

新时期,与五四运动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多,且研究主体的类型也越发丰富,相关研究的越发丰富也使得五四运动意义更为明显,五四运动背景下的五四精神、爱国精神等也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延续。当前,五四运动的研究热度不断升温,特别是五四运动100周年的特殊时期下,出现各种形式的纪念性活动,学者研究五四运动的热情也进一步高涨。通过对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研究的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多学科交叉研究、五四精神研究、五四运动任务研究等特点十分显著,不同学者往往也会基于不同的视角进行五四运动的研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增加后,一些新的研究结论不断出现,围绕着新的研究結论也衍生出了一些具体的研究课题。

一、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的研究现状

1.多学科交叉研究

随着学术界对五四运动内容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视野得到了拓展,研究视角不再局限于史学与文学的角度,而是站在历史环境的大背景下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艺术以及宗教文化等多学科视角进行交叉研究。李予晴指出,在五四运动这个新旧交替、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过渡阶段,五四时期的书籍装帧艺术风格也极具时代色彩和现代化特征,以鲁迅为代表的艺术家,通过实践和变革使书籍装帧艺术逐步走向现代化。五四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这也为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现实条件。

2.五四精神研究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使得民主与科学思想深入人心,形成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五四精神”,这种精神对我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李炳全指出,五四精神对我国心理学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又存在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五四精神促进我国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与地位;消极影响是容易导致对传统心理学的轻视乃至抛弃。李宇峰、孙擎指出,五四精神在中国精神中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是由忠君爱国转化为救亡图存、由民为邦本转化为民主精神、由和而不同转化为科学精神,是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中国精神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段俊霞、李湫提到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作为五四运动的精神遗产,具有丰富的内涵,即彻底不妥协的精神、忧国忧民的青年精神和团结一致的斗争精神。同时指出新时期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的现实路径分为两方面,一是将五四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指导各族人民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二是将五四精神作为当代青年担当历史重任的力量之源,提升新时期青年人群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3.五四运动人物研究

五四运动作为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涌现出了一大批革命者,近年来有关五四运动人物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除了长期的研究热点人物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等,也涉及一些边缘人物,如陈独秀的追随者、领导芜湖“五四”学潮的高语罕;在实践中成为青年的革命向导的少数民族先进知识分子邓恩铭;从爱国激愤的青年成长为中共早期政治活动家的高君宇。对五四运动边缘人物进行的研究也表明,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相关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相关研究所关注的“点”与以往相比也存在很大不同,这也是五四运动研究创新上具有的一个时代特征。

王树人在《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的风云人物的归宿》中对五四运动的风云人物的归宿进行归类梳理,分类参考五四运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开除党籍或脱党,成为教育家、作家和科学家,加入国民党或去台湾和外国四类标准。

除此之外,对五四运动的反派人物——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最后归宿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三人的共同的留日经历,说明他们的思想受日本文化的影响,成为亲日派。他们参与签订了“二十一条”,五四运动中的青年学生用烧家进行抵制。

4.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文化运动之前,马克思主义虽然已经在中国开始传播,但那是不自觉的、零碎化的,五四运动之后,先进的知识分子自觉地肩负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责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杨建毅指出,五四运动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门,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并鼓励当代青年肩负起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使命。张静静从内部条件和外部因素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张力三大方面分析了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性。

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路径也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张磊指出“马克思主义经由留学生和翻译家从国外传入中国”,同时报纸期刊作为传播媒介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早期的共产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力军,进步青年社团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阵地。

从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看,其虽然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带有较强的历史必然性。1919年,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其得到了很多青年人的关注,马克思主义精神更是较好地感染了一大批有志青年,马克思主体的影响也是五四运动最终爆发的一种推动性力量。这也是近几年五四运动研究中十分注重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互结合的重要原因。

5.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研究

学术界普遍认为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发展,不论是对中华民族的斗争史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齐卫平指出,深化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就应该首先理解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四个向度,即“体现近代中国人民的伟大觉醒”“迎来中国革命形态的历史转型”“形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思想契机”“创造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社会条件”,充分理解四个向度,正确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理论支撑,提供实践经验。

游跃提出,在新一轮全球资本扩张的背景下仍坚决高举五四运动的旗帜,反对帝国主义,防止封建主义复辟。

赵曜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起点。20世纪20年代左右,中国处于大动荡时期,社会思想比较活跃,出现了维护旧封建思想的“孔学”、新民主革命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思潮,中国共产党毅然选择了代表社会主义思潮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革命与建设都起到了关键的决定性的作用。

不同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五四运动的意义进行了解读,这表明五四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五四运动的意义也十分鲜明。无论是结合当时的政治、历史与社会环境,还是在国富民强的21世纪,五四精神都在持续性地绽放光芒,五四运动的意义也得到了各个阶层与群体的广泛肯定,这与五四运动意义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直接的关联。

二、关于五四运动的几点看法

就新世纪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五四运动研究的整体状况而言,无论是学术成果总数的丰富性还是成果形式的多样性,研究成绩都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综观新世纪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五四运动的研究,整体来说仍存在不足之处。

首先,研究的视野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从既有研究成果的理论视野分析,目前学术界对“五四人物”研究主要是主流人物研究;对“五四区域”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区,应扩大研究视野,加强和深化非主流人物和其他地区的五四运动研究,进一步扩大五四运动的研究范围。

其次,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虽已经开始使用,但是视野不够广泛,需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尽量避免只从一种视角研究问题,应综合考量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影响因素,做到多学科理论融合、交叉研究。

三、结语

新世纪以来,五四运动研究数量不断增加,方向越发多元,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里,与五四运动相关的各类型研究会越来越多。对五四运动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分析与梳理,能够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认识五四运动,这对于五四精神在新时期的更好传承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需要看到,五四运动研究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数量上的丰富与研究质量的提升也要实现较好的同步。除了在五四运动研究上进行较好的创新外,围绕着五四精神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逐渐提升相关研究的质量也应当得到更多关注。

参考文献:

[1]李予晴.五四时期鲁迅书籍装帧艺术及其当代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李炳全.论“五四”科学精神对我国心理学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3]李宇峰,孙擎在.五四运动引领中国精神第一次现代转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7).

[4]段俊霞,李湫.“五四”的科学内涵及其弘扬路径[J].邢台学院学报,2019(6).

[5]徐开忠.陈独秀的追随者:新文化运动中的高语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

[6]孟凡东,康基柱.五四运动时期少数民族先进知识分子的实践自觉[N].贵州民族报,2019—04—30.

[7]賀朝霞.高君宇在五四运动前后[J].党史文苑,2006(5).

[8]王树人.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的风云人物的归宿[J].党史博采(上),2019,5(5).

[9]王凯.“五四”运动反派人物——曹、章、陆三人的最后归宿[J].领导文萃,2014,10(8).

[10]杨建毅.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N].甘肃日报,2019-06-26.

[11]张静静.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探析[D].河南大学,2011-04-01.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现状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九三学社中央“五四运动与九三学社缘起”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