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涛
摘要:在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中,学生干部作为连接老师与学生的桥梁与纽带,在有效处理班级事务、及时与学校和教师取得联系,保障学生生活与学习正常运转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企业管理相关理论机制发展较为完善,采用企业管理理念对高校学生干部进行培养,可以实现高校管理的规范性和高效性,增强学生干部自身的管理实践能力,为其将来就业奠定基础。基于此,从企业管理视角,详细分析学生干部培养和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该问题,探索学生干部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企业管理 学生干部 培养和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D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7—0143—02
学生干部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带头人。[1]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是当前现代化学校建设中的关键工作,是学校行政、管理和科研等各项工作协调开展的有力保障。在学生干部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其管理能力的提升,以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但是,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学校缺乏系统化培养与激励措施,导致学生干部的发展受到较大限制,学生的成长成才路径受阻。特别是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学生干部的思想状况发生较大转变,此时,应通过创新培养与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干部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需明确学生干部的工作特点与实际需求,转变传统管理理念,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保障。故而本文从企业管理视角对该问题开展研究。
一、学生干部培养和激励机制概述
学生在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除应该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在实践工作当中提升能力,包括协调能力、策划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学生干部岗位的设置,能够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实践平台,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方式不同,学生干部的培养应该具有明确的理念导向,建立完善的培养与激励机制,并将培养目标落实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企业管理因其创新性、高效性等特点与学生干部的培养、激励目标相契合,因此,学校教育应借鉴企业管理的相关理念,实现对学生干部培养与激励机制的创新。[2]这不仅能够增强机制运行的实效性,而且能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二、学生干部培养和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学校层面没有相应的完善体制,辅导员及学校团委等学生干部也缺乏干部统一培养的观念,导致学生干部队伍的工作效率低下。加之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没有一套完善的体系和机制,进而使部分学生干部无法达到岗位相应的胜任能力要求,导致管理组织的职能不能有效履行。[3]具体而言,学生干部培养和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如下所述:
1.缺乏针对性的个人发展计划
高校学生干部是管理人才的培养,应针对个体情况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发展计划,助力其成长成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体系缺乏针对学生干部工作的培训计划,导致其个人能力的提升受到极大限制。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学生干部综合素养的唯一途径,其专业技能的提升速度较慢。
2.培养机制可操作性不强
学校层面和辅导员等没有为学生干部制定明确的工作岗位职责,使学生干部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实现长远发展缺乏基础。学生干部自身对此也没有很清楚的认知,没有理清实现自我发展的正确顺序,没有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与方向,以致无法对自身潜能与兴趣爱好进行理性化分析。
3.激励机制忽视情感需求
当前激励机制缺乏有效的岗位责任机制,导致学生干部对自身工作职责缺乏重视,限制其服务水平的提升,未能在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充分体现其个人价值。[4]另外,培养中缺乏对学生干部内心情感的重视,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导致其在工作中产生不良情绪。
4.激励体系单一、缺乏差异性
目前学生干部激励机制太过单一,没有差异性,很难激发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干部工作效率低下,干部培养工作不能有效进行。
三、企业管理视阈中学生干部培养和激励机制创新
1.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人发展规划
在培训与考核学生干部时,应该引导其制定科学化的个人发展计划,将学生的价值观念、认知理念和目标设定等结合在一起,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干部的个人职业发展与自我提升。在当前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展当中,个人发展计划的应用较为常见,能够实现对学生的量化、指标化处理,满足其未来成长需求。在企业当中,个人发展计划被称为个人企业发展计划PEP,在计划制定与执行的过程中,应该以企业先进管理理念为基础,促进学生干部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5]具体可以制定个人发展计划量表来完成,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计划和期待、自我表现、如何取得成功。自我计划和期待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分析自身状况,明确学习的规劃与要求,实现学生干部的自我培养与发展。此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科学化、客观化评价,通过不同目标的制定以促进其执行力的提升。自我评估、总体评价和反思总结,是自我表现中的主要内容。其中自我评估属于阶段性评估方法,能够对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明确自身需要提高的方面。总体评价应该以自我评估为基础,通过对不同阶段的评估结果进行分析,以确定总体评价效果。反思总结的周期通常为一年,应该在找到自身工作中的薄弱点的同时,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便对下一年的个人发展计划进行调整与优化。在自我表现环节,学生能够明确自身能力水平与期望之间的距离,从而将自我培养的计划落实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当中。[6]
2.创新机制操作方法
为促进培养和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转,应该对其操作方法进行创新,通过类型丰富的实践活动,落实学生干部个人发展的相关目标与要求。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是促进学生干部个人发展的关键点,对学生干部的工作和表现进行量化处理,明确学生干部的发展需求。在自我评价与发展路径的规划当中,可以创新应用个案分析法,这有利于学生干部的合理选拔,确保关键岗位的人尽其用。在学校活动当中,采用多种方式培训与考核学生,增强学生干部发展计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不断完善个人发展体系。
3.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
学生干部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业,如何协调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成为学生干部培养中的关键问题。部分学生干部在学生工作当中投入大量精力,导致学习成绩出现下降倾向,限制了学生干部的全面发展。为此,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以确保学生干部在完成学生工作的同时,能够获得与普通学生同样的学习机会。如学校可以举办学术沙龙活动,成立各种学习社团,学生干部可以参与其中,弥补知识上的不足。此外,学校还应构建有效的竞聘机制,增强机制运行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具体而言,竞聘机制应该以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作为基础,通过民主测评、公开演讲等形式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获得竞选学生干部的机会。这能够增强学生干部内部的良性竞争,促进其工作积极性的提升,满足学生干部的自我发展需求。
4.完善培养与教育机制
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应该始终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干部培训与继续教育机制的不断完善,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同时应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将专项培训、常规培训和任职初期培训等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干部的继续教育奠定基础。当前,人们的思想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校应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引导学生干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提升学生工作的服务质量。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使学生干部明确外来文化中也存在糟粕,应提升自身的是非判断能力,不断促进自身的成长与提高。培养机制应该以实用为基础,促进培训体系实效性的提升[7],为学生干部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提供意见。
5.丰富激励方式
良好的激励措施,是促进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提升的关键,能够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全身心服务于学生,体现个人价值。为此,首先學校应加强对学生干部的精神与情感激励,明确学生干部在情感与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为其排忧解难,增强其工作归属感与认同感。其次,应从学生干部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等方面入手,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排解其工作中出现的不良情绪,帮助学生缓解在工作与学习中产生的压力。最后,学校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通过信任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在自我挑战当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同时,应该保障学生干部激励的差异性,在创新学生干部培养和激励机制中,不能使用同一套机制体系,而是应该根据学校发展的要求与学生个人成长需求,机制运行保持动态性,并随着工作的开展逐步调整与优化。
四、结语
学生干部的培养与激励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缺乏针对性的个人发展规划、激励机制不合理和培训机制不完善等等,限制了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升。为促进学生干部的成长成才,满足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实际需求,本文以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探索创新培养和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干部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其将来就业奠定基础。具体而言,学校在培养过程中,该通过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创新机制操作方法、建立补偿与奖励机制、完善培训与继续教育机制和增强激励方式的多样性等途径,满足学生干部的未来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徐妍.基于领导力理论视角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机制探究[J].江苏高教,2016(6):139—141.
[2]孙建梅,迪拉娜.学习型组织视域下的企业领导干部学习能力实证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3):136—140.
[3]吕玉.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探索——评《从岗位胜任到绩效卓越》[J].新闻与写作,2018(2):121.
[4]王晋晓,李娜.论新时代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新思路[J].高校学生工作研究,2018,2(2):59—64.
[5]张旭彤.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培养的激励机制创新研究[J].科技风,2018(27):61.
[6]沈莲莲.企业管理视域下学生干部培养和激励机制创新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30):212—213.
[7]梁波.XX大学学生干部激励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