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要: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班杜拉的社会理论学是以观察学习为核心而建立的,在高校的“朋辈导生制”的推行中,也可以借鉴该理论。朋辈导生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党建和学生工作的发展,并且能促使在校生更好的成才。
关键词:党建;朋辈导生制
1 目前学生党建的现状与问题
1.1 学生党支部建设有待完善
目前在高校中,存在基层党组织活动开展形式单一、质量不佳、实效性不好的问题。很多基层党支部的日常教育形式局限于完成党总支布置的任务、开会、听报告、看视频、参观、义务活动等。医院院校的高年级的党员在大三下学期有见习和实习的安排,大部分时间在校外,比较难保证集中性的组织生活。支部活动形式缺乏多样性及组织工作做的不深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党组织的政治影响力,不利于党支部的发展和党员培养教育工作。
1.2 党员模范先锋作用不足
由于目前高校党建仍然存在“重发展、轻培养”的问题,部分党支部培养方式单一、质量不好、效果不佳,并且部分高年级党员忙于课业和就业问题,缺乏生活阅历与实践经历,也没能很好的体现党员作用,导致党员的整体素质不足,没能发挥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很多党员组织生活参与度不足,没有意识到自身的模范作用,对自身的社会价值的认识不够、集体意识不足,在普通学生中的带领作用欠缺。
1.3 党建工作者工作效果不佳
高校中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党建工作者,通常由学院辅导员或高年级党员兼任。辅导员从事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同时要负责党建工作时,琐碎事物过多、精力有限,无法与党员和积极分子进行深入交流和指导;而高年级的党员忙于课业,也很难将精力放在党建工作上,并且其缺乏实践经验,不容易系统性的培养党员和积极分子,导致培养效果不佳,党建工作实效不高。
2 朋辈导生制的背景
目前,高校在探索提升党员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朋辈导生”这样的制度。目前,已经有一部分高校有了朋辈导生这样制度,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并在我国各大高校开始迅速推广。导师制是选拔道德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专业教师作为学生导生。在学业、求职、生活等多方面进行引领和指导。而根据导师制所改编的“朋辈导生制”,则是通过选拔优秀的党员来对同学们进行思想引领和品德引领,这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学生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3 朋辈导生制的作用以及意义
学校的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的经验和专业水平上是非常突出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同辈的“朋辈导生”具有年龄相似、经历相近、易于接触等特点,使朋辈导生们具有一些“优势”,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个体的复杂行为是通过后天的观察习得的,因为他强调了榜样的重要作用。因此,优秀的朋辈导生在日常展现出来的自身的优势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
4 推行朋辈导生制需要注意的几点
朋辈导生是在特定背景下所产生的新的制度,虽然对于高校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可以发挥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朋辈导生和教师导师在各个方面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在推行朋辈导生制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 严格选聘和培训朋辈导生
应采用规范统一的模式对朋辈导生进行选拔,如通过一些方式举办选拔会。选拔出一批品德和学业等方面都比较优异的同学来作为朋辈导生。要对朋辈导生进行培训,让他们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如何对在校生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指引。还应注意在校生的朋辈导生也是双向选择的,通过让学生了解朋辈导生的工作和让朋辈导生了解学生的基本工作,努力使朋辈导生和学生之间结成“对”,组成更加合理和钢架和谐的关系,来增加“朋辈导生制”的成效性。
4.2 执行朋辈导生制度时的工作方式和形式
由于朋辈导生无论是工作性质和岗位或是与学生的距离感都与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有区别,因此朋辈导生们的工作方式与教师也有一定不同。朋辈导生应熟练应用网络和其他现代化交流工具来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朋辈导生也应该了解学生所面临的不同领域和不同岗位的就业需求,及时的给学生做好相关讲座或者集体辅导。并且需要尽可能的增加朋辈导生与学生间的接触机会,朋辈导生可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个体成长需求以及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设计实践情景和具体活动计划。
4.3 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
除了在管理上要对朋辈导生加强管理,如何调动朋辈导生的工作积极性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朋辈导生并不是高校工作人员,因此提升工作激励性是应该充分重视的一个方面。通常,对于朋辈导生来说,他们不会在乎经济方面的报酬,而是看重自身的荣誉和影响力。所以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来提升朋辈导生在学生中的认可度和知名度。如:可在大型场合颁发聘书、通过一些渠道宣传朋辈导生的理念、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按阶段对朋辈导生工作进行评估和奖励等。
综上所述,在高校中试行朋辈导生制是在目前背景下提升育人工程的客观要求,有具有双向教育的作用,但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得到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