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的定位、特征与促进建议

2019-11-13 03:39徐雪高侯惠杰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产业兴旺发展建议农业经济

徐雪高 侯惠杰

摘要: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对产业兴旺的内涵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产业兴旺中的产业应界定为农业,兴旺应体现产业结构优、产业关联度高、产业组织完善和产业布局科学四大特征。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兴旺存在产业结构不协调、三产融合绩效不高、产业组织体系有待完善、产业面临资源紧约束等问题,要从多方面入手,促进产业兴旺。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农业经济;内涵特征;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17-0001-03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总要求明确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排在首位的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也是工作重点,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做大做强做优乡村产业,才能保持乡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然而推进乡村产业兴旺仍有许多认识问题亟待深入研究,这对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 产业兴旺中“产业”应定位于农业

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按照费歇尔的3次产业分类法,可以分为一产、二产和三产。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区域和现实情况看,产业兴旺应定位于一产(即农业),在此基础上发展二三产业。

1.1 大力发展非农二三产业来实现产业兴旺不现实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农村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内部有良好的经营机制和外部有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从内部看,乡镇企业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产生和发展壮大的,因此企业的产品生产、采购销售、利润分配等均按市场规律办事,避免了计划经济的束缚。从外部看,在短缺型经济环境中,企业的产品不管质量好坏均不愁卖,市场空间大。例如,江苏的华西村通过创办乡镇企业、发展钢铁、纺织等非农产业,实现了乡村振兴。但是当前,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环保等政策约束越来越强,通过创办乡镇企业实现产业兴旺的难度越来越大。一些地区通过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新建标准厂房租赁、农村新型社区物业服务等经济形式来增加村集体和农民的收入,但是也限于发达地区或城郊地区。

1.2 农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基础产业

基础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并为大多数产业提供服务的产业。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如农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等基本生活资料,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其他部门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农产品出口创汇为其他部门提供资金积累,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又是工业品的最大消费市场。虽然在不同时期每种贡献发挥的作用不一样,但是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不变[1]。因此,农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他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要受到农业发展水平高低的制约。此外,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这一国情决定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始终不能改变。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已落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如果农业得不到加强,将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

1.3 农业是缩减相对贫困的重要工具

当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由于农业收入明显低于其他经济部门的收入,不可避免会产生相对贫困问题。虽然随着农业劳动力进入非农部门,收入差距会逐步缩小直至同步,但这一均衡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2]。短期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有效方法是支持促进农业发展。1980—2001年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对缓解贫困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大多数贫困人口获益主要归功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对全国范围内的缓解贫困工作而言,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要远比城市地区经济增长重要;农业要比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更为重要[3]。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指出,在转型中国家,虽然农业不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比较低,但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滞留在农村,农业发展是减贫的重要手段[4]。

1.4 农业具有生态、服务等多重功能

农业生产是人类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来获取所需要农产品的过程,既受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響,同时也反过来影响着自然环境,既可能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也可能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管理良好的农业,同时具有提供生态系统支持和提供生态农产品的功能。以水稻种植为例,从生态保护角度看,水稻田是湿地的一部分,具有净化污水、抗旱抗涝以及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功能。稻田向水体排放出的氮、磷只有蔬菜地的1/10。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如日韩等均立法明确规定不许废除水稻田。日本在1999年颁布的《粮食、农业和农村基本法》(新基本法)中提出注重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的自然环境的保全、良好景观的形成等农业附加贡献,这是对农业生态贡献的肯定[5]。此外,管理良好的农业还能提供高质量的生态农产品。如当前流行于欧美的社会支持农业,这种食物消费体系体现了发达国家居民“回归自然、吃在当季、吃在当地”的价值观,而农业使消费者的这一需求得到了满足。

2 农业“产业兴旺”的主要特征

目前,对产业兴旺中的“兴旺”有多种解释。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兴旺”至少应该具备以下要求或特征。

2.1 产业内容多样,产业结构优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的联系与比例关系。产业结构优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横向协调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产业自身从低级向高级的纵向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供给侧改革、需求拉动、政策推动等因素,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再配置,来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结构优的产业往往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经济资源优势,并能够与地域生态环境相适应,表现出较强的生存力和竞争力。产业兴旺要求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充分发挥产业结构的结构弹性效应、结构成长效应和结构开放效应,从而推进该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优的前提是产业的多样性。单一生产不能用兴旺来形容,因为兴旺所蕴含的生机与活力是通过多种产业的此消彼长或竞相发展得到体现和表达的。产业的多样性有助于乡村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助于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有助于实现有机循环经济,有助于分散化解风险,更符合乡村特点和农民需要。

2.2 产业关联度高,波及效应显著

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续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关联的纽带可以是产品劳务、产品价格、生产技术、投资就业等联系;产业关联的方式可以是单向或多向联系、顺向或逆向联系、直接或间接联系。产业关联度高体现在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广度和深度上。以该产业为波及源,其产业发展变化通过一定的产业波及线路对其他产业产生影响。如果波及的其他产业越多,说明产业联系的广度越大,如果对其他产业的影响越深,说明产业联系的深度越深,产业波及的效果显著。产业兴旺要求产业关联度高,即要建立要素分配合理、各产业联系紧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高、协调性好的产业体系。如水稻,米可以直接食用,加工产生的糠可作为畜禽饲料,秸秆可以用作饲料、燃料或手工艺品原料,与文化旅游结合还可以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还可为禽畜的排泄物提供消化空间,实现种养业有机循环。

2.3 产业组织完善,要素整体性强

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主体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产业内主体主要包括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利益关系。完善的产业组织体现为:产业主体具有多样性(种类和规模),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规模和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其资源配置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产业组织协调性强,各主体分工协作、协调发展,通过实施纵向专业化协作和横向联合化生产,能够增强产业组织的竞争力。同时,市场关系是有效竞争性市场。具体而言,市场是垄断竞争市场,容易进入且没有极端的产品差别化;市场行为规范,没有价格和产品的共谋,也没有对竞争对手的压制政策;市场绩效良好,存在不断改进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压力。在农业产业中,就是要促进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发展,充分发挥他们在不同领域和环节的作用。小农户是最基本单位,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端发挥基础作用,大户和家庭农场在农业生产端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合作社在产购销发挥组织和服务作用,农业龙头企业在加工销售等领域发挥带动作用。产业各主体之间利益联结紧密,利益共享,風险共担,市场环境良好,竞争有序。

2.4 产业布局科学,集群效应明显

产业布局是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科学的产业布局要求充分考虑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政策规划等各种因素,实现产业的最优组合和最优区位,并利用产业集聚带来的集群效应,促进产业分工与产业间协作,推进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业科学布局的一个显著表现是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能产生广泛的集聚经济效益,可以共用各种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市场网络、生产性辅助企业等,可以减少能源和原料损耗,节约生产和运输成本,促进技术创新和扩散,加快经营管理理念转变等。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会给整个产业和区域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包括规模经济优势、交易成本优势、区域品牌优势、技术创新优势。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形成了一些有鲜明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如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甘肃定西马铃薯产业集群、宁夏中宁枸杞产业集群、浙江安吉竹产业集群等。这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使农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3 当前农业“产业兴旺”的主要问题

对照产业兴旺的特征,当前推进农业产业兴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农业产业结构不协调问题突出

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任何国家在任何阶段都要追求的目标,而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结构合理化达到一定程度后追求的目标。因此,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只有先合理化才能达到高度化。近年来,我国大多数农产品产量都出现了明显增长,但由于政策的导向以及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导致农业产业结构出现整体性失衡,主要表现为农业区域布局和资源禀赋不匹配、粮经饲结构不合理、产加销脱节等。如我国玉米、稻米、小麦的生产还存在结构性供给过剩,棉花、食糖等产业还存在严重的国内外价格倒挂,高品质的牛羊肉、奶类、果菜等产不足需,这些结构性问题都反映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协调[6]。从产业结构高度化看,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升级有待提速,大企业、大品牌少,产业集群程度低,除畜牧外其他行业都还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以江苏为例,2017年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企业仅占1.7%,50家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中,营业收入突破百亿的仅2家。

3.2 农村三产融合绩效亟需提升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远超GDP,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蓬勃涌现,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从总体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重纵向轻横向,融合程度低,融合层次浅,融合绩效不高。从一二产业融合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还不强,2017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2.2 ∶ 1,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加工重量轻质,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产品种类单一。以专用面粉为例,日本有60多种,英国有70多种,美国多达100多种,而我国仅有20种。从一三产业融合看,农业的多功能性还没有充分发挥,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以观光为主,文化传承、风土乡俗等触及不多,没有能够将农业从传统的粮食供应的角色转变为提供自然、生态、精神享受等多种产品和体验的多功能产业。“互联网+”农业蓬勃发展,但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电商从业人员缺乏、缺少顶层设计、一哄而上、各自为政现象突出等问题制约了农业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此外,少数地方缺乏整体规划统筹,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同质化严重,差异化竞争不足,导致市场竞争无序,资源过度开发,可持续发展后劲乏力。

3.3 农业产业组织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农业产业组织体系总体存在主体种类少、规模小、实力弱,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产业组织分工协作不强,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问题。近年来,我国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产业主体极大丰富,但小农户家庭经营仍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主力。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济实力不强,产业链各环节组织协调能力弱,难以实施纵向专业化协作和横向联合化生产,产业转型升级难。如在农产品初加工环节,大多数生产基地缺乏储藏、保鲜、加工等设施设备,产后损耗较大;在精深加工环节,大多数企业产业链条不长,仍以原料供给型、资源消耗型为主;在流通环节,食品冷链配送难,冷链运输率只有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90%的水平;在利益联结上,各主体间尚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产品仍然执行国家最低价收购政策,大豆、玉米、棉花等农产品价格改革仍在试点阶段,农产品市场受政策影响仍然较大,“稻强米弱”“麦强粉弱”等现象仍不时出现,部分农产品产业链各市场主体仍不活跃,市场竞争不充分、竞争效率不高问题突出。

3.4 农业生产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我国幅员辽阔,农业自然资源及其时空配置复杂多样,差异大,“先天不足”。以水土资源为例,我国农业资源及利用存在的总体问题为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协调、利用不合理[7]。此外,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过量使用,农膜回收率偏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等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低,导致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李靖等从水资源的角度考察种植业布局的合理程度,发现华北地区(包括宁夏、河南、河北、山东等7个省份)的合理性指数低于-1,这些省份种植业开发强度过高,过度利用了其稀缺的水资源;从环境承载力的角度考察畜牧业布局的合理程度,大城市、华南和西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12个省份)的畜禽粪便养分供给超过了农作物养分需求的1倍以上,畜禽养殖超载[8]。农业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硬约束矛盾日益凸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成为农业产业布局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4 推进农业“产业兴旺”的政策建议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针对当前产业兴旺面临的主要问题,要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提升产业组织体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入手,实现产业兴旺。

4.1 以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藏粮于地”。要加快农作物新品种繁育,大力发展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集成推广应用综合技术,实现“藏粮于技”。要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改善粮食烘干、储存等设施设备条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现“藏粮于民”。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调整优化粮经作物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优质水稻和专用小麦,适度调减调整玉米种植面积和结构,发展饲料玉米、青贮玉米,稳定发展棉油糖生产,扩大大豆、杂粮、薯类等其他作物面积。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因素,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农业废弃物消纳半径为标准,加快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

4.2 以农村三产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乡村振兴中的农业产业兴旺,已不局限于农业生产的高产出,更多强调的是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并举,通过农工结合、农商结合、农旅结合、农科结合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要选准培育好当地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筛选不仅是农业生产要素的重组,更重要的是其增长率高、产业关联性强、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可以通过扩散效应和联动效应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要结合乡村区域实际,科学合理地评价相关产业,选择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快当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以主导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龙头企业将产业链、价值链与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推进龙头企业向园区集群集聚,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加工引导生产、加工促进消费的格局。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与实体流通相结合的物流体系,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拓展农业多功能,充分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强化农业产品、农事景观、乡土文化的创意设计,发展传承农耕牧渔文化、科学普及体验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

4.3 以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提升产业组织体系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农业产业兴旺的主力军,是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力量。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投资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设施农业,领办或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队伍。要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实力。积极开发适合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产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多形式抵押贷款试点,对符合条件的主体给予贷款贴息。进一步加大新型经营主体税收减免力度,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创新农业保险产品,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多方面的风险保障。强化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理顺市场关系。进一步丰富合作模式, 引入合作社提升小农户谈判地位,广泛开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进一步完善利益共享机制,通过订单合同、按股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小农户分享增值收益。培育发展一批带农作用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完善产业组织体系注入新动能。

4.4 以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将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统一起来,把绿色发展导向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建立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对土壤污染严重、区域生态功能退化、可利用水资源匮乏等不宜连续耕作的农田实行轮作休耕。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制定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使用技术规范,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强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全程绿色防控。建立废旧地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和集中处理体系,健全相关主体参与回收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秸秆和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制度,大力推进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大力开发沼气、沼液、有机肥等产品。落实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关键还是要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要积极构建绿色发展增值链,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利用农夫市场、网络直销等方式,对绿色产品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销售渠道,使好产品真正卖上好价钱。

参考文献:

[1]黄泰岩,王检贵. 工业化新阶段农业基础性地位的转变[J]. 中国社会科学,2001(3):47-55.

[2]Gardner B L. American agricultu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how it flourished and what it cost[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3]马丁·拉瓦里昂,陈绍华. 中国减贫工作取得不平衡的进展[R]. 华盛顿:世界银行发展研究组,2004.

[4]世界银行. 以农业促发展: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速水佑次郎. 新版农业经济论[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6]曹 慧,郭永田,刘景景,等.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路径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1-36.

[7]张桃林. 加强土壤和產地环境管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0(4):435-444.

[8]李 靖,张正尧,毛翔飞,等. 我国农业生产力布局评价及优化建议——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16(3):26-33.

猜你喜欢
产业兴旺发展建议农业经济
西部乡村产业兴旺需认清五大关系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