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春丽 梁赞
【摘 要】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是各行各业精神基石,是中华民族中工匠精神的升华。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对工匠精神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自身办学特色和专业实践教学条件,不断探索实践教学对工匠人才培养的优势途径,影响和培养学生养成工匠精神,让学生形成工匠素质,推进“工匠精神”的传承。
【关键词】工匠精神;实践教学;高职学生;影响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9-0085-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9.039
0 引言
工匠精神是各行各业精神基石,是中华民族工匠精神的升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匠精神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职业态度,是劳动者职业品格、职业操守、职业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体现劳动者职业观、价值观的具体表现,更是實现“中国制造 2025”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精神支撑。工匠精神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由李克强总理首次正式提出,在报告中特别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根据报告中的指导精神,“工匠精神”一词将贯穿于社会各个劳动服务行业中,扎根于每一名劳动者。工匠精神在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的背景下,更是尽职尽责、不断创新、精益求精、传承传递和精湛技艺的具体表现,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创新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指导。因此,培养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下一代工匠精神传承人,对于个人的职业规划、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高职教育阶段工匠精神的培育势在必行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中指出“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和世界青年技能日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等活动,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从顶层文件中的指导精神可看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地,担负着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职业能力中去的重任,如果要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那么就要求高职院校能在学生的整个理论、实践学习过程中将工匠精神与学习任务有效融合,实现工匠精神与职业素质的有机搭配,全方面提升学习的综合素质能力。
高职院校作为创新型、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线阵地,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应该把工匠精神与职业能力素质的融合与学习放在核心位置,以工匠精神的养成为中心,开展专业课、基础课、社会实践等课程的教学活动。其中,实践课程作为高职阶段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实践学习环节更接近于工作环境,更容易让学生有职业责任担当,所以在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的过程中它更优于理论学习。因此,加强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阶段实践课程中的融入程度,更有利于学生养成工匠精神。
2 实践教学环境中工匠精神的问题和原因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阶段不少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影响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归纳总结有以下几方面:
2.1 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够深入
一方面传统观念中认为工匠就是社会底层劳动者,没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水平,循环重复着简单的劳作无技术技能体现,导致工匠得不到应用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尊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职业取向和价值观,导致高职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被社会所认同,影响了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发展和传承。另一方面受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影响,家长和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形成误区,未能正确理解高职教育对工匠精神作用,减少了工匠精神的传承者,阻碍了工匠精神的发展。同时,受教师的职业能力、工作经验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轻实践、重理论”,认为只要理论学懂实践自然水到渠成,忽略了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主要来自实践教学,不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2.2 上层设计尤为重要
自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以来,各高职院校积极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努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培养了一批合格的工匠人才。但回顾其培养历程不难发现其中问题,如:由于培养经费和地方政府、社会、院校政策制度不完善的等情况限制,“虎头蛇尾、法出多门”等现象依旧存在。同时,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由于受可参考借鉴的经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二级院校执行情况差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工匠精神的培育氛围不够,不能将工匠精神落到教学实践环节,培养积极性和动力不足。
2.3 文化、思想素质培养必不可少
高职教育近年来逐渐向普及化、订单化发展,出现了不少校企合作联合开展“订单班”的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和工匠精神放在首位,而不应为了迎合企业用工需要开展工厂化培养学习模式,忽视学生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如此培养的学生即使能在毕业后胜任部分工作岗位需求,但由于工匠精神上的缺失,很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择业观和价值观不理性、不健全,难以在既定工作中进行创造创新,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出额外价值,推动社会经济有效发展。
3 实践教学中工匠精神养成的途径
近年来,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实践课程的实施力度,强化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联系,也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得到了有力实施,但离预期效果还有不小差距。结合各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状况,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途径中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3.1 思想教育与氛围营造
转变传统观念和思想,找到职业教育和工匠精神的融合点,提升实践教学环节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从上至下认识实践课程对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将工匠精神纳入实践课程的考核评价中,形成量化考核指标。思想文化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辅以实践课程学习,让学生感受真实工作岗位,理解爱岗敬业、创新创造等职业岗位素质,将工匠精神细化实践。加強思想和文化素质教育熏染,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对工匠精神进行大力宣传,强化学生在专业能力素质方面的信念和追求,营造爱岗敬业、精雕细琢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工匠精神全面渗透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实现工匠精神的无形传播。
3.2 建立健全工匠精神的培育机制
为工匠精神在实践教学中得到有效实施,各高职院校要将培育学生养成工匠精神作为核心任务,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和建设标准,确定工匠精神在实践教学考核中的比例,形成工匠精神培育框架体系,强化学生在技术技能、实操能力、创新创造和职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培养,将培养目标从专业能力素质提升逐渐向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的人才转变。建立健全工匠精神可持续培养长效机制,提升教师队伍的工匠精神教学能力,多吸纳具备工匠精神的行业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和企业岗位标准、制度到实践教学环节中,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调动教师、学生和企业参与培育养成工匠精神的积极性,确保工匠精神的有力践行和传承。
3.3 教学模式工匠化
与传统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相比,新时代背景下的实践教学应渗透至高职教育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首先,在教材上应将企业对工作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和工匠精神的体现整理汇编入实践教材内容,使工匠精神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教学内容应根据工匠精神养成的具体需要,调整实践课程内容和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指标,科学合理的设计各个教学模块,从实际出发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内容,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逐渐养成工匠精神。最后,在授课形式上应采取更多符合工匠精神要求的教学形式,聘请具备工匠精神的行业从业者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具备工匠精神。
3.4 提升设备设施
实践教学条件是决定实践学习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各高职院校要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实践教学环境更加贴合真实工作环境,提高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标准的匹配度,从而提升学生技术技能。
4 结束语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工匠文化精神的脊梁,是《中国制造2025》的精神结晶,在工匠精神传承的路上每个人都是践行者。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具备工匠精神人才的重任,各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自身办学特色和专业实践教学条件,不断探索实践教学对工匠人才培养的优势途径,为工匠精神的发展与传承贡献力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世海.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6).
[2]邹开建.浅谈新时代的“工匠精神”[J].工友,2019(08).
[3]解蕙.大学生“工匠型”创新创业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国商论,2019(15).
[4]陈立平.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的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究.2016(10).
[5]张良.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19(12).
[6]邓婵娟.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德育功能开发与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