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洪南 张式君
【摘 要】如何在新时代,结合我校农林牧传统学科优势,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受学生喜欢的课程体系和凸显我校风格的特色课程,并进一步将特色课程与我们的英语教学相结合,是新时代赋予我们农林院校的新课题。本文拟从接受理论入手,以茶文化教育为例,结合英语教育,探索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模式及校本特色课程的构建。
【关键词】接受理论;特色课程;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 G122-4;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9-0057-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9.026
在人类创造力空前高涨与迸发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蓬勃发展,各种文学流派频繁更替,有些理论甚至在文学批评界产生了轰动效应,“接受美学”理论便是其中之一。接受理论作为20世纪后半叶最具影响性的理论,不仅在文学批评界、美学界引导人们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在教育界也激励并引导着学者们进行新的探索。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特色英语人才培养也成为了英语教育的一个目标。培养特色英语人才的核心是构建校本特色专业课程体系。考虑到我们学校为农业类院校,园林与茶学专业为传统特色和强势专业,本文拟从接受理论入手,以茶文化教育为例,结合英语教育,探索校本特色英语课程的构建。
1 接受理论
接受理论是读者反应文学理论的一个版本,强调读者对文学文本的接受。在分析传播模型时,它一般被称为受众接受。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Robert Jauss)是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康斯坦茨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接受理论起源于汉斯.罗伯特.姚斯20世纪60年代末的著作。姚斯的主要论著有《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1967)、《艺术史和实用主义史》(1970)、《风格理论和中世纪文学》(1972)、《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1977)、《在阅读视界变化中的诗歌本文》(1980)等。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接受理论在德国和美国最具影响力,在西欧一些著名的作品中,接受理论的一种形式也被应用到史学研究中。
姚斯对接受美学的研究最初并不是出于纯粹的理论兴趣,而是为了解决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危机。他在《文学学范式的改变》(1969)一文中勾勒了文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并将当时的文学研究方法归纳为三种主要范式:古典主义—人文主义范式、历史主义—实证主义范式和审美形式主义范式。姚斯认为,这三种文学史研究范式的要害在于割裂了文学与历史、历史方法与美学方法的内在关联,从而无法揭示文学史本身。在《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一文中,姚斯首次深入地阐述了他的这一思想,该文也因此成了接受美学的宣言性文献。姚斯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是接受美学意义上的读者,这种读者实质性地参与了作品的存在,甚至决定这作品的存在。姚斯将作品的理解過程看作读者的期待视域对象化的过程,衡量一部作品的审美尺度取决于“对它的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作品的艺术特性取决于“期待视野与作品间的距离,熟识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的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
姚斯将审美愉快与相关审美经验分为三个方面,并用三大范畴来标志。第一,审美生产方面的愉快级相关审美经验,即“审美创造”(poiesis)。借助于poiesis这一概念含义的历史演变,姚斯展示了在艺术生产方面人类审美经验形成的历史,并指出这种审美经验体现为生产者实现自己创造性的愉快。第二,审美接受方面的愉快及相关审美经验,即“审美感受”。审美感受分两大样式,一是否定性的审美接受样式,一是间接肯定性的审美接受样式。第三,审美交流方面的愉快及相关审美经验,即“审美净化”。姚斯提倡与作品中的人物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由此获得非功利的审美自由以达到心灵的解放。
2 特色课程的构建
个性化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往往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个性化教学应以学生不同的需要为导向,学生因其个人兴趣、所学专业要求、未来发展考虑等因素,学习需求具有多元特征(王守仁,2015)。近年来,国内高等院校开设的新颖特色选修课程呈现出百花齐放、包容多元的特质。特色课程的背后是时代脉搏的律动,因材施教、学有所用一直是特色课程保持长青的秘诀。如今高校在校生独生子女居多,人际交往尤其是两性交往出现纠纷的不在少数,一些高校主动开设婚恋教育及两性交往课。2016年春季学期,天津大学推出了选修课“恋爱学理论与实践”,被戏称为“恋爱课”,天津大学因开设特色课程而成为热搜话题。中国矿业大学的“恋爱心理学”,西南交通大学的“爱上双人舞——两性交往与相处的艺术”,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婚恋,妥善处理两性交往。天津大学今年年初开设的“燃烧我的卡路里”21天训练营课程也广受关注。这样的课程,对于体重超重、渴望健身的男学生来说就是福音,对于无数嚷嚷着要减肥的女学生们,这门课几乎要成为她们的第一选择。随着“95后”“00后”相继进入高校校园,大学生群体的兴趣愈发广泛、爱好更加多元,一些高校因势利导设置课程,比如浙江有高校开设宠物驯养、蔬菜营养与食疗等课程,厦门大学开了爬树课,上海大学有游泳课,山东有高校开设“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毒品与成瘾”等课程,更加贴近年轻学生。
如何在新时代,结合我校农林牧传统学科优势,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并受学生喜欢的课程体系和凸显我校风格的特色课程,并进一步将特色课程与我们的英语教学相结合,会是新时代赋予我们农林院校的新课题。下面我们将以茶文化教育为例。
图1
3 接受理论与茶文化教育
3.1 校本特色茶文化课程体系
茶学是我校农学院的传统学科,他们开设了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制茶学、茶文化学、茶艺学、茶的营养与保健、茶叶生产、茶用香花栽培学、土壤配料学等等各式各样的茶学专业课程,为培养专业的茶学专业学生、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茶学专业素养铺设了深厚的铺垫。茶学课程也是我校公选课的组成部分,是农学院、园林学院和人文学院老师们青睐的课程。纵观我们的公共选修课,目前我们开设茶学公选课达11门,有茶与健康、茶与茶文化、茶饮品鉴、表演型茶艺、代用茶加工与鉴赏、风味茶制作、中国茶文化(两个不同学院的老师开设过)、茶文化与茶艺等课程,课程覆盖了茶文化、茶艺、茶加工、茶品鉴、茶与健康等几个主题,角度多样内容丰富。
3.2 茶文化英语教育
遵循《教学指南》教育部对大学英语教学和英语专业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同时配合学校综合性人才培养方案,凸显我校的农林牧优势,我校这些年对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公共选修课的安排和网络课程的统筹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形成了一个“三模块,九大类”的英语课程体系。这体系也可以与我们讨论的茶文化教育相接结合,以凸显我校农林牧的学科优势。
3.3 接受理论在茶文化教育中的应用
接受理论强调“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是接受美学意义上的读者,这种读者实质性地参与了作品的存在,甚至决定这作品的存在。在茶文化教育中,学生作为接受理论的主题和美学的接受者,他们应该实质性的参与茶文件教育中去,识别茶类品鉴茶类,了解茶叶的各种冲泡技艺。让学生在茶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参与学习方面的愉快级审美体验,即“茶审美创造”;让学生产生接受新知识新技艺方面的愉快及相关审美经验,即“茶审美感受”;让学生产生与同学或国际友人在茶文化交流方面的愉快级相关审美经验,即“茶审美净化”。茶文化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常识上得到普及,而且可以在专业上进行深入研发,更可以在实践上获得对茶文化审美知识的满足、对泡茶冲茶品茶鉴茶的审美接受体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3.3.1 通识通修课程——大学英语公共课
大学英语课程的读写教程有各式各样的阅读素材和文章,我们可以选择课本有关茶文化方面的的文章,或者在授课过程中添加茶文化内容与素材,作为课程的补充。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翻译题,往往以段落的形式出现,中国文化是常考范畴,茶文化自然不可避免。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通识性的主题,比如中国茶文化的概念,让学生在美丽的茶文化接受的过程中,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文化、茶文化、茶艺、茶道、茶德、茶俗、茶宴、茶会等。也可以讲解有关茶的起源与传播,介绍茶的起源与原产地,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茶艺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茶艺精神的传播。让学生对茶的起源与传播获得各式审美体验。当然,茶艺、茶艺礼仪也是学生感兴趣、甚至能参与到其中感受美学接收的内容。
3.3.2 学科专业课程——英语专业课/商务英语课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宏伟规划下,对中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的普及和深刻的了解就成了英语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英语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较好的茶文化综合素养。我们的学生应具备丰富的茶文化知识,不仅要懂得中国的茶文化,也要了解国外的茶文化;同时我们的学生还要在专业课程中获得茶文化的生活体验和审美情趣,自愿自动地传播中国茶文化,在未来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推广中国独具魅力的茶文化,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和更高层次的商务合作。
3.3.3 拓展选修课程群——公选课
公选课面向全校学生选课,受众面广,是拓展类课程的良好途径。我校共有11门茶类选修课,以其中一门《饮茶与健康》为例。《饮茶与健康》主要讲述饮茶的历史、茶的功能的研究进展、饮茶的益处、饮茶的典故及民间茶疗法、饮茶要领等等方面,着重讲述中国的茶文化、茶在医学中的应用以及茶的保健作用等知识。这类课程科研比较全面、科学、客观地介绍饮茶对健康的作用及有关的实用知识。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饮茶的相关知识和典故,基本掌握饮茶的历史以及国内外的饮茶文化,掌握饮茶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国内外的名茶以及科学健康饮茶的知识。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产生较强的交流方面的愉快及相关审美体验,并将其运用于自己平常的生活中去,获得创造性的审美感受。
3.3.4 网络开放模式——网选课/校际选课
通过网络开放模式,教师的课程内容可以在学校教学公共平台上展示,方便学生更好地消化课程内容,也方便学校进行网选课和校际选课。网络开放模式是传统课程和公选课的延展,有关茶文化的各式内容,比如中国茶文化概论、茶树的基本知识、茶叶的加工、茶叶的选购与保存、茶叶分类、茶的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茶的品饮艺术、客来敬茶的技巧与科学饮茶的方法等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资料得以文字、图片、视频全方位的展示。
3.3.5 在线开放模式——建设在线开放课程
在线开放模式是近几年MOOC流行起来后的产物。建设和开发适应新时代的英语教学内容和形式,运用新的英语教学和学习方式、理念实现对英语教学生态环境的优化,推广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茶文化,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和慕课是慕课新时代最好的产物。在线开放课程和慕课不仅对全社会的学生和学习者开放,也对全世界的学生和学习者开放,受众面极广,普及效率极高。而且,慕课内容可以结合我们的实验实际,教师安排好场景,让学生之间参与其中,获得直接的观感、审美感受与审美情趣。比如,教师可以传授茶类识别知识,通过对六大茶类茶叶样品的实地观察和辨别,以达到从外形和内质上能够区分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等六大茶类的品质特征,并能够从外形上区分各主要的中国名茶。之后的课程内容,可以讲授和实际操作各类茶叶的冲泡技艺,让现场的学生、广大的在线学员和直播在线学员学习乌龙茶、普洱茶、绿茶、红茶的冲泡方法,识别红茶、绿茶、乌龙茶、普洱茶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的特点。还可以穿插播放中华茶文化录像。由于我国茶叶种类繁多,自古名山大川出名茶,加上我国幅员辽阔,每种茶的生产若要进行实地参观会有难度。因此,给同学们观看《茶树修剪与采摘》、《名优绿茶的制作》、《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茶》、《品茶藝术》、《中华茶文化》等录像,既可以全面介绍知识体系,还可以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在线开放模式拉近了课堂与接受者(学生)视野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先在审美经验与课堂接受“视野变化”之间的距离,学生极易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接受的满足与超越。
3.3.6 课程延展,竞赛实践——茶艺展示、各式茶文化活动
中国茶文化是一门既包含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课堂理论知识固然重要,课后的延展、竞赛和各种茶类实践也必不可少。各种茶艺展示和茶文化活动可以面向全校学生展开。通过茶艺展示和组织茶文化活动,尽量做到融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于一体,把茶文化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同学。使学生们比较系统地学习茶文化知识,了解茶的发展历史和茶树的基本特性,认识茶叶的生产与制作方法,懂得紫砂壶的选择,掌握各类茶的冲泡程序和方法。学生们不仅可以获得茶的知识,学好、学活茶文化与茶艺知识,还可以亲自动手,体验泡好一壶茶的过程,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
4 总结
国内高校竞相开设特色课程,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一门特色课程的废立,也是校园内外、师生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部分高校教师与学生认为,课程设置要与时俱进,学有所悟、学有所用是特色课程立身的根本,少一些功利心更有利于高校课程体系的丰富多元。茶文化课程的设置体现了我校的特色,不仅给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系统、全面知识的机会,更让学生在学习、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满足和超越,获得接受理论提出的审美生产方面、审美接受方面、审美交流方米的愉快及相关经验,并由此获得非功利的审美自由以达到心灵的解放。
【参考文献】
[1]葛钊.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18,40(06):199.
[2]吕婷婷.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外语,2016(1):77-83.
[3]王守仁.当代中国语境下个性化英语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4):1-4.
[4]杨贤玉.柯宁立地方高校特色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的构建[J].外语界,2011(1):53-58.
[5]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